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私教講堂> : 因為有邊所以自由



走進街口的書店,玲瑯滿目的書籍陳列在整間屋子中,抬頭一望,盡是一些人生哲理與心靈小品文,心裡不經在想,現在人到底有多需要這些雞湯?


點開手機,FB盡是一些人生寓意故事的網路貼文瘋狂被轉載,還有就是朋友們的「酷炫生活」,看似活得光鮮亮麗的美好~


究竟我們多想看起來活得「很好」?

而看著別人花花綠綠的生活,總是易引起自我的對照與反思,怎麼別人的生活總是這麼光彩亮麗?
莫非真得是:「眾人皆好,唯我獨爛?

結果現在的人們,過得看似比過去光鮮,確實則比過去憂鬱….


人家都說要隨時保持「正能量」,但我卻認為,正能量「不該」隨時保持,也無法不間斷地保持。


因為正能量其實跟人的情緒一樣,隨時都會有高有低,有高之後,自然隨之而來的便是低落的情緒,而這隨之而來的負黑的能量,是一段必須經歷的低潮期。無須慌張、無須感嘆,因為如同我們需要睡覺去恢復體力,我們需要緩和去恢復情緒。


面對負黑的能量到來,我們更該潛心感受去自我覺察:
什麼才是我們心中真正所想的?
為何我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撲?是否我忘了初心?是否這不是我想做的?


這樣的負黑能量的過渡,其實會為我們贏來下一次的情緒高潮、正能量爆棚

我們不需要急著走出黑暗,相反的在黑暗之中,有許多能量可以吸取。
透過良好的轉換,黑暗的負黑能量,會是很好的正能量來源。



石油處在黑暗深沉的地層裡,看起來骯髒污穢不堪,卻帶給人類電、光明、動能、光鮮亮麗的現代生活。

石油,讓我們造了汽車與飛機,可以翱翔於世界每一個角落;
石油,讓我們編織華麗多彩的服飾,可以裝綴身上的美麗打扮;
石油,讓我們可以發電、發熱,建構我們現代生活的每一面;

所以我認為負黑的情緒不需要掩蓋,只是需要轉換與引導到正念裡頭。
越是壓抑,越是看不見它的價值,負黑猶如石油一般,是黑金!



這陣子,我也覺得難免情緒有所起伏,內心總有低落的時候,也對比現在與過去的生活,確實不如往常大家所見之亮麗,但是總體而言,我卻比過去任何時期的自己,感受到無窮的滿足。

我想一切歸功於我對於有限的看法產生了180度的改變。


在過去一段遊歐之旅裡,我在15萬的預算,65天的時間,有限的詞彙量與知識,卻得遊歷9個國家15個城市30幾個地方60幾個景點,也因正值冬天,每天可用的時間僅有9~16(7個小時)的光明時刻。

我感受的是一種限制,卻也是一種無窮


當我享受著有限的預算有限的空間打算著有限的發展時,我卻在心中開始蔓延出一種能量,綿綿細細,卻是絡繹不絕~

有限不該是一件完全的壞事,相反的,有限給了我們一種邊際,一種空間下的自由感,因為我們必須,也只能在這個範圍區域內求取極大值,所以我們有了清楚的輪廓與方向感,我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該往哪裡去,所以這個範圍圈住了我們,卻給了我們更大的舞台。

我們知道我們心之所向、心之所往為何?
也明白我們所能及之處是有邊際的。才會盡力去在這範圍內求取極大值

有人說: 為什麼人活著這麼累?


答案是:因為有限,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時間是有限的、資源是有限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當我們環顧四周,我們看到的是無邊無際的範圍與可能之時,我們起了想探索、 想追尋、想成就某些事的念頭。

這樣的一開始,是一件好事,讓我們踏上了一個旅程。

但是如果我們不知道去限制我們的慾望,

讓自已看到的東西多了、心思亂了,

慢慢的我們反而會陷入一種無所賜從的感覺,為何?

