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私教講堂> : 因為有邊所以自由



走進街口的書店,玲瑯滿目的書籍陳列在整間屋子中,抬頭一望,盡是一些人生哲理與心靈小品文,心裡不經在想,現在人到底有多需要這些雞湯?


點開手機,FB盡是一些人生寓意故事的網路貼文瘋狂被轉載,還有就是朋友們的「酷炫生活」,看似活得光鮮亮麗的美好~


究竟我們多想看起來活得「很好」?

而看著別人花花綠綠的生活,總是易引起自我的對照與反思,怎麼別人的生活總是這麼光彩亮麗?
莫非真得是:「眾人皆好,唯我獨爛?

結果現在的人們,過得看似比過去光鮮,確實則比過去憂鬱….


人家都說要隨時保持「正能量」,但我卻認為,正能量「不該」隨時保持,也無法不間斷地保持。


因為正能量其實跟人的情緒一樣,隨時都會有高有低,有高之後,自然隨之而來的便是低落的情緒,而這隨之而來的負黑的能量,是一段必須經歷的低潮期。無須慌張、無須感嘆,因為如同我們需要睡覺去恢復體力,我們需要緩和去恢復情緒。


面對負黑的能量到來,我們更該潛心感受去自我覺察:
什麼才是我們心中真正所想的?
為何我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撲?是否我忘了初心?是否這不是我想做的?


這樣的負黑能量的過渡,其實會為我們贏來下一次的情緒高潮、正能量爆棚

我們不需要急著走出黑暗,相反的在黑暗之中,有許多能量可以吸取。
透過良好的轉換,黑暗的負黑能量,會是很好的正能量來源。



石油處在黑暗深沉的地層裡,看起來骯髒污穢不堪,卻帶給人類電、光明、動能、光鮮亮麗的現代生活。

石油,讓我們造了汽車與飛機,可以翱翔於世界每一個角落;
石油,讓我們編織華麗多彩的服飾,可以裝綴身上的美麗打扮;
石油,讓我們可以發電、發熱,建構我們現代生活的每一面;

所以我認為負黑的情緒不需要掩蓋,只是需要轉換與引導到正念裡頭。
越是壓抑,越是看不見它的價值,負黑猶如石油一般,是黑金!



這陣子,我也覺得難免情緒有所起伏,內心總有低落的時候,也對比現在與過去的生活,確實不如往常大家所見之亮麗,但是總體而言,我卻比過去任何時期的自己,感受到無窮的滿足。

我想一切歸功於我對於有限的看法產生了180度的改變。


在過去一段遊歐之旅裡,我在15萬的預算,65天的時間,有限的詞彙量與知識,卻得遊歷9個國家15個城市30幾個地方60幾個景點,也因正值冬天,每天可用的時間僅有9~16(7個小時)的光明時刻。

我感受的是一種限制,卻也是一種無窮


當我享受著有限的預算有限的空間打算著有限的發展時,我卻在心中開始蔓延出一種能量,綿綿細細,卻是絡繹不絕~

有限不該是一件完全的壞事,相反的,有限給了我們一種邊際,一種空間下的自由感,因為我們必須,也只能在這個範圍區域內求取極大值,所以我們有了清楚的輪廓與方向感,我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該往哪裡去,所以這個範圍圈住了我們,卻給了我們更大的舞台。

我們知道我們心之所向、心之所往為何?
也明白我們所能及之處是有邊際的。才會盡力去在這範圍內求取極大值

有人說: 為什麼人活著這麼累?


答案是:因為有限,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時間是有限的、資源是有限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當我們環顧四周,我們看到的是無邊無際的範圍與可能之時,我們起了想探索、 想追尋、想成就某些事的念頭。

這樣的一開始,是一件好事,讓我們踏上了一個旅程。

但是如果我們不知道去限制我們的慾望,

讓自已看到的東西多了、心思亂了,

慢慢的我們反而會陷入一種無所賜從的感覺,為何?

因為無邊無際,任何的事物,你都想要;
看到的東西,你都想拿;
別人有的,你也想來一份;


可惜有限的時間、能力、資源,搭配上無邊無際的慾望與心思,帶給了人們混亂~
最終成就的就是一個不知所謂的人生。

活到最後一刻,還不能在這種眾多當中選出一個自己的最愛,便含淚離開人世。
人活得如此混沌,又當如何?

