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2的文章

📚健身房型態 : 「以分計費」的商業威力 (健身房分析)

📚 健身房型態 : 「以分計費」的商業威力 (健身房分析) 🚩招商常見的景象 「現在是健身產業最好的時機,趕緊入場。今年疫情會慢慢退卻,我們應該要快點布局,才能迎來市場復甦的第一波熱潮。」 台上的召商負責人慷慨激昂地說著。‍✊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 💁 台灣以中小企業立國,新創品牌並不難,因此很常陷入一種百家爭鳴的產業窘境,因為不管你有沒有完整技術與產品經驗,只要你想、願意投錢,一家新的名字的公司與店舖就會出來了。 🚩加盟體系的現象 而百家爭鳴的結果,也使得「抱團創業」的需求就會產生。 會有許多自有品牌經營得相當出色的品牌,為了擴大影響力與品牌知名度,會開放加盟。 而許多有老闆夢的投資人,也相中了該品牌形象與門面,因此入盟投資。💸 原本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但往往有利益的地方就會有「貓膩」🐱: 不為人知的故事。😌 🚩羊毛出在豬🐷身上 有些品牌創立的目的,其商業模式便不是為了「擴大本業」競爭立基,建築「護城河」以維護企業的長遠發展,而是透過「招商」手段,收取「品牌加盟金」與「顧問管理費」,這類的企業往往會將旗艦店蓋得美輪美奐,以吸引人注意力,看其財報也會被它的驚人投報率所吸引。🤩 因此非本行出身的跨領域投資人,就很容易栽在這種上面。 🚩投資不需要高級財商而是簡單算數 因為他不懂得從第一線觀察去分析,其實,要知道其虛實,只要花個3天站在其門市、店面,統計其客流量、客消費單價,簡單的數學乘法就可以推估了。😐 但是,以觀看財報、習慣數字分析的投資人,他連第一線服務業都沒有做過,自然是不會這樣去做的,又或者,他更相信長尾理論的「複利效應」,他相信未來會有一個攀升點,只要到達那個攀升點,就會迎來廣大的報酬。📈 也許,他的投資經驗真的是這樣的。😅 🚩不同商業邏輯利潤率不同 但,屬於民生經濟的服務業、健身房、餐飲業,可不是這樣思考的。 他的每一份利潤都是實打實的賣出一堂課、上完一堂課、收取每一個月的月費,提供每一份餐點而掙來的。☝🏻 與科技業、房地產業,所擁有的獲利結構、產品生命週期是截然不同的。 🚩投資標的選擇 所以,如果你不是教練出身,只想投資,那麼你投資的盡量是「中小型健身房」,因為它需要的知識儲備,是行外人都可以理解的共同語言。 觀看會員基礎,與營收月入帳就可以了。 但

📚什麼時候可以叫TO,TO適合濫用嗎 ?

  <<📚什麼時候可以叫TO,TO適合濫用嗎 ? >> 🚩什麼是「TO」? 在任何業績單位的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培訓課程,而其中也都會有一個共通的環節,叫做TO(有些公司名稱不一樣),屬於請資深前輩/主管,代為成交與助攻的意思。☝🏻 其實運用的就是人性心理學當中的「三人成虎」概念。 一段話,由一個人說,是「片面之詞」。 一段話,由兩個人說,是「所見略同」。 一段話,由三人(一群人)說,是「眾所周知」。 每當交涉雙方僵持不下,或是各執己見時,就需要另一個人來搓合雙方的觀點,使其成為共識的結論。 🚩合作式銷售助攻 因此在業務型單位中,就非常重視這種合作運用,當客戶有所疑慮時,就會請另一位同仁出場一同協助談話。 而這種時候,也頗有前輩示範給新人的意涵所在,透過在旁的觀看,前輩可以「把手把」的教學談話的技巧給予新人學習。 因此,此舉是有助於成交率,也有助於內部學習速度。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TO助攻,都是好的。😌 以下列舉幾種不好的助攻: 🔸1.毫無章法的介紹另一人出場 : 在沒有任何的合適橋段,或是時機,只因為自己詞窮,不知道怎麼成交對方時,就貿然的請同事/主管坐下來,這樣的作法,也會引來場面一陣尷尬,除了讓客戶感受壓迫外,並無助於狀況的改變。 🚩踢皮球的傳球法 🔸2. 未做好應完成的任務 : 在不同的公司有不同請TO的時間,但整體談話中,主談者也需要完成自己應完成的基本任務,例如 : 說明、下價錢,對方有所糾結。 在足球賽事中,攻擊手,最為難的是,隊友在未幫忙完成助攻,吸引對手注意力時,就直接把球踢給他,要他直接從底線自己帶球,自己過人、閃人,然後進入到敵人領域去進球。 這無疑是擺爛,把自己的工作都丟給別人,自己撿現成的行為。🙄 要記住 : 同事/主管,是來幫你「射門」的。(踢進對方的心門,成交) 不是來幫你運球,過人,然後他還得自己射12碼球。⚽️ 🚩銷售用力過猛 🔸3. 場面弄僵才請人出場 : 在沒有學習過消費心理學/神經語言程式學(NLP)的銷售者中,有一種「銷售欲望」很炙熱,但銷售技巧很拙劣的業務員,全世界都感受他的銷售企圖,但是只有他自己沒有發現。 常常在客戶給予拒絕之後,就立馬想 「辯贏」 對方,懟到對方無話可說,你是贏了理