因為無邊無際,任何的事物,你都想要;
看到的東西,你都想拿;
別人有的,你也想來一份;


可惜有限的時間、能力、資源,搭配上無邊無際的慾望與心思,帶給了人們混亂~
最終成就的就是一個不知所謂的人生。

活到最後一刻,還不能在這種眾多當中選出一個自己的最愛,便含淚離開人世。
人活得如此混沌,又當如何?

有句人類歷史學家說: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群男男女女踐踏自己的歷史
一般的解釋是人類不知道實踐自己的人生,不肯發揮所長與最大化力量去追求,只知道渾渾噩噩的過著每一天

可是我卻不這麼看這個解釋,他說的踐踏自己,我想該是不知所謂、不知所求的亂追逐他人定義的人生價值,而沒有真真切切的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最終不過是活出一個四不像的自己,然後他人的複製品人生罷了。

生命本該獨特,但是卻誕生一個又一個的複製品,豈不是浪費?
所以踐踏人生不是不知功利進取,相反的,太過功利進取了,所以盲目追逐,以致迷思自己,這樣的人生,可謂可悲可嘆。



所以說: 人的生命有限,其實是一種恩賜

如果我們擁有無窮無盡的生命,我們會知道今天自己該做什麼嗎?
我們還有明天觀?
我們會感覺到時間帶給我們的感受嗎?
會知道珍惜嗎?
那麼….還會會感覺到快樂嗎?


我想答案也許很明白。

有限的人生長度、有限的精力範圍、有限的專注力、有限的資源配備,讓我們快樂與盡情的在人生的旅程哩,努力追逐自己要的那一個最重要的東西

因為有邊,所以自由

這句話,真的說得很好。

自由感的產生,不在於無限之中,而在於有限之內。

因為自由,所以快樂


所以當你能享受在你身上的限制時,你才會感覺的安定感、安心感、安全感,你也就快樂;

當你明白資源有限慾望無窮之時,你才會專注在某事物的成就上,而非亂槍打靶;

當你能明白與身邊的人事物相處時間有限之時,你才會珍惜與他們生活的每一刻,並用心對待,這樣得到的情感交流,才會最情真意切;

當你明白我們的生命是有限時,你才會了解生命無常四個字的真諦,你會愛惜自己的生命,也會珍惜與知足自己擁有的;




專注知足珍惜快樂自由”….這些我們自小就知道的道理,卻沒有發現原來這一切都來自於一個有有限

所謂的無窮應該是在一個裏追求無窮的發揮~~


#私教講堂

#整人專家


📖私人教練個人品牌培訓

📚每天都要運動、訓練,跟讀書


留言

延伸閱讀

<想獲得巨大利益,創造屬於你自己的<魷魚遊戲>吧!>

  這陣子搜尋度最高的海洋生物,也許就是跟烏賊很像的 : 魷魚 了吧。   想必你也知道原因, 你是否已經花了一周的晚上追完了整部韓劇 < 魷魚遊戲 > ?   看完了 < 魷魚遊戲 > ,開始有人在探討這部片的好看之處以及當中蘊含的人性角度,而我們今天想來聊聊另一件事 : 動機 。   魷魚遊戲裏頭人們動機的來源,來自鉅額的獎金,所以即使機會渺茫,以及可能付出死亡的代價,但還是有很多人願意繼續參與遊戲,這就是動機。   放到 運動 這件事其實也是相同的,每一件具備長遠價值的習慣,是值得我們用心用力的去追求的。 養成運動、閱讀、學習、思考、選擇正確食物的飲食習慣等等,每一個為我們帶來的價值,都無法估量的。   而這些附含巨大價值的習慣,就好比 < 魷魚遊戲 > 當中重重難關一般,是須要歷經諸多險阻才能拿到的, 我們在養成運動習慣的過程中,會有工作上的繁忙、朋友聚會的邀請、家庭的責任、個人的心情等等「拉力」去阻止我們成為一個紀律的自己,但是請你務必要認清「何謂 短利 」?「何謂 長益 」?   會有許多的阻擋與誘惑,它們在你面對選擇的時候,總是令你難以判斷,甚至有時是顯得義正而嚴詞的,例如 : 今天的你工作上很疲累,去了運動效果也不會太好,所以不如今天好好休息,明天再去運動吧。   如果你是一個運動習慣養成的人,面對這種時刻,確實這樣的建議是有其道理; 但若你只是一個剛剛運動習慣起步的人而已,那麼這樣的建議,則對你的行為養成有巨大的破壞力效果,因為有時候,你堅持進健身房或是操場或是瑜珈墊,並不是都要求自己要有一百分的運動表現。 在你很疲勞、沒心情的時候,你堅持「一樣的時間」出現在「一樣的地點」,訓練的不是身體,而是你的心理。   你可以做些輕鬆的運動內容,做做你平常不願意正視的伸展、滾筒放鬆、小肌群訓練、輕有氧等等,這些對你的身體同樣有著助益,只是平常我們不太願意把時間投注在這裡而已,想把時間投注在訓練效益較高的內容上。   但是 人生向來不是「直線」,更多時候正確的道路,長得像是一條彎彎扭扭的「曲線」 。   所以 有時候訓練不僅僅追求「效益」,更追求「長尾價值」 ,在疲勞的時候堅持執行,意味著我們練的不是身,而是 ...

