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記得,你永遠只需要做一件事 : 定位

 
定位個人品牌的形象與目標TA是經營個人事業最重要的一件事
📚私教講堂 : 記得,你永遠只需要做一件事 : 定位 ⛳️


「讓我們歡迎今天與會的來賓,健身教練Jason~~」

會議室傳來一股掌聲,並搭配著時不時的尖叫,好似一場嘉年華會。


走進會議室的大門,剛好一個身高一米七八的大男孩,在台上拿著麥克風,大大方方地介紹著自己。


「大家好,我是健身教練Jason,我苗栗客家人,很節省,所以大家叫我Jason。


我的專長是增肌減脂,最近也在準備比賽。歡迎大家幫我加油。」


- - - - - - - - - - - - - - - - - -


🚩介紹詞的內涵


一個短短的介紹,Jason就往他自個的身上貼上了幾個標籤 ,自身名字的印象強化 :


Jason(節省);

增肌減脂(也是比賽選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行動呼籲」: 讓大家為他加油。


有效轉化,變成請對方加個人IG、FB,變成長期關注的粉絲,留下聯絡方式,但又不會引起反感。🔗


🚩自我介紹的重要


「自我介紹」,是一門從小到大我們只要有社交行為 : 找鄰居小孩玩遊戲、上學、上台報告、推徵大學、面試工作、客戶拜訪…等等,都一定會用到的必備技能:自我介紹 。


但是有趣的是,卻沒有幾人能清楚地介紹自己。


大家都認同「第一印象」的重要,所以會費盡心思做自我打扮,但那是臉上與外型上的,而「自我介紹」的環節,其實就是我們開口後的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所以,重視自我介紹的環節,是在現今社會職場打滾的重要技能,尤其是私人教練。


你懂得為自己貼上成功的標籤嗎 ?

你知道怎麼定位自我的價值與技能嗎?

如果不能,將會使你不管做什麼都難以成功。🛡


🚩我的私教故事


這邊給大家談談我的實際人生故事,過去,我位處的健身房,是一間10多年的老店俱樂部,也是全台最多"巨巨"的會所,作為一個職場新人,我在年資與外型上,充滿了劣勢。


📍為了使自己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我決定接受許多人不關注的那一塊 : 「老弱殘窮怪」的族群總和。


🔸老 : 年紀較大的會員,平均65歲~80歲之間。

🔸弱 : 身體可能有點小狀況,慢性疾病的問題。

🔸殘 : 受傷,或是因故有些行動不方便。

🔸窮 : 沒有大筆預算的學員,但是很有心想學習。

🔸怪 : 性情古怪,或是脾氣有點大的人。


(以上沒有別的意思,僅是表示單詞的組合,我十分感謝給我每一個機會的會員,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我。)


🚩被賦予的角色定位


上面這些學員,是當時多數同儕、前輩比較無暇顧及的族群,而我因為就讀運動醫學系,外加是最菜的新人,因此常常被賦予照顧這類族群的任務,因此這是我當時可以掌握的最好機會。


而我從一開始的不樂意,慢慢轉為接受,因為這類族群往往有很高的教學挑戰,也需要很好的教學耐心,我需要學習更多的知識與技能,才能去處理在教學過程中林林總總的突發狀況。


像是:疼痛的控制、軟組織的放鬆、醫學疾病的知識、運動強度的掌握、肌肉骨骼的關係。📚


我必須比誰都瞭解,才能控制在運動過程中會出現的症狀,進而解決,完成該堂課程,甚至讓學員可以透過運動,達到有效的疼痛控制、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


🚩標籤化


那時候,我身上的標籤就是 : 矯正型教練,運動醫學背景的好好先生。👨🏻‍💼


當然,我必須說 :我並不喜歡這樣的標籤,我認為我所能做的不僅於此,但我接受了。


也隨著體適能風氣的轉換,開始有越來越多人走進健身房,要尋找教練的原因不再是為了身材(增肌減脂)而已,而是希望可以透過運動,改善膝蓋疼痛、腰椎不舒服、預防糖尿病等等。


於是,瞬間,我特殊族群的設定與個人專長,成為了「顯學」。


甚至許多原本走另一種風格的教練,也紛紛表示自己也很擅長特殊族群。


這一切,都是我當初始料未及的。


必須說當時我的定位,有一部份是出自於大環境迫使我的,而有一部份是我根據自身的優劣勢進行分析。


但不管如何,我抓住了這個機會,並強化了這個「標籤」,進而讓身邊同事與會員認同我,具備這樣的能力。


🚩許多教練的發展困境


而這幾年,我的工作是輔導許多新手教練在職場生存,我常常看大家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他們無法用「一句話」完整的介紹自己。


