跳到主要內容

記得,你永遠只需要做一件事 : 定位

 
定位個人品牌的形象與目標TA是經營個人事業最重要的一件事
📚私教講堂 : 記得,你永遠只需要做一件事 : 定位 ⛳️


「讓我們歡迎今天與會的來賓,健身教練Jason~~」

會議室傳來一股掌聲,並搭配著時不時的尖叫,好似一場嘉年華會。


走進會議室的大門,剛好一個身高一米七八的大男孩,在台上拿著麥克風,大大方方地介紹著自己。


「大家好,我是健身教練Jason,我苗栗客家人,很節省,所以大家叫我Jason。


我的專長是增肌減脂,最近也在準備比賽。歡迎大家幫我加油。」


- - - - - - - - - - - - - - - - - -


🚩介紹詞的內涵


一個短短的介紹,Jason就往他自個的身上貼上了幾個標籤 ,自身名字的印象強化 :


Jason(節省);

增肌減脂(也是比賽選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行動呼籲」: 讓大家為他加油。


有效轉化,變成請對方加個人IG、FB,變成長期關注的粉絲,留下聯絡方式,但又不會引起反感。🔗


🚩自我介紹的重要


「自我介紹」,是一門從小到大我們只要有社交行為 : 找鄰居小孩玩遊戲、上學、上台報告、推徵大學、面試工作、客戶拜訪…等等,都一定會用到的必備技能:自我介紹 。


但是有趣的是,卻沒有幾人能清楚地介紹自己。


大家都認同「第一印象」的重要,所以會費盡心思做自我打扮,但那是臉上與外型上的,而「自我介紹」的環節,其實就是我們開口後的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所以,重視自我介紹的環節,是在現今社會職場打滾的重要技能,尤其是私人教練。


你懂得為自己貼上成功的標籤嗎 ?

你知道怎麼定位自我的價值與技能嗎?

如果不能,將會使你不管做什麼都難以成功。🛡


🚩我的私教故事


這邊給大家談談我的實際人生故事,過去,我位處的健身房,是一間10多年的老店俱樂部,也是全台最多"巨巨"的會所,作為一個職場新人,我在年資與外型上,充滿了劣勢。


📍為了使自己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我決定接受許多人不關注的那一塊 : 「老弱殘窮怪」的族群總和。


🔸老 : 年紀較大的會員,平均65歲~80歲之間。

🔸弱 : 身體可能有點小狀況,慢性疾病的問題。

🔸殘 : 受傷,或是因故有些行動不方便。

🔸窮 : 沒有大筆預算的學員,但是很有心想學習。

🔸怪 : 性情古怪,或是脾氣有點大的人。


(以上沒有別的意思,僅是表示單詞的組合,我十分感謝給我每一個機會的會員,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我。)


🚩被賦予的角色定位


上面這些學員,是當時多數同儕、前輩比較無暇顧及的族群,而我因為就讀運動醫學系,外加是最菜的新人,因此常常被賦予照顧這類族群的任務,因此這是我當時可以掌握的最好機會。


而我從一開始的不樂意,慢慢轉為接受,因為這類族群往往有很高的教學挑戰,也需要很好的教學耐心,我需要學習更多的知識與技能,才能去處理在教學過程中林林總總的突發狀況。


像是:疼痛的控制、軟組織的放鬆、醫學疾病的知識、運動強度的掌握、肌肉骨骼的關係。📚


我必須比誰都瞭解,才能控制在運動過程中會出現的症狀,進而解決,完成該堂課程,甚至讓學員可以透過運動,達到有效的疼痛控制、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


🚩標籤化


那時候,我身上的標籤就是 : 矯正型教練,運動醫學背景的好好先生。👨🏻‍💼


當然,我必須說 :我並不喜歡這樣的標籤,我認為我所能做的不僅於此,但我接受了。


也隨著體適能風氣的轉換,開始有越來越多人走進健身房,要尋找教練的原因不再是為了身材(增肌減脂)而已,而是希望可以透過運動,改善膝蓋疼痛、腰椎不舒服、預防糖尿病等等。


於是,瞬間,我特殊族群的設定與個人專長,成為了「顯學」。


甚至許多原本走另一種風格的教練,也紛紛表示自己也很擅長特殊族群。


這一切,都是我當初始料未及的。


必須說當時我的定位,有一部份是出自於大環境迫使我的,而有一部份是我根據自身的優劣勢進行分析。


但不管如何,我抓住了這個機會,並強化了這個「標籤」,進而讓身邊同事與會員認同我,具備這樣的能力。


🚩許多教練的發展困境


而這幾年,我的工作是輔導許多新手教練在職場生存,我常常看大家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他們無法用「一句話」完整的介紹自己。


