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1的文章

<運動表現篇> : 我打拳身體很不協調,該怎麼改進 ?

我打拳身體很不協調,該怎麼改進 ?    是否你曾滿懷期待的進入到教室參與 Combat 有氧拳擊 ? 發現這是一個充滿動感、力量與趣味的運動課程, 也因為興趣,開始對拳擊產生濃厚興趣 ? 但很奇怪,自己的動作跟別人就是長得「不太一樣」。 於是發問,這時候 ~ 老師會跟你說 : 你的協調不好 ~~ 拳擊表現仰賴  : 敏捷、反應、爆發力等環節共同表現   那為何我們的「協調」會不好呢 ?  首先,我們要先來認識什麼是「協調」 ?     「協調」指得是我們本體感覺控制身體的能力, 包含神經與肌肉的連結控制。 我們需要身體的多關節、多肌群的協同合作能力, 而" 協同合作" 的能力基礎在於 身體有無進行大量的連結訓練, 去深化身體對肌肉的啟動順序、筋膜的串聯, 而要讓出拳的動作看起來流暢, 也需要足夠的關節活動度, 像是:胸椎、髖關節、踝關節等角度的提供, 才能有效的使用「重心」, 讓力的轉移達到有效的控制, 例如:一個簡單的出拳動作, 從身體的側移開始將重心由雙腳轉移到單腳, 單側踝關節、髖關節穩定後, 讓另一邊的單側踝關節、髖關節 進行內旋的扭轉力量, 再透過下肢的力量過渡到對側的手臂出拳出去, 達到最大的力量的發揮。 而拳擊的出拳動作就在這過程中反覆進行, 再搭配心肺功能的整合, 變成了我們看到的拳擊運動的樣子。 而要讓拳擊動作進步的方式不外乎以下三個: 1. 專項訓練 ( 拳擊 ) 、 2. 多關節並且高反覆的運動、 3. 功能性肌力訓練    ( 依照關聯性排列 ) 1. 專項訓練 ( 拳擊 ):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 : 「 沒有比專項,更專項的訓練了 」, 也就是如果想讓某一個運動項目變強, 最好的訓練就是練習該專項; 正所謂 「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練習造就完美」, 大量進行動作的反覆練習, 會讓大腦皮質的動作記憶更深刻, 神經與肌肉的串連更強。 2. 多關節並且高反覆的運動 : 而另外能增進協調性的訓練則是, 找出多關節連結的運動類型, 例如 : 舞蹈、敏捷訓練、武術、 跑酷等 變動方向性高, 肌肉使用數量多, 需要大量肌肉與神經串聯 才能演繹出來的運動類型, 也能提高協調性, 因為這些運動本身就是協調性才能做到的運動。 3. 功能性肌力訓

一定要請教練嗎 ? 有很多人自己練好像也練得很好~

  一定要請教練嗎 ?  有很多人自己練好像也練得很好~ 你是否曾想開始運動,但是苦不知道如何開始, 因此想過請教練 ~ 但是又聽過一些關於教練的負面評價 :  教練,不過只是 「 叫練 」, 一個只會「叫人家練」的角色。 以上這個說法,相信是大家或多或少 都有聽過的小調侃, 也是對私人教練、體能教練、技術教練 多數的誤解, 主要原因是教練身分的工作, 在「被訓練者」眼裡, 永遠是「說」多過「做」, 站在旁便看著被訓練者被操練, 嘴巴上說著 : 「加油 ~ 再一下 ~ 」。 但被訓練者心裡可能在想的是 : 「為什麼我要花錢找罪受啊 ? 」   沒錯 ~ 這是我們在各大健身房 / 操場 / 體育場裡, 看到別人在被教練操練時,心裡會產生的 OS 。 從「旁觀者」來看,確實是這樣沒錯。 但是 … 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的, 那為何對方會願意這麼做 ?   勢必有這位 教練可以帶給他價值 。   而「被指導者」之所以會 心甘情願配合教練所有的指示, 也是因為教練讓他看到自己明確的進步成效。 再來,教練的指導並 不僅在訓練當下 , 在日常裡 ,教練也花了很多時間關心 與 管理他的生活 , 包含 飲食 跟 睡眠 ,甚至 心理 狀態。 所以在訓練時,即使自己再累, 再不想聽從教練的指示, 也會願意多做那麼一下。   而 健身房 私人教練的效益 並不僅在於 「 教動作 」 本身, 更在於 :  「知道動作缺損的背後意義, 進而提出有效的改正策略 以及運動傷害預防措施」, 以及「科學化的進步方法」 。   私人教練課 一個 周期 下來, 多會包含到以下的內容 :  「 器材指導、體態矯正、身體量測、飲食建議、體能訓練、動作分析、週期課表、放鬆恢復、心肺鍛鍊、知識教育 」等範疇。   正因為這些完整的配套與思維, 才能確保不同的個案、人體狀況, 生理條件差異極大的情況下, 也能讓每個人追求一定量的進步。   教練幫我們引進了訓練知識的殿堂, 但要讓身體持續進步, 仍然端賴自身生活的管理, 以及對於教練教學以及生活指令的「貫徹」 。 否則,僅靠一周 1~3 次的訓練課程, 3~4 小時的訓練時間, 便希望教練幫我們改造到我們要的身體狀態, 實在是強人所難,更是痴人說夢。   身體,終究是自己的。

<運動觀點篇> : 我總是感覺膝蓋不舒服,還適合運動嗎 ?