更正確的說:他們不願意用「一句話」就介紹完自己,因為那會顯得自己很弱。😏


所以他們常常標榜自己會:「筋膜放鬆、功能性訓練、增肌減脂、矯正訓練、健力訓練、體態雕塑、運動表現增進…」基本上,就是把會員會「想要的教練需求」全給寫上去了。


最後我往往會問他們一句 : 「那…哪個是你的最大強項 ?! 」


他們往往回答不太出來,或是跟我說 : 「都是阿,我都可以教~」


「可是,瑞凡~~你都可以教,並不意味著,會員就會找你教他的,懂嗎?」

他們往往當下都會露出一臉疑惑。


🚩成為團體中的第一把交椅


舉一個我與某一位教練的談話。


我問 : 「我想問你 ,如果說,店裡想到 : 教『健美式訓練』的教練,你會先想到誰?」

他告訴我一個名字 : 「阿龍ㄚ~」


我進而問到 :「那…翹臀女教練,你會想到誰 ? !

他告訴我另一個名字 : 「茉莉ㄚ~」🏄🏼‍♀️👙


「沒錯,這就是你與他們之間的差別~」


為何你總是不在主管/同事搭配教練中的第一人選名單中?

為何你不是會員心目中那個指名教練?

為何你能力是所有人中最平均最好的,但卻是混得最差的?🙁


🚩市場的分配來自誰與哪個標籤最黏合


就是因為你,沒有成功定位你自己是一名什麼樣的教練!


大家在一個需求出現時,腦海中第一浮現的不是你的畫面,

所以你往往無法成功佔領資源與客戶需求的灘頭堡」


在市場中,只有第一名的定位與標籤者,才可以獲得最多客戶的青睞。


例如 : 便利商店,許多人會想到的是7-11;

美式大賣場,則是Costco;

平價日系汽車 : Toyota;電動車 : Tesla…等等,


而第1名往往是第2、3名的好幾倍市場利潤,而前3名基本上市值就包辦了整個市場第4到第20名的市值總合。


這就是市場的殘酷。🤨


🚩成功定位你自己


而要成功的成為那樣的第一,首先你就必須先為自己「定位」


只有定位成功了,成功為自己貼上正確的標籤了,你才能成為那未來的明日之星,為人們所記住。


所以,私人教練品牌的第一步,就是「定位」🌱。


這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而光這一步,你也許就得走好幾年了~🐾



#個人品牌發展
#私教講堂


選定個人品牌定位,是私人教練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 :




留言

延伸閱讀

<訓練交流>不要再做無謂的膝伸(犧牲)上篇Blog1

⭐️ 膝關節功能 :         膝關節身為下半身最大的支撐關節之一,上下鄰居分別是髖關節、踝關節,而本身周圍鄰近附著很多大肌肉,包含最著名的 : 股四頭肌,以及附近的腿後腱肌群、內收肌群、闊筋膜張肌 ... 等,而也 常常聽說大腿是全身最大的肌肉,那麼位處於它附近的關節,肯定很強壯 ! 可是這麼強壯的關節,有這麼多強壯的保鑣 - 肌肉,在保護它 … 為何現在最常聽到受傷的卻是它呢 ? 為什麼我不做運動,我也有膝蓋傷害 ? 為何我在運動,但一樣被醫生說我大腿肌肉弱 ? 為什麼有人說膝蓋痛是因為使用過度,磨損造成,膝蓋就像定存一樣,越用的話會越少 ? 但也有人說膝蓋痛是因為退化,你應該去鍛鍊它,不然會更糟,但我去練了,卻更痛 ? 到底怎麼回事 ? 膝蓋到底該用還是不該用 ? 其實這些問題與疑慮都是對的,只是問錯了問題,其實身體很特別,你覺得不舒服的,怪怪的、有毛病出現的,真的都不是主要造成得原因,它都是表相 … 與發作點,好比如 : 我們手機在出現 '' 閃爍、有來電答鈴 '' 時,不是因為手機要找你;不是手機內部的反應,是因為有人透過 '' 手機 '' 這個媒介傳達訊息給你,有人要找你,背後要找你是打電話的這個人,它才是真正的原因。 而身體今天之所以會產生傷害,其實最大的原因來自於鄰近與遠方的關節使用率先出現了問題。而身體只是透過疼痛與這個部位告訴你它的狀況,但是如果你選擇去處理問題,而忽略了造成問題的真正原因,那麼無疑是 '' 緣木求魚 '' ,永遠解決不了它,狀況會消失一下子,但是過一陣子就會再次出現,而且往往來的越來越急,而原本有效的方法也會越來越不顯著,迫使你必須改變方式,這就是一般人在處理肌肉、骨骼、軟骨、關節的問題最常發生的邏輯思路錯誤。 ⭐️ 病人的治療路程 : 當關節出現了問題,便嘗試去看骨科醫生,醫生看了認為僅是一般的發炎,便開立 '' 消炎藥、 止痛藥、鎮靜劑 '' 等成分的藥劑。最後因為持續出現,便改掛 " 復健科 '' ,安排物理治療療程,每周去 2~3 次, 6 次...