更正確的說:他們不願意用「一句話」就介紹完自己,因為那會顯得自己很弱。😏


所以他們常常標榜自己會:「筋膜放鬆、功能性訓練、增肌減脂、矯正訓練、健力訓練、體態雕塑、運動表現增進…」基本上,就是把會員會「想要的教練需求」全給寫上去了。


最後我往往會問他們一句 : 「那…哪個是你的最大強項 ?! 」


他們往往回答不太出來,或是跟我說 : 「都是阿,我都可以教~」


「可是,瑞凡~~你都可以教,並不意味著,會員就會找你教他的,懂嗎?」

他們往往當下都會露出一臉疑惑。


🚩成為團體中的第一把交椅


舉一個我與某一位教練的談話。


我問 : 「我想問你 ,如果說,店裡想到 : 教『健美式訓練』的教練,你會先想到誰?」

他告訴我一個名字 : 「阿龍ㄚ~」


我進而問到 :「那…翹臀女教練,你會想到誰 ? !

他告訴我另一個名字 : 「茉莉ㄚ~」🏄🏼‍♀️👙


「沒錯,這就是你與他們之間的差別~」


為何你總是不在主管/同事搭配教練中的第一人選名單中?

為何你不是會員心目中那個指名教練?

為何你能力是所有人中最平均最好的,但卻是混得最差的?🙁


🚩市場的分配來自誰與哪個標籤最黏合


就是因為你,沒有成功定位你自己是一名什麼樣的教練!


大家在一個需求出現時,腦海中第一浮現的不是你的畫面,

所以你往往無法成功佔領資源與客戶需求的灘頭堡」


在市場中,只有第一名的定位與標籤者,才可以獲得最多客戶的青睞。


例如 : 便利商店,許多人會想到的是7-11;

美式大賣場,則是Costco;

平價日系汽車 : Toyota;電動車 : Tesla…等等,


而第1名往往是第2、3名的好幾倍市場利潤,而前3名基本上市值就包辦了整個市場第4到第20名的市值總合。


這就是市場的殘酷。🤨


🚩成功定位你自己


而要成功的成為那樣的第一,首先你就必須先為自己「定位」


只有定位成功了,成功為自己貼上正確的標籤了,你才能成為那未來的明日之星,為人們所記住。


所以,私人教練品牌的第一步,就是「定位」🌱。


這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而光這一步,你也許就得走好幾年了~🐾



#個人品牌發展
#私教講堂


選定個人品牌定位,是私人教練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 :




留言

延伸閱讀

[銷售步驟]客戶心理📚7大步驟 :掌握銷售流程讓你完美成交

  客戶心理📚7大步驟 :掌握銷售流程讓你完美成交 🚩3位一體:定位你自己 上一篇,我們跟大家介紹了 <整人專家-完美成交> 的3大心法 : 「心態、方法、對象」 等內容,也就是要掌握「對的 心態 」、採取「對的 方法 」、並找到「對的 對象 」,才會有好的成交。 而要找到對的客戶,減少失誤率,還是得先從正確的 「自我定位」 開始。 「自我定位」包含自我的能力與處境的分析,我們可以利用商業SWOT分析法來幫助自己找出合適的定位。 那什麼是「SWOT分析」呢? ❇️SWOT分析: 🔸S代表Strength (優勢) 🔸W代表Weakness (弱勢) 🔸O代表Opportunity(機會) 🔸T代表Threat(威脅) 🚩設想自身處境 舉例來說,你是一名新手教練,非相關科系出身,外型不精壯,身處在充滿「巨巨、大隻佬」的健身房裡,同事們都是標榜健美式訓練、增肌減脂的高手,胖與瘦似乎只在他們的一念之間,平常就是肉壯肉壯的。 可一到賽季,他們就可以脫的很乾,兩手盡是爆筋,這種情況下,你要以 「健美式訓練」 教練為目標,無疑是把路給自己堵死了。 學員要到你手上,不是他們都時間排滿了,或是他們離職了,否則你根本沒有可能,也就是說…你連撿他們碎肉的機會都沒有。 這時候,你發現有另一個形象是你可以扮演的,你沒有他們壯,但是你反應好、身手矯健,又溫柔有耐心,那麼走一個 「敏捷與功能性」 見長的教練,就是你可以嘗試的。 你可以去學習這類的課程,以及把多數時間研究如何安排一個好的 循環訓練課表 , 功能性的肌力訓練 內容。 🚩自我認同後再追求他人認同 而在能力發展的過程裡,除了我們有被觀察的機會,更重要的還是自己要能認同這個 標籤 ,並能向他人闡述, 「自我介紹」 成了這階段最重要的行銷工作。 在初期,當你以這個定位向他人自我介紹時,也許會引來冷眼旁視 :  「什 麼 ? ! 就 憑 你 ? ! 也 敢 號 稱 是 XXXX 專 家 ? !」 但是這是所有人必經的過程,如果你要等別人都認同你時,才這麼自我介紹,那就表示你太慢了。 人生本來就是一段不斷在 「趨近目標」 的過程,我們很少會真的處在那個狀態下很久。 所以,即使一開始有點難為情,但請你一定要大聲的說出 :  「你是誰 ?! 你是做什麼的 ?!  你的專長在哪 ?!...