<如何長久保持肌肉量? 為何身材總是上上下下? >

  滑開手機 FB 、 IG 、微信好友圈, 總是不難看見身邊的朋友有著新的新年新計畫, 或是新的生活挑戰, 開始努力控制飲食; 開始服用好的油脂營養品 / 燃脂劑,以其控制體重; 開始進入健身房運動; 恢復跑步第 10 天等等新目標。 但是也會在幾周或是幾個月之後, 看到他 / 她似乎也不再提起這件事,好似沒有發生過一樣。 那個諾言與曾經新養成的習慣,似乎是屬於別人的故事般的遙遠。 也會在若干個月後,看到對方重新開始, 也對於先前的中斷,說上一長串不得不的理由, 就這樣,反覆這個循環。 日子過去了,變的是相似的情節反覆上演, 不變的是,原地踏步的那個人。   沒錯,也許我們自己就是 「 那個人 」 。   也許你是屬於較有紀律的那一個, 你持續與運動、飲食管理有所接觸, 甚至也是蠻規律的進健身房,長年身材保持得不錯, 但也總有一種莫名的不快、不滿足, 因為身體好似無法長期保持在自己希望的高峰,最完美的狀態, 總在一段時間後,會開始 「 走鐘 」 。   其實,身體本身就屬於動態的狀態, 它會隨著我們生活的模式,進行適應性的改變, 在 「 體適能 (Physical Fitness) 」 的定義中,就清楚告訴我們 : 「 肌力、肌耐力、心肺適能、柔軟度、身體組成 」。   「 體適能 」按中文翻譯,也就是 : 「 身體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 」, 而這裡的「 身體組成 」指得就是 「 身體體脂肪、肌肉量、水分重、細胞能力,內分泌賀爾蒙 等內在組成狀態」, 也是大家廣泛會看到的「外在身材表現」。   也就是說 「我們怎麼生活,我們就會長什麼樣子」   根據我們吃進去的 飲食 、 睡眠 與 疲勞管理 、 運動 、 生活型態 等等決定我們外在的樣貌, 所以在長期基本健康管理,與生活型態上,基本上與身材反應是密不可分的。 也因此,我們在追求外在的 「長效性」 前,也許該建立的是生活的模式。   選好你要的樣子, 然後堅持地以長期的生活紀律「活出」你要的樣子。 # 微量努力帶來巨量改變 # 每天都要運動訓練跟讀書