<運動表現篇 : 我想增加巴柔的運動表現,應該怎麼做 ? >

如果街頭健身是 「 上肢動作 」 之王, 那麼巴柔便是 「 地板動作 」 之王了。 武術的起源來自戰爭的需求, 為了搶奪珍稀的資源,或爭奪立場, 人類自古以來已發動了不少戰爭,也發展出許多戰爭上的武器、體技。 而打鬥多數時刻我們都選擇了站著戰鬥, 不論有無拿武器,我們都會選擇站立狀態, 但殊不知,其實在真實的搏鬥過程裡, 我們躺著在地板的時間其實不短於站立狀態, 而展現的戰鬥力更勝於站立時的扭打力量。   時空拉回現在,我們已不再依靠戰爭進行資源鬥爭, 但我們依舊 「崇武尚體」 , 尊敬將身體開發至很極致的運動員 / 武術家, 而在 MMA 混合綜合格鬥中,巴西柔術的應用更是相當重要。 透過地板的關節固定與防禦, 大量的消耗對手體力,再找到空隙機會攻擊,贏得比賽。 由地板練上來的 MMA 選手, 往往表現的比由站著鍛鍊的選手表現優異。   這也使得,巴西柔術的學習,變得益發重要。                                                                  那麼若我們要增加巴西柔術的運動表現,該如何做呢 ?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巴西柔術需要大量的關節活動度, 在沒有很好的關節活動度情況下, 我們很難做出完整的鎖技,也很難破除鎖技, 我們應該去發展好的活動度。 而增進活動度最好的方式, 其實不是伸展與拉筋,而是重視每一個關節的活動特性, 並且真實地設計動作去使用它 ! 因為只有你一直使用這樣的角度, 才能確保關節的活動度得以保持,甚至增進。 伸展,只是事後的補強。 若能在...

<運動訓練篇 : 功能性訓練是在練什麼? >

你會做「功能性訓練」嗎    ?   「功能性訓練」一詞, 近幾年跟著 TRX 、壺鈴、戰繩等流行器材,一起成為了新潮名詞。 但是到底什麼是 「功能性訓練」 呢 ? 「功能性訓練」一詞,可追溯出到 1995~2000 年之間, 由現今具有權威性的肌力與體能教練 麥可 . 波羅依 所使用這個名詞, 那時他配合出版社的邀稿, 公開展現他訓練一般職業運動員的樣子, 而他的訓練相當獨樹一格, 因為他大量使用槓鈴、啞鈴、藥球、彈力帶、彈力球等工具。   要知道,當時可是健美訓練當道的年代, 各家機械器材製造商無不鼓吹健美訓練器材, 為肌肉鍛鍊帶來多好的     " 孤立訓練 "    效應, 那些未採用 「 機械式器材 」 訓練的訓練師、教練, 就像是 「 貧民訓練師 」 一樣 :   「   是買不起這些設備,才被迫採用那些工具的 」....。   但麥可 . 波羅依不是,他是真實地擁抱這些器具, 在鍛鍊他的運動員, 在當時,採取相同方式的,也有不少的擁戴者, 但終究還未成為主流。   直到 2004 年 TRX 問世,使用自身重量的訓練開始盛行, 隨著各式各樣工具的推出 : RIP 彈力棍、 VIPR 、戰繩、 Slide board 滑墊、沙鈴 等等琳瑯滿目出現在健身房裡, 大家開始聽到這些器材的品牌故事, 都會不約而同的提到這些器材對身體的好處、功能的提升。 為了讓身體產生更好的功能,所以我們要進行 「功能性訓練」 。   「 功能性訓練」 一詞的名氣,因此開始不脛而走。   那究竟 「 功能性訓練 」 是什麼呢 ? 我們引用一下麥可 . 波羅依的定義 :  功能性訓練 為:「 ⋯⋯ 一連串教導運動員如何在從事多種動作時控制自己體重的運動,教練以體重作為阻力,並嘗試運用對學員來說合理的姿勢」。   他在續作《 Advances in Functional Training 》接著提到:「 ⋯⋯ 『功能』 本質上就是 『目的』 ,因此,功能性訓練也可稱為目的性訓練。」 所以也就型塑了我們現在看到多數功能性訓練動作的特性 : 「 跨關節、多肌群、單側、對角、深下半身整合、自身體重、與生活 ...

