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私教講堂> : 因為有邊所以自由



走進街口的書店,玲瑯滿目的書籍陳列在整間屋子中,抬頭一望,盡是一些人生哲理與心靈小品文,心裡不經在想,現在人到底有多需要這些雞湯?


點開手機,FB盡是一些人生寓意故事的網路貼文瘋狂被轉載,還有就是朋友們的「酷炫生活」,看似活得光鮮亮麗的美好~


究竟我們多想看起來活得「很好」?

而看著別人花花綠綠的生活,總是易引起自我的對照與反思,怎麼別人的生活總是這麼光彩亮麗?
莫非真得是:「眾人皆好,唯我獨爛?

結果現在的人們,過得看似比過去光鮮,確實則比過去憂鬱….


人家都說要隨時保持「正能量」,但我卻認為,正能量「不該」隨時保持,也無法不間斷地保持。


因為正能量其實跟人的情緒一樣,隨時都會有高有低,有高之後,自然隨之而來的便是低落的情緒,而這隨之而來的負黑的能量,是一段必須經歷的低潮期。無須慌張、無須感嘆,因為如同我們需要睡覺去恢復體力,我們需要緩和去恢復情緒。


面對負黑的能量到來,我們更該潛心感受去自我覺察:
什麼才是我們心中真正所想的?
為何我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撲?是否我忘了初心?是否這不是我想做的?


這樣的負黑能量的過渡,其實會為我們贏來下一次的情緒高潮、正能量爆棚

我們不需要急著走出黑暗,相反的在黑暗之中,有許多能量可以吸取。
透過良好的轉換,黑暗的負黑能量,會是很好的正能量來源。



石油處在黑暗深沉的地層裡,看起來骯髒污穢不堪,卻帶給人類電、光明、動能、光鮮亮麗的現代生活。

石油,讓我們造了汽車與飛機,可以翱翔於世界每一個角落;
石油,讓我們編織華麗多彩的服飾,可以裝綴身上的美麗打扮;
石油,讓我們可以發電、發熱,建構我們現代生活的每一面;

所以我認為負黑的情緒不需要掩蓋,只是需要轉換與引導到正念裡頭。
越是壓抑,越是看不見它的價值,負黑猶如石油一般,是黑金!



這陣子,我也覺得難免情緒有所起伏,內心總有低落的時候,也對比現在與過去的生活,確實不如往常大家所見之亮麗,但是總體而言,我卻比過去任何時期的自己,感受到無窮的滿足。

我想一切歸功於我對於有限的看法產生了180度的改變。


在過去一段遊歐之旅裡,我在15萬的預算,65天的時間,有限的詞彙量與知識,卻得遊歷9個國家15個城市30幾個地方60幾個景點,也因正值冬天,每天可用的時間僅有9~16(7個小時)的光明時刻。

我感受的是一種限制,卻也是一種無窮


當我享受著有限的預算有限的空間打算著有限的發展時,我卻在心中開始蔓延出一種能量,綿綿細細,卻是絡繹不絕~

有限不該是一件完全的壞事,相反的,有限給了我們一種邊際,一種空間下的自由感,因為我們必須,也只能在這個範圍區域內求取極大值,所以我們有了清楚的輪廓與方向感,我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該往哪裡去,所以這個範圍圈住了我們,卻給了我們更大的舞台。

我們知道我們心之所向、心之所往為何?
也明白我們所能及之處是有邊際的。才會盡力去在這範圍內求取極大值

有人說: 為什麼人活著這麼累?


答案是:因為有限,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時間是有限的、資源是有限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當我們環顧四周,我們看到的是無邊無際的範圍與可能之時,我們起了想探索、 想追尋、想成就某些事的念頭。

這樣的一開始,是一件好事,讓我們踏上了一個旅程。

但是如果我們不知道去限制我們的慾望,

讓自已看到的東西多了、心思亂了,

慢慢的我們反而會陷入一種無所賜從的感覺,為何?

因為無邊無際,任何的事物,你都想要;
看到的東西,你都想拿;
別人有的,你也想來一份;


可惜有限的時間、能力、資源,搭配上無邊無際的慾望與心思,帶給了人們混亂~
最終成就的就是一個不知所謂的人生。

活到最後一刻,還不能在這種眾多當中選出一個自己的最愛,便含淚離開人世。
人活得如此混沌,又當如何?