我總是感覺膝蓋不舒服,還適合運動嗎 ? 電視廣告中 : 「 補充葡萄糖胺液,保護你的膝蓋 」 , 似乎對於膝蓋的保養,這是一個必需品。 因為我們一般人好像沒聽過、吃過這些東西,所以當我們 「 被提醒 」要額外補充這些營養品,我們就會感覺「是不是因為我沒有,才會導致我有這樣的結果」,進而產生購買的念頭。 那真實的狀況是什麼呢    ? 葡萄糖胺確實是膝蓋內在組成軟骨與滑液的重要成分,具有抗發炎的效果, 但人體主要是透過內在生成這些成分,還是透過外來補充而獲得 ? 答案是人體自然製造產生為主。 而且事實上,外來補充的效果並未獲得醫界的全面支持。 而服用葡萄糖胺後的多數患者,也需要透過多活動關節的刺激,使之改善。 例如 : 走路、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低衝擊運動逐步刺激關節內再生因子。   那為何我們總是聽到「膝蓋內的軟骨是越磨損越沒有的,所以要減少磨損消耗」的說法     ? 會有這種似是而非的「傳說」, 源自大家過度把人體關節簡化比喻為金屬的零件、軸承等說法, 因為確實每一個機械零件均有其耗損速率,再怎麼潤滑與低摩擦力的金屬零件,仍會產生一定量的耗損。   但是 人體的構造是生醫材質,是有其細胞活性, 所以透過日常活動的使用,才能確保關節內的滑液感受到刺激而有所分泌,進而潤滑關節,增加骨頭與骨頭之間的空隙,減少硬骨與軟骨 ( 半月板 ) 之間的摩擦。 所以 有活動、運動,才能為我們的關節「上油」,不至於乾澀而互牴觸。 而要更安全的確保關節內空間的健康,我們也要 注重「體態」與「肌力平衡」 的問題。 「體態」 是指 : 人體體態姿勢的日常習慣,進而影響的骨骼構造的排列位置。 這點是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若我們長期走路外八,或是站姿三七步,不得不說,確實會讓關節內半月板的內外側壓力失衡,造成耗損速度不一; 也因為不平均受力,關節內的壓力不同,長年累積會有局部積水發炎的問題,當耗損的速度快過於修補; 當排水的速度快過於積水,發炎就會產生,傷害也自然不可逆轉。                            「肌力平衡」 則也是延續上面說的問題而下,長期我們肌肉的使用,即使我們沒有太壞的習慣,還是會有左右手力差、左右腳用力比重不同等問題。 所以當生活裡充滿了 ” 效率 ” 的想法時,我們沒有有意識的覺醒,自己為了讓工作做得又快又好, 我們用了很多已經發展很好的肌肉去完成

<功能訓練篇> : 是不是舉得重,才能變強壯 ?

   是不是舉得重,才能變強壯 ?   美國隊長電影中飾演男主角的 克里斯 · 埃文斯, 在變身成超級士兵從冷凍艙走出來的時候, 令所有人著實驚豔了一下, 完美的肌肉與線條,外加上敏捷的身手, 穿越敵人槍林彈雨的炮陣,如入無人之地, 似乎有了一身肌肉以後,速度與爆發力也隨之而來。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 肌肉大,舉得重,就表示強壯、無敵 ? 事實上,肌肉的生長與發育, 主要建立在生理性機制上, 也就當我們進行鍛鍊時, 肌肉產生撕裂,身體補充足夠的能量進行修補, 外加賀爾蒙的幫助, 我們得已修復原本的肌肉組織, 並且為避免下一次的撕裂, 身體會修補的比原本的組織更為強韌與厚實, 這就是 肌肉增大的原理 。   那力量 (F) 呢 ? 力量 (F) 是什麼,根據物理學公式告訴我們, F=ma , F 是 施 力 , m 為物體 質量 , a 是 加速度 , 所以建構好的肌肉 質量 ( m ) 確實 可以提升我們的 力量(F) , 但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加速度, 加速度 (a) 是 速度 (S)/ 時間 (T) , 所以要產生更好的 加速度 (a) , 就是提升 速度 (S) ,以縮短完成 時間 (T) 。 而如何提高速度  ? 則需要透過更好的神經傳導,以徵招更多的肌肉, 一個運動單位為一條神經可以支配的肌肉數, 能有更多的 運動單位 加入, 也就意味著可以啟動更多神經與肌肉。 這是力量背後產生的機制。   那跟我們追求的 「 強壯 」又有何差異  ? 主要就看你對於 「 強壯 」 的定義是什麼  ?   你只看單一方向上能舉起多少重量的話, 那麼練習單一方向的力量推舉, 則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 但如果你的目的是能展現在不同方向的作功、施力能力的話, 那麼鍛鍊在不同方向上,均能產生強壯的做功表現, 才能發展 「 全面化強壯 」 的目的。   而要運用在運動場上的強壯, 也更需要 「 3D 、多關節角度、多肌群的應用 」 , 所以設計更加複雜的肌肉串聯表現的動作, 則是我們要持續思考的問題。   但在這邊要注意的是, 不是把 4~6 個動作一起做完, 就是 「 3D 、多關節角度、多肌群的應用 」 , 而是一個動作的開始與結束, 均 有著綿延而連續的動作鍊 。 因此, 先下好你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