<運動觀點 : 如何讓運動融入生活?>

隨著疫情逐步解封,健身房、運動場、戶外河濱開始出現了人潮, 有趣的是,這些運動的族群, 都是過去在疫情前就已經奠定運動習慣的一群人, 而不習慣運動的,仍舊躲在家中故步自封,大門不邁,寸步不出。 還記得疫情爆發之時,健身房緊鎖,戶外淨空, 鮮少看到有人到外遊蕩,也有許多人因為公司沒開了, 所以也是在家裡耗著,看看電視,做做家事,或是把過去沒空做的事, 通通一起做了個遍,也算是跟著家人一起過了一個暑假。   而也有些人,即使每天關在家裡,與家人共用那麼一丁點的生活空間, 卻也是會努力撥出時間縮在客廳的角落裡, 做著瑜珈、練練徒手訓練,也是將體能維持的蠻好的, 而隨著現在疫情解封,他們也是運動恢復狀況最好的那一群人。   那究竟他們是如何做到這種境界的呢? 首先 「原子習慣」 一書想必大家都聽過, 書中倡導的找出關鍵小事物開始,並不間斷的執行, 最終我們可以在這微小的改變中收穫巨大具有價值的好處。 而運動這件事,也是一樣的。 我們都需要先有 「 意識 (consciousness) 」。 意識是一種覺察自我的開始,我們發現自己缺乏某件事, 所以開始在生活中尋求突破與改變, 但往往都是改變得太急、太快,生活變動太劇烈, 因而以失敗告終。 因為關注度都在那件事情上了。 所以當事情的進展與改變不如預期, 而停擺其他事物所帶來的任務堆疊效應, 則造成的更大的阻礙,迫使你不得不回去面對「現實」。 但那件你原已覺察的事,仍然被擺在那邊,毫無進展。 因此,並不鼓勵大家一開始就是加入健身房或是買上高級的運動服或是跑鞋。 ( 當然若這樣做仍讓你正視這件事,倒也是個好法子 ) 而是 先從生活中的小事物積累開始 , 先學習以爬樓梯代替電梯; 以三分糖飲料代替全糖飲品; 以一份餐點代替吃到飽的飲食; 以走路 / 腳踏車代替摩托車與大眾交通運輸工具, 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改變, 也確實對你在乎的身材、健康, 一開始都起不了什麼作用。 但是這卻是一個重要的「起手勢」。 是你要進入 「 意識流 」 這件事的前哨。 因為 先學習 「以爬樓梯代替電梯」 , 所以你開始介意你穿著的鞋子是否適合爬樓梯, 你的衣服是否吸汗,和便於突然來一下的「運動」時刻;   「以三分糖飲料代替全糖飲品」: 你的口味因而慢慢變淡, 也開始能接受無糖或是低糖的飲料;   「以一份餐點代替吃到飽...

<訓練觀點 : 柔軟度最好的促進方式是「伸展」嗎?>

你是否經常感到頭痛胸悶、膝蓋不舒服,好像全身都在發炎; 你是否經常感到肌肉痠痛,需要找按摩師按摩放鬆; 你是否經常感覺腿後側緊繃,很想好好拉個筋;   以上這些都是 身體張力上升 的警訊, 也是我們需要進行 柔軟度改善計畫 的時候。   而說到柔軟度改善的方式, 大家都知道代表性的運動是 : 「 瑜珈 」。   瑜珈 是一門相當著重呼吸法、體位法、以及精神層次的運動型態 , 透過肌肉的拉伸過程,也同步做到肌肉的收縮鍛鍊, 因為在每一次拉伸的時候,將身體擺放到定位後, 便會在這個位置上進行停留, 以讓要拉伸的肌肉得到完整的延伸時間, 有效釋放全段的張力。   而  體能教練 / 體適能教練 則習慣使用像是「 馬克操 」這類的動態熱身去促進活動度、柔軟度, 當對象的肌肉真的很緊繃時,以致產生動作的障礙時, 則會使用像是「 運動按摩 」的方法,去鬆動肌肉的張力, 又或者是指示運動員 / 學員自行操作滾筒去將 肌痛點 (Triggerpoint) 鬆開來。 以上這些方法,都是正確的。   但是有一點值得我們思考, 那就是柔軟度的促進,只能透過「伸展」嗎 ?   我們都知道將肌肉的延展度延展開來, 可以提高整條肌肉與筋膜層的柔韌性, 但是真正促使肌肉放鬆與筋膜得到水份的供給原理, 是因為我們拉長了它嗎 ? 會不會是 : 延展的時候,收縮了對側的肌肉,使得水分重新凝聚到收縮的部位; 又或者是 : 延展後的肌肉、筋膜,承現水分與血液的真空狀態, 根據 擴張原理 、 血管壓力差 反應, 促使了血液往延展後的肌肉流動。 亦有可能是 : 拉長肌肉並非主因,而是為了做到拉長的動作, 我們肯定有對應的肌肉在發生「 收縮 」的機制, 畢竟 肌肉只能主動收縮,而無法主動「拉長」 , 而收縮能積累血液在縮短的這一段肌肉, 同時能延展另一側被拉長的這一端肌肉, 使之產生 壓力差 , 在放開後,血液也重新進入這一個區域。   如果我們僅看到拉長端所造成的「 神經抑制 」機轉, 確實會忽略其實在拉長的 「另一面肌肉」, 也正在發生「 縮短 」現象。   是否縮短的所造成的背後影響,才是柔軟度增長的主因呢 ? 歡迎留言討論,把你的想法說出來  。 #微量努力帶來巨量改變 #每天都要運...