人體存在的槓桿設計邏輯

你有想過為何我們人類可以走路然後去我們想去的任何地方嗎 ? 我們為何走路總是兩手開開前後擺盪,跑起步來也是身體劇烈晃動去產生移動能力嗎 ? 在這邊我們可以把人體想像成一個機器,我們的身上擁有很多力學的構造設計, 好比我們跟吊車一樣擁有長長的手臂、長長的腳; 我們的頭顱跟監視攝影機一樣,有轉軸可以轉動 180 度的範圍; 我們的腳指可以幫助身體短暫長高 ( 蹎起來 ) ,像手推車一樣省力,輕易舉起上百磅的身體;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人類身上擁有 3 種類型的槓桿 : 第一類型為 「 支點居中型 」 ,意味著施力臂在對於外力與內力來說都是相同長度的。例如 : 頭顱。 第二種類型為 「 支點近外力型 」 ,所以遠離內力端,意味著我們可以很省力的去舉起物品,因為相較於外力來說,我們獲得的力臂較為長。而根據 「 力矩的概念 = 力 X 力臂 」 的公式。我們獲得較長的力臂,將有助於我們獲得較大的 「 力矩 」 ,可以輕易地舉起我們想舉的物品。例如 : 腳趾頭。 第三類型為 「 支點近內力型 」 ,使得外力獲得較長的力臂,意味著我們必須施加更多的內力才能舉起與阻抗外來的重量或力量。例如膝蓋、膝蓋處。 << 說文解字 >> 「內力」為身體內部產生的力量來源,包含 : 肌肉本身、或是韌帶、筋膜等因為被動而產生對抗性張力也是。 「外力」指身體外部的力量來源,包含地表重力、物品重量、水阻等外界與身體對抗之任何形式之阻力。 而在人類的身上所存的的 3 種基礎力學槓桿來說,可以發現 「 第三型槓桿 」 是最為費力的模式,但是我們卻必須說,可是 「 第三型槓桿 」 在人類的身上卻是很常見的槓桿模式,為何我們人類要設計這種模式去進行運作 ? 這麼不是很費力嗎 ? 這邊必須說 「 第三型槓桿 」 除了 「 費力 」 以外, 其實它有幾項優點: 第一 : 可快速反應 ;  第二 : 有助於產生活動空間。 而恰好是以上兩點,讓我們人體的四肢設計為 「 第三型槓桿 」 原則 。 曾經有一個體適能界的好朋友問我一個問題 :   「 Eric~ 你知道 ~ 什麼事情是人類...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都會腰痛?我們的脊椎發生了什麼事?>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都會腰痛 ? 我們的脊椎發生了什麼事 ?       小靜是一名上班族,每天忙於坐在電腦桌前面忙於公事,    一天工作下來,在電腦桌前面的時間沒有 8~9 小時也有 6~7 小時,          這幾年意外發現自己在某些動作狀況下尾椎的部位會有一點點疼痛跟酸酸的,     因此下班後找了一個推拿師傅幫忙調整,師傅說她的骨盆歪了,要她定期去找他看。   調整後,回到家坐在沙發上跟老媽聊起這件事,          老媽說老爸也是一樣腰痛,上次去照 X 光,醫生說他長了骨刺。          老媽說老爸這一把年紀就算了,小靜年紀還輕,要她好好注意身體,該復健該保養的要保養。   說完後就進廚房去忙了。   這時候開門進來的是小靜的弟弟,扶著腰一跛一跛的走了進來。   她開口說 : 「你怎麼了 ? 」 弟弟一臉難受的回答 : 「今天搬貨的時候拉到了 ~ 」   這時候,一記警鐘般敲到了小靜的大腦 : 「一家 4 口人竟然有 3 個人竟然都有腰痛的問題,到底我們家的脊椎怎麼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實不只是小靜家裡有這類問題,很多人其實都或多或少會有脊椎方面的不適,        即使是上健身房鍛鍊的猛男健女們,也都有可能有受傷的經驗,      這時候我們必須談談現在人脊椎的三大傷害 :   1. 不正常的骨盆位置 :           這是站式族群與坐式族群都有可能會有的問題 : 三七步、翹腳等,         事實上我們可以做這些動作,但不可以過多,或是僅...