有句人類歷史學家說: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群男男女女踐踏自己的歷史
一般的解釋是人類不知道實踐自己的人生,不肯發揮所長與最大化力量去追求,只知道渾渾噩噩的過著每一天

可是我卻不這麼看這個解釋,他說的踐踏自己,我想該是不知所謂、不知所求的亂追逐他人定義的人生價值,而沒有真真切切的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最終不過是活出一個四不像的自己,然後他人的複製品人生罷了。

生命本該獨特,但是卻誕生一個又一個的複製品,豈不是浪費?
所以踐踏人生不是不知功利進取,相反的,太過功利進取了,所以盲目追逐,以致迷思自己,這樣的人生,可謂可悲可嘆。



所以說: 人的生命有限,其實是一種恩賜

如果我們擁有無窮無盡的生命,我們會知道今天自己該做什麼嗎?
我們還有明天觀?
我們會感覺到時間帶給我們的感受嗎?
會知道珍惜嗎?
那麼….還會會感覺到快樂嗎?


我想答案也許很明白。

有限的人生長度、有限的精力範圍、有限的專注力、有限的資源配備,讓我們快樂與盡情的在人生的旅程哩,努力追逐自己要的那一個最重要的東西

因為有邊,所以自由

這句話,真的說得很好。

自由感的產生,不在於無限之中,而在於有限之內。

因為自由,所以快樂


所以當你能享受在你身上的限制時,你才會感覺的安定感、安心感、安全感,你也就快樂;

當你明白資源有限慾望無窮之時,你才會專注在某事物的成就上,而非亂槍打靶;

當你能明白與身邊的人事物相處時間有限之時,你才會珍惜與他們生活的每一刻,並用心對待,這樣得到的情感交流,才會最情真意切;

當你明白我們的生命是有限時,你才會了解生命無常四個字的真諦,你會愛惜自己的生命,也會珍惜與知足自己擁有的;




專注知足珍惜快樂自由”….這些我們自小就知道的道理,卻沒有發現原來這一切都來自於一個有有限

所謂的無窮應該是在一個裏追求無窮的發揮~~


#私教講堂

#整人專家


📖私人教練個人品牌培訓

📚每天都要運動、訓練,跟讀書


留言

延伸閱讀

[銷售步驟]客戶心理📚7大步驟 :掌握銷售流程讓你完美成交

  客戶心理📚7大步驟 :掌握銷售流程讓你完美成交 🚩3位一體:定位你自己 上一篇,我們跟大家介紹了 <整人專家-完美成交> 的3大心法 : 「心態、方法、對象」 等內容,也就是要掌握「對的 心態 」、採取「對的 方法 」、並找到「對的 對象 」,才會有好的成交。 而要找到對的客戶,減少失誤率,還是得先從正確的 「自我定位」 開始。 「自我定位」包含自我的能力與處境的分析,我們可以利用商業SWOT分析法來幫助自己找出合適的定位。 那什麼是「SWOT分析」呢? ❇️SWOT分析: 🔸S代表Strength (優勢) 🔸W代表Weakness (弱勢) 🔸O代表Opportunity(機會) 🔸T代表Threat(威脅) 🚩設想自身處境 舉例來說,你是一名新手教練,非相關科系出身,外型不精壯,身處在充滿「巨巨、大隻佬」的健身房裡,同事們都是標榜健美式訓練、增肌減脂的高手,胖與瘦似乎只在他們的一念之間,平常就是肉壯肉壯的。 可一到賽季,他們就可以脫的很乾,兩手盡是爆筋,這種情況下,你要以 「健美式訓練」 教練為目標,無疑是把路給自己堵死了。 學員要到你手上,不是他們都時間排滿了,或是他們離職了,否則你根本沒有可能,也就是說…你連撿他們碎肉的機會都沒有。 這時候,你發現有另一個形象是你可以扮演的,你沒有他們壯,但是你反應好、身手矯健,又溫柔有耐心,那麼走一個 「敏捷與功能性」 見長的教練,就是你可以嘗試的。 你可以去學習這類的課程,以及把多數時間研究如何安排一個好的 循環訓練課表 , 功能性的肌力訓練 內容。 🚩自我認同後再追求他人認同 而在能力發展的過程裡,除了我們有被觀察的機會,更重要的還是自己要能認同這個 標籤 ,並能向他人闡述, 「自我介紹」 成了這階段最重要的行銷工作。 在初期,當你以這個定位向他人自我介紹時,也許會引來冷眼旁視 :  「什 麼 ? ! 就 憑 你 ? ! 也 敢 號 稱 是 XXXX 專 家 ? !」 但是這是所有人必經的過程,如果你要等別人都認同你時,才這麼自我介紹,那就表示你太慢了。 人生本來就是一段不斷在 「趨近目標」 的過程,我們很少會真的處在那個狀態下很久。 所以,即使一開始有點難為情,但請你一定要大聲的說出 :  「你是誰 ?! 你是做什麼的 ?!  你的專長在哪 ?!...