有句人類歷史學家說: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群男男女女踐踏自己的歷史
一般的解釋是人類不知道實踐自己的人生,不肯發揮所長與最大化力量去追求,只知道渾渾噩噩的過著每一天

可是我卻不這麼看這個解釋,他說的踐踏自己,我想該是不知所謂、不知所求的亂追逐他人定義的人生價值,而沒有真真切切的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最終不過是活出一個四不像的自己,然後他人的複製品人生罷了。

生命本該獨特,但是卻誕生一個又一個的複製品,豈不是浪費?
所以踐踏人生不是不知功利進取,相反的,太過功利進取了,所以盲目追逐,以致迷思自己,這樣的人生,可謂可悲可嘆。



所以說: 人的生命有限,其實是一種恩賜

如果我們擁有無窮無盡的生命,我們會知道今天自己該做什麼嗎?
我們還有明天觀?
我們會感覺到時間帶給我們的感受嗎?
會知道珍惜嗎?
那麼….還會會感覺到快樂嗎?


我想答案也許很明白。

有限的人生長度、有限的精力範圍、有限的專注力、有限的資源配備,讓我們快樂與盡情的在人生的旅程哩,努力追逐自己要的那一個最重要的東西

因為有邊,所以自由

這句話,真的說得很好。

自由感的產生,不在於無限之中,而在於有限之內。

因為自由,所以快樂


所以當你能享受在你身上的限制時,你才會感覺的安定感、安心感、安全感,你也就快樂;

當你明白資源有限慾望無窮之時,你才會專注在某事物的成就上,而非亂槍打靶;

當你能明白與身邊的人事物相處時間有限之時,你才會珍惜與他們生活的每一刻,並用心對待,這樣得到的情感交流,才會最情真意切;

當你明白我們的生命是有限時,你才會了解生命無常四個字的真諦,你會愛惜自己的生命,也會珍惜與知足自己擁有的;




專注知足珍惜快樂自由”….這些我們自小就知道的道理,卻沒有發現原來這一切都來自於一個有有限

所謂的無窮應該是在一個裏追求無窮的發揮~~


#私教講堂

#整人專家


📖私人教練個人品牌培訓

📚每天都要運動、訓練,跟讀書


留言

延伸閱讀

<訓練交流>不要再做無謂的膝伸(犧牲)上篇Blog1

⭐️ 膝關節功能 :         膝關節身為下半身最大的支撐關節之一,上下鄰居分別是髖關節、踝關節,而本身周圍鄰近附著很多大肌肉,包含最著名的 : 股四頭肌,以及附近的腿後腱肌群、內收肌群、闊筋膜張肌 ... 等,而也 常常聽說大腿是全身最大的肌肉,那麼位處於它附近的關節,肯定很強壯 ! 可是這麼強壯的關節,有這麼多強壯的保鑣 - 肌肉,在保護它 … 為何現在最常聽到受傷的卻是它呢 ? 為什麼我不做運動,我也有膝蓋傷害 ? 為何我在運動,但一樣被醫生說我大腿肌肉弱 ? 為什麼有人說膝蓋痛是因為使用過度,磨損造成,膝蓋就像定存一樣,越用的話會越少 ? 但也有人說膝蓋痛是因為退化,你應該去鍛鍊它,不然會更糟,但我去練了,卻更痛 ? 到底怎麼回事 ? 膝蓋到底該用還是不該用 ? 其實這些問題與疑慮都是對的,只是問錯了問題,其實身體很特別,你覺得不舒服的,怪怪的、有毛病出現的,真的都不是主要造成得原因,它都是表相 … 與發作點,好比如 : 我們手機在出現 '' 閃爍、有來電答鈴 '' 時,不是因為手機要找你;不是手機內部的反應,是因為有人透過 '' 手機 '' 這個媒介傳達訊息給你,有人要找你,背後要找你是打電話的這個人,它才是真正的原因。 而身體今天之所以會產生傷害,其實最大的原因來自於鄰近與遠方的關節使用率先出現了問題。而身體只是透過疼痛與這個部位告訴你它的狀況,但是如果你選擇去處理問題,而忽略了造成問題的真正原因,那麼無疑是 '' 緣木求魚 '' ,永遠解決不了它,狀況會消失一下子,但是過一陣子就會再次出現,而且往往來的越來越急,而原本有效的方法也會越來越不顯著,迫使你必須改變方式,這就是一般人在處理肌肉、骨骼、軟骨、關節的問題最常發生的邏輯思路錯誤。 ⭐️ 病人的治療路程 : 當關節出現了問題,便嘗試去看骨科醫生,醫生看了認為僅是一般的發炎,便開立 '' 消炎藥、 止痛藥、鎮靜劑 '' 等成分的藥劑。最後因為持續出現,便改掛 " 復健科 '' ,安排物理治療療程,每周去 2~3 次, 6 次...