<知性學習—更好的學,是「教」>

子曰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說的是一個人如果只會學習,一味的進行知識輸入, 而沒有進行思考、歸納、統整, 則久了會變得迷惘,不知道所學為何,如何應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樣的,一個人整天一直思考, 僅就既有的知識進行組合、拆解、應用, 久了也會無法衍生更多的智慧結晶, 亦或是說知識節點的觸擊率會下降, 無法站在別人的思維結果上,再往上墊高一個層級。   畢竟人的一生是極其有限的, 所能窮盡的知識也是有其邊界的, 所以我們透過學習,將他人畢生, 甚至是好幾代人的觀察、歸納後的結果, 理解起來去應用在生活與工作上。   這就是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然而,學習這件事,最好的階段, 並不是發生在我們將知識「 輸入 Input 」大腦的時刻, 而是我們嘗試將知識「 輸出 Output 」的時候, 例如 : 應用於解決實際性問題,或是「教導別人」的時候。   我們對金庸武俠小說 << 天龍八部 >> 的逍遙子, 將他畢生的功力傳給虛竹的橋段印象深刻, 甚至羨慕不已, 但是很可惜的是小說中的設定是你將功力傳給對方, 會導致自己的功力消失,也就是說功力是一種有限的能量, 透過傳遞,兩造雙方僅能保留一份。   但是教學這件事卻是相反的。   你在指導別人之前,你肯定對所學的知識內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在教學給對方之時, 你又會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大腦知識的組建, 甚至因為使對方易於理解, 你會調閱更多過往的相關知識進行舉例, 甚至在面對不同對象時,你所要舉例的內容也會不同, 而這除了使你對所教的內容更加熟...

失衡總出現在左邊?

《多元高量使用反而創造平衡?》 問題 1: 失衡常見非慣用邊 ? 在之前的《整人專家 - 訓練邏輯應用實務》課程裡,曾經有學員問我,為什麼很多人的問題肩膀問題都在左邊?而不是右邊? 而左邊與右邊的差異問題,就好似扔擲硬幣銅板的概念一樣。如果你只有扔擲 10 次,你得到的正反面機率有可能有很大的誤區,有時候是 2:8 ,有時候是 3:7 ,有時候是 0:10 ,但是如果你不厭其煩的扔擲 1 萬次,那麼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得到一個接近 1:1 的機率。 這就是為何,我們的慣用手~ 往往會成為一個相較平衡的一邊。 數字造就機率發生率 因為在大量使用下,除非單一方向反覆性高的動作過多(職業傷害),不然人體最終是會走向一個均衡的狀態。 而非慣用手,則往往因為使用次數過少,而無法得到良好的平衡機會。 「很難啊!一旦失衡要更大量的次數去挽回落差的比例」。 「 100 次的扔擲,如果先得出 2:8 的比例,你知道需要再多少次扔擲才能得回 5:5 的相近比例?」 這也是為何年長者的傷害最難處理,因為也許你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偏差的壞習慣,但你身上就是有傷痛,原因在於你雖然偶然的做出「壞習慣動作」,頻率不高,但因為你活動久,所以累進稅率的概念,使得身體的誤區變得更大。 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做正確的事,也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去平衡回來。更何況,我們難以活得 100% 正確。   「活動度」解方在於活動總量,而非僅僅筋膜放鬆 現代人類身體的「緊繃」,有時候不該如此執著的去解決與處理,在身體因為「活動總量」( Physical fitness volume) 不足而導致身體嚴重缺乏肌肉伸縮與肌膜彈性,一直看著這樣的「失衡 - 緊繃」,其實很難做到真正的問題處理。 大家都知道柔軟度好壞,會影響關節的活動度,但建立足夠的「活動度」 (Mobility) 基礎不僅僅只有「活動範圍」 (Motion range) 才是,「活動量」( Motion volume) 更會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如果一個人因為動的多,而去做大量的放鬆處置,那麼這樣的放鬆在一個人身上會彰顯出力量! 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