人體存在的槓桿設計邏輯

你有想過為何我們人類可以走路然後去我們想去的任何地方嗎 ? 我們為何走路總是兩手開開前後擺盪,跑起步來也是身體劇烈晃動去產生移動能力嗎 ? 在這邊我們可以把人體想像成一個機器,我們的身上擁有很多力學的構造設計, 好比我們跟吊車一樣擁有長長的手臂、長長的腳; 我們的頭顱跟監視攝影機一樣,有轉軸可以轉動 180 度的範圍; 我們的腳指可以幫助身體短暫長高 ( 蹎起來 ) ,像手推車一樣省力,輕易舉起上百磅的身體;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人類身上擁有 3 種類型的槓桿 : 第一類型為 「 支點居中型 」 ,意味著施力臂在對於外力與內力來說都是相同長度的。例如 : 頭顱。 第二種類型為 「 支點近外力型 」 ,所以遠離內力端,意味著我們可以很省力的去舉起物品,因為相較於外力來說,我們獲得的力臂較為長。而根據 「 力矩的概念 = 力 X 力臂 」 的公式。我們獲得較長的力臂,將有助於我們獲得較大的 「 力矩 」 ,可以輕易地舉起我們想舉的物品。例如 : 腳趾頭。 第三類型為 「 支點近內力型 」 ,使得外力獲得較長的力臂,意味著我們必須施加更多的內力才能舉起與阻抗外來的重量或力量。例如膝蓋、膝蓋處。 << 說文解字 >> 「內力」為身體內部產生的力量來源,包含 : 肌肉本身、或是韌帶、筋膜等因為被動而產生對抗性張力也是。 「外力」指身體外部的力量來源,包含地表重力、物品重量、水阻等外界與身體對抗之任何形式之阻力。 而在人類的身上所存的的 3 種基礎力學槓桿來說,可以發現 「 第三型槓桿 」 是最為費力的模式,但是我們卻必須說,可是 「 第三型槓桿 」 在人類的身上卻是很常見的槓桿模式,為何我們人類要設計這種模式去進行運作 ? 這麼不是很費力嗎 ? 這邊必須說 「 第三型槓桿 」 除了 「 費力 」 以外, 其實它有幾項優點: 第一 : 可快速反應 ;  第二 : 有助於產生活動空間。 而恰好是以上兩點,讓我們人體的四肢設計為 「 第三型槓桿 」 原則 。 曾經有一個體適能界的好朋友問我一個問題 :   「 Eric~ 你知道 ~ 什麼事情是人類...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都會腰痛?我們的脊椎發生了什麼事?>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都會腰痛 ? 我們的脊椎發生了什麼事 ?       小靜是一名上班族,每天忙於坐在電腦桌前面忙於公事,    一天工作下來,在電腦桌前面的時間沒有 8~9 小時也有 6~7 小時,          這幾年意外發現自己在某些動作狀況下尾椎的部位會有一點點疼痛跟酸酸的,     因此下班後找了一個推拿師傅幫忙調整,師傅說她的骨盆歪了,要她定期去找他看。   調整後,回到家坐在沙發上跟老媽聊起這件事,          老媽說老爸也是一樣腰痛,上次去照 X 光,醫生說他長了骨刺。          老媽說老爸這一把年紀就算了,小靜年紀還輕,要她好好注意身體,該復健該保養的要保養。   說完後就進廚房去忙了。   這時候開門進來的是小靜的弟弟,扶著腰一跛一跛的走了進來。   她開口說 : 「你怎麼了 ? 」 弟弟一臉難受的回答 : 「今天搬貨的時候拉到了 ~ 」   這時候,一記警鐘般敲到了小靜的大腦 : 「一家 4 口人竟然有 3 個人竟然都有腰痛的問題,到底我們家的脊椎怎麼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實不只是小靜家裡有這類問題,很多人其實都或多或少會有脊椎方面的不適,        即使是上健身房鍛鍊的猛男健女們,也都有可能有受傷的經驗,      這時候我們必須談談現在人脊椎的三大傷害 :   1. 不正常的骨盆位置 :           這是站式族群與坐式族群都有可能會有的問題 : 三七步、翹腳等,         事實上我們可以做這些動作,但不可以過多,或是僅...