[課程說明] 學員須知「給你的一封信」

【私教講堂】交流形式 嗨 ~ 我是 < 運動訓練讀書會 > 創辦人 Eric ,首先,感謝你點進來 ! 也許你會問關於【 整人專家】 、【 私教講堂】 系列,是什麼內容的工作坊 ? ! 首先,先來談談 【 整人專家】 的定位 :  給予訓練者一個完整的訓練與問題排除的 發展策略,適合參與對像 : 一般人、運動愛好者、教練。 而 【 私教講堂】 則是探討私人教練工作者的職涯所需要面對與處理的問題,包含  :  招生、銷售、個人成長、經營管理等等。 保持學習,進修不斷 我是誰 我是誤打誤撞進入這一行,但卻莫名其妙的愛上這一行的人。 畢業於 中國醫藥大學運動醫學系 ,是系友會與系學會時期的活躍人物。 帶著想知道我們系未來的出路發展的好奇心而進入這個產業,而隨著工作時間越久,我開始在不同職務中輪轉,大約每兩年我的工作就會有所變動,從 「 教練、儲備幹部、副理、顧問、講師、經理 」 ,到現在回歸一人公司狀態,以自媒體自居,平常做一對一教學、辦訓、辦活動為主。 因為過往的經歷,使得我在專業、訓練、企劃、管理、營運、培訓上均有一定的歷練,而這,也成為目前我最想分享的東西,現透過寫作、辦訓、諮詢等方式傳播出去。 培訓照片 辦課初衷 有人曾經問過我 : 「 在台灣這幾年受訓風氣與證照課程極多的現在,為什麼你還要出來開課呢 ? 」   事實上,我自 2018 年 就已經開始辦小型讀書會與工作坊了,那時候的想法是分享一些我覺得很棒的觀念與知識,給予新人教練們一個基礎的教育知識。   因為那時候大型課程是比較多的,但是講求應用與基礎知識是比較少的,不像現在像是肌動學、解剖學、生理學、飲食等等工作涵養所需具備的基礎知識課程都是很充裕的。 但那時沒人填補這一塊,我就想透過 讀書會 、 小型工作坊 的模式,提供大家去上大型課程前一些基礎知識的介紹。   那時候我辦了 < 整人專家 > 、 < 好書讀書會 > 、 < 運動科普講座 > 、 < 運動醫學講堂 > 等系列,透過不同課程名稱對焦不同需求族群,包含運動愛好者、私人教練、一般人士,但不管怎麼變,都是圍繞著 「運動、訓練、讀書」 這三件事而轉。 中間的變動 爾後來,我受邀去一家中型健身房工作,接任教練部門的建置與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