<知性學習—更好的學,是「教」>

子曰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說的是一個人如果只會學習,一味的進行知識輸入, 而沒有進行思考、歸納、統整, 則久了會變得迷惘,不知道所學為何,如何應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樣的,一個人整天一直思考, 僅就既有的知識進行組合、拆解、應用, 久了也會無法衍生更多的智慧結晶, 亦或是說知識節點的觸擊率會下降, 無法站在別人的思維結果上,再往上墊高一個層級。   畢竟人的一生是極其有限的, 所能窮盡的知識也是有其邊界的, 所以我們透過學習,將他人畢生, 甚至是好幾代人的觀察、歸納後的結果, 理解起來去應用在生活與工作上。   這就是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然而,學習這件事,最好的階段, 並不是發生在我們將知識「 輸入 Input 」大腦的時刻, 而是我們嘗試將知識「 輸出 Output 」的時候, 例如 : 應用於解決實際性問題,或是「教導別人」的時候。   我們對金庸武俠小說 << 天龍八部 >> 的逍遙子, 將他畢生的功力傳給虛竹的橋段印象深刻, 甚至羨慕不已, 但是很可惜的是小說中的設定是你將功力傳給對方, 會導致自己的功力消失,也就是說功力是一種有限的能量, 透過傳遞,兩造雙方僅能保留一份。   但是教學這件事卻是相反的。   你在指導別人之前,你肯定對所學的知識內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在教學給對方之時, 你又會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大腦知識的組建, 甚至因為使對方易於理解, 你會調閱更多過往的相關知識進行舉例, 甚至在面對不同對象時,你所要舉例的內容也會不同, 而這除了使你對所教的內容更加熟...

<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的角力,體適能產業的未來>

  這幾年網購相當興盛,意味著大家的消費習慣已漸漸走向線上,     但一些屬於體驗式服務的部分則較難轉往線上,     而這兩年因為疫情,許多重視體驗式服務的商業模式也慢慢搬往線上。 可以說是 「 不得不 」 ,但也可以說這是一個新的領域,     與必需重視的消費市場。   對於 口說 、 知識型教學 ,大家都已經可以慢慢接受線上與影音課程,如同補習班的數學、國文,或是 才藝課程 : 音樂等。     但在體適能產業這種講求 「 身體力行 」 的運動指導,向來都重視 「 面對面教學 」 ,在大家過去的認知裡,也覺得很難轉往線上,也認為實體線下課程在 「 消費體驗 」 上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而透過這次疫情,讓多數體適能從業人員,大量的轉為線上,也發現了線上課程的另一片天空。   事實上, 「 線上課程 」 若要在 「 指導與臨場感 」 上達到跟線下相同的感受,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若是從其他角度切入看待,則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        -  -  -  -  -  -  -  -  -  -  -  -  -  -  -  -  -  -   1. 新行銷市場 :   線上課程是否能有效收費,依舊是爭論不休的問題。     而事實上,收費與否也許是一個可以討論的議題,     但不論收費多與少,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件事情,     線上的傳播力可已遠遠超過線下的實體,因為你有機會觸及到的客戶群體更大,而收費多與少,只是你能觸及的人數多寡差異而已。 但比實體的多 ( 不僅限在教室內的人 )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2. 新族群的開拓 : 曾經有人說,俱樂部的會員,在與開工作室的教練出去 1~2 年後都會再回籠俱樂部,     因為俱樂部族群就是俱樂部調性的,雖無不可轉化的機會,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