<知性學習—更好的學,是「教」>

子曰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說的是一個人如果只會學習,一味的進行知識輸入, 而沒有進行思考、歸納、統整, 則久了會變得迷惘,不知道所學為何,如何應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樣的,一個人整天一直思考, 僅就既有的知識進行組合、拆解、應用, 久了也會無法衍生更多的智慧結晶, 亦或是說知識節點的觸擊率會下降, 無法站在別人的思維結果上,再往上墊高一個層級。   畢竟人的一生是極其有限的, 所能窮盡的知識也是有其邊界的, 所以我們透過學習,將他人畢生, 甚至是好幾代人的觀察、歸納後的結果, 理解起來去應用在生活與工作上。   這就是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然而,學習這件事,最好的階段, 並不是發生在我們將知識「 輸入 Input 」大腦的時刻, 而是我們嘗試將知識「 輸出 Output 」的時候, 例如 : 應用於解決實際性問題,或是「教導別人」的時候。   我們對金庸武俠小說 << 天龍八部 >> 的逍遙子, 將他畢生的功力傳給虛竹的橋段印象深刻, 甚至羨慕不已, 但是很可惜的是小說中的設定是你將功力傳給對方, 會導致自己的功力消失,也就是說功力是一種有限的能量, 透過傳遞,兩造雙方僅能保留一份。   但是教學這件事卻是相反的。   你在指導別人之前,你肯定對所學的知識內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在教學給對方之時, 你又會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大腦知識的組建, 甚至因為使對方易於理解, 你會調閱更多過往的相關知識進行舉例, 甚至在面對不同對象時,你所要舉例的內容也會不同, 而這除了使你對所教的內容更加熟...

<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的角力,體適能產業的未來>

  這幾年網購相當興盛,意味著大家的消費習慣已漸漸走向線上,     但一些屬於體驗式服務的部分則較難轉往線上,     而這兩年因為疫情,許多重視體驗式服務的商業模式也慢慢搬往線上。 可以說是 「 不得不 」 ,但也可以說這是一個新的領域,     與必需重視的消費市場。   對於 口說 、 知識型教學 ,大家都已經可以慢慢接受線上與影音課程,如同補習班的數學、國文,或是 才藝課程 : 音樂等。     但在體適能產業這種講求 「 身體力行 」 的運動指導,向來都重視 「 面對面教學 」 ,在大家過去的認知裡,也覺得很難轉往線上,也認為實體線下課程在 「 消費體驗 」 上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而透過這次疫情,讓多數體適能從業人員,大量的轉為線上,也發現了線上課程的另一片天空。   事實上, 「 線上課程 」 若要在 「 指導與臨場感 」 上達到跟線下相同的感受,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若是從其他角度切入看待,則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        -  -  -  -  -  -  -  -  -  -  -  -  -  -  -  -  -  -   1. 新行銷市場 :   線上課程是否能有效收費,依舊是爭論不休的問題。     而事實上,收費與否也許是一個可以討論的議題,     但不論收費多與少,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件事情,     線上的傳播力可已遠遠超過線下的實體,因為你有機會觸及到的客戶群體更大,而收費多與少,只是你能觸及的人數多寡差異而已。 但比實體的多 ( 不僅限在教室內的人 )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2. 新族群的開拓 : 曾經有人說,俱樂部的會員,在與開工作室的教練出去 1~2 年後都會再回籠俱樂部,     因為俱樂部族群就是俱樂部調性的,雖無不可轉化的機會,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