<運動表現篇 : 我想增加巴柔的運動表現,應該怎麼做 ? >

如果街頭健身是 「 上肢動作 」 之王, 那麼巴柔便是 「 地板動作 」 之王了。 武術的起源來自戰爭的需求, 為了搶奪珍稀的資源,或爭奪立場, 人類自古以來已發動了不少戰爭,也發展出許多戰爭上的武器、體技。 而打鬥多數時刻我們都選擇了站著戰鬥, 不論有無拿武器,我們都會選擇站立狀態, 但殊不知,其實在真實的搏鬥過程裡, 我們躺著在地板的時間其實不短於站立狀態, 而展現的戰鬥力更勝於站立時的扭打力量。   時空拉回現在,我們已不再依靠戰爭進行資源鬥爭, 但我們依舊 「崇武尚體」 , 尊敬將身體開發至很極致的運動員 / 武術家, 而在 MMA 混合綜合格鬥中,巴西柔術的應用更是相當重要。 透過地板的關節固定與防禦, 大量的消耗對手體力,再找到空隙機會攻擊,贏得比賽。 由地板練上來的 MMA 選手, 往往表現的比由站著鍛鍊的選手表現優異。   這也使得,巴西柔術的學習,變得益發重要。                                                                  那麼若我們要增加巴西柔術的運動表現,該如何做呢 ?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巴西柔術需要大量的關節活動度, 在沒有很好的關節活動度情況下, 我們很難做出完整的鎖技,也很難破除鎖技, 我們應該去發展好的活動度。 而增進活動度最好的方式, 其實不是伸展與拉筋,而是重視每一個關節的活動特性, 並且真實地設計動作去使用它 ! 因為只有你一直使用這樣的角度, 才能確保關節的活動度得以保持,甚至增進。 伸展,只是事後的補強。 若能在...

<運動訓練篇 : 功能性訓練是在練什麼? >

你會做「功能性訓練」嗎    ?   「功能性訓練」一詞, 近幾年跟著 TRX 、壺鈴、戰繩等流行器材,一起成為了新潮名詞。 但是到底什麼是 「功能性訓練」 呢 ? 「功能性訓練」一詞,可追溯出到 1995~2000 年之間, 由現今具有權威性的肌力與體能教練 麥可 . 波羅依 所使用這個名詞, 那時他配合出版社的邀稿, 公開展現他訓練一般職業運動員的樣子, 而他的訓練相當獨樹一格, 因為他大量使用槓鈴、啞鈴、藥球、彈力帶、彈力球等工具。   要知道,當時可是健美訓練當道的年代, 各家機械器材製造商無不鼓吹健美訓練器材, 為肌肉鍛鍊帶來多好的     " 孤立訓練 "    效應, 那些未採用 「 機械式器材 」 訓練的訓練師、教練, 就像是 「 貧民訓練師 」 一樣 :   「   是買不起這些設備,才被迫採用那些工具的 」....。   但麥可 . 波羅依不是,他是真實地擁抱這些器具, 在鍛鍊他的運動員, 在當時,採取相同方式的,也有不少的擁戴者, 但終究還未成為主流。   直到 2004 年 TRX 問世,使用自身重量的訓練開始盛行, 隨著各式各樣工具的推出 : RIP 彈力棍、 VIPR 、戰繩、 Slide board 滑墊、沙鈴 等等琳瑯滿目出現在健身房裡, 大家開始聽到這些器材的品牌故事, 都會不約而同的提到這些器材對身體的好處、功能的提升。 為了讓身體產生更好的功能,所以我們要進行 「功能性訓練」 。   「 功能性訓練」 一詞的名氣,因此開始不脛而走。   那究竟 「 功能性訓練 」 是什麼呢 ? 我們引用一下麥可 . 波羅依的定義 :  功能性訓練 為:「 ⋯⋯ 一連串教導運動員如何在從事多種動作時控制自己體重的運動,教練以體重作為阻力,並嘗試運用對學員來說合理的姿勢」。   他在續作《 Advances in Functional Training 》接著提到:「 ⋯⋯ 『功能』 本質上就是 『目的』 ,因此,功能性訓練也可稱為目的性訓練。」 所以也就型塑了我們現在看到多數功能性訓練動作的特性 : 「 跨關節、多肌群、單側、對角、深下半身整合、自身體重、與生活 ...

<知性學習—更好的學,是「教」>

子曰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說的是一個人如果只會學習,一味的進行知識輸入, 而沒有進行思考、歸納、統整, 則久了會變得迷惘,不知道所學為何,如何應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樣的,一個人整天一直思考, 僅就既有的知識進行組合、拆解、應用, 久了也會無法衍生更多的智慧結晶, 亦或是說知識節點的觸擊率會下降, 無法站在別人的思維結果上,再往上墊高一個層級。   畢竟人的一生是極其有限的, 所能窮盡的知識也是有其邊界的, 所以我們透過學習,將他人畢生, 甚至是好幾代人的觀察、歸納後的結果, 理解起來去應用在生活與工作上。   這就是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然而,學習這件事,最好的階段, 並不是發生在我們將知識「 輸入 Input 」大腦的時刻, 而是我們嘗試將知識「 輸出 Output 」的時候, 例如 : 應用於解決實際性問題,或是「教導別人」的時候。   我們對金庸武俠小說 << 天龍八部 >> 的逍遙子, 將他畢生的功力傳給虛竹的橋段印象深刻, 甚至羨慕不已, 但是很可惜的是小說中的設定是你將功力傳給對方, 會導致自己的功力消失,也就是說功力是一種有限的能量, 透過傳遞,兩造雙方僅能保留一份。   但是教學這件事卻是相反的。   你在指導別人之前,你肯定對所學的知識內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在教學給對方之時, 你又會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大腦知識的組建, 甚至因為使對方易於理解, 你會調閱更多過往的相關知識進行舉例, 甚至在面對不同對象時,你所要舉例的內容也會不同, 而這除了使你對所教的內容更加熟...

失衡總出現在左邊?

《多元高量使用反而創造平衡?》 問題 1: 失衡常見非慣用邊 ? 在之前的《整人專家 - 訓練邏輯應用實務》課程裡,曾經有學員問我,為什麼很多人的問題肩膀問題都在左邊?而不是右邊? 而左邊與右邊的差異問題,就好似扔擲硬幣銅板的概念一樣。如果你只有扔擲 10 次,你得到的正反面機率有可能有很大的誤區,有時候是 2:8 ,有時候是 3:7 ,有時候是 0:10 ,但是如果你不厭其煩的扔擲 1 萬次,那麼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得到一個接近 1:1 的機率。 這就是為何,我們的慣用手~ 往往會成為一個相較平衡的一邊。 數字造就機率發生率 因為在大量使用下,除非單一方向反覆性高的動作過多(職業傷害),不然人體最終是會走向一個均衡的狀態。 而非慣用手,則往往因為使用次數過少,而無法得到良好的平衡機會。 「很難啊!一旦失衡要更大量的次數去挽回落差的比例」。 「 100 次的扔擲,如果先得出 2:8 的比例,你知道需要再多少次扔擲才能得回 5:5 的相近比例?」 這也是為何年長者的傷害最難處理,因為也許你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偏差的壞習慣,但你身上就是有傷痛,原因在於你雖然偶然的做出「壞習慣動作」,頻率不高,但因為你活動久,所以累進稅率的概念,使得身體的誤區變得更大。 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做正確的事,也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去平衡回來。更何況,我們難以活得 100% 正確。   「活動度」解方在於活動總量,而非僅僅筋膜放鬆 現代人類身體的「緊繃」,有時候不該如此執著的去解決與處理,在身體因為「活動總量」( Physical fitness volume) 不足而導致身體嚴重缺乏肌肉伸縮與肌膜彈性,一直看著這樣的「失衡 - 緊繃」,其實很難做到真正的問題處理。 大家都知道柔軟度好壞,會影響關節的活動度,但建立足夠的「活動度」 (Mobility) 基礎不僅僅只有「活動範圍」 (Motion range) 才是,「活動量」( Motion volume) 更會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如果一個人因為動的多,而去做大量的放鬆處置,那麼這樣的放鬆在一個人身上會彰顯出力量! 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