《🖋商戰 : 員工不要用超過2年》

《經營管理者須知: 員工不要用超過2年》 🚩諮詢者的評價 在我協助過的健身房與團隊裡,大家都會給我一個回饋就是 : 「你的想法很特別 ! 」☝🏻😌 而在「特別的」評語裡,有一個最多人納悶的建議,就是我老是跟他們說 : 「員工不要用超過兩年」😏 「團隊不是越穩定越好嗎 ? 怎麼老是叫我們把員工趕走 ? 」許多朋友聽後很不解地提出疑問。 其實,「員工不要用超過兩年」這句話,背後有深深的考量。 🚩為何不任用兩年以上? 所謂的把員工趕走,並不是要你資遣他,而是你要以「成就對方」的心態去歷練他,要有將人送走的勇氣,將他送出去創業、送出去闖盪江湖,要告訴他不要待在舒適區,要勇於挑戰自己的極限。 我在面試同仁的時候,總會了解他應徵背後「為什麼想做教練?」的想法。 如果他是以在這一行做為終身職志的學習思維來這裡工作,我會錄取他。 但如果他告訴我 : 他是想賺錢、他喜歡健身、他喜歡教學,老實說 : 我可能不會用他。 因為,這些都不是做教練的必要條件。 🚩教練不能只想賺錢跟愛練、會教而已 愛賺錢的教練~ 當環境改變時,他隨時會離開這個產業,因為錢不好賺了,或是沒他想得那麼好賺,他就會想要離開; 那喜歡運動健身的呢 ? ! 更不用考慮了,因為他可能只是喜歡幫自己練,或是只是幻想著教練的工作整天就是在運動,或是有很多時間可以運動,並且可以賺到錢,這一種錯誤的認知,跟第一個是差不了多少的。 那熱愛教學呢 ? 一樣無法勝任這份工作,因為我們是「私人教練」,簡單說就是沒有人聘僱我們,我們就根本沒有價值,自己封自己為教練而已。 🚩私人教練是市場機制的行業 有些人會誤以為健身教練在健身房工作,很容易會有人跑過來說要買課,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幫健身房服務那些想上教練課的會員,把健身教練的工作當作高中老師的職業模式在思考了,好像學生是健身房要準備給他的,而他的任務就是負責教好他們。 這種只純粹想當個教學者,只想被單位、公司服務的「教育家」,我都會請他另謀他就 : 小店,可能容不下你這尊大佛。 🚩哪種應試者是上選? 但如果他是跟我說,他沒做過教練,但很喜歡這一行,想來學習跟歷練,未來想開一家店。 言下之意 :「就是不會待太久」。 這種,我會考慮優先錄取 ! 「什麼?!做不久的你反而要用?!」大夥不解地問。 原因是,這種想創業的人,他們的學習動能往往比任何人強,也願意接受更多要求。他們來這裡不為

📚私教講堂 : 開健身房能實現「財務自由」嗎 ?

📚私人教練職涯議題  :   開健身房能實現「財務自由」嗎? 🚩教練的哀歌 阿任眼看著天花板,嘴裡吐出一口白煙,淡淡緩緩地說 :「我不想一輩子只當個教練~」🚬 在教練界,永遠會有一個疑問, 是家人朋友最常問的: 「你當教練能當多久?」、 「收入可能還可以,但能幹一輩子嗎?」🤨 別怪家人不懂你,你自己難道沒問過自己 :  「我要一輩子當教練嗎?」; 「我的人生,還有其他種可能嗎 ? ! 」🤔 🚩教練人生的3種可能 ✏️在我們這一行,多數教練的職涯終端,不外乎以下幾個: 🔸1. 持續保持在第一線,永續發展 => 資深教練 🔸 2. 成為教練們的知識、心靈、品牌教育者 => 講師 🔸3. 作為教練們的管理者、品牌擁有方 => 健身房主管、老闆 因此,多數教練會開「教學型工作室」的原因,多數是為了圓夢:老闆夢,或是只是想開一家「夢想中」屬於自己的地方❤️。 同時,實現「第一件事」,跟「第三件事」。 🚩開健身房使其成為被動收入可能嗎? 但是除非熱愛教學,以及常保第一線,否則,開健身房並不能成為被動收入者,或是大富大貴。 不過,獲得比在俱樂部跟工作室較高的收入,或彈性生活,是可以的。 那什麼是較好的生涯選擇 ? 我個人認為,這端賴看你是什麼背景? 你想達到什麼生活目的?💁🏻 🚩創業型態1 : 場租教練 🧩#場租教練 : 創業成本10萬內 在投資學裡面有兩種推薦,不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可能,僅承擔稍高風險;另一個就是,追求合適的利潤,但風險卻是最低的。 所以如果你現在是一個俱樂部教練,想離開保護傘,但不知道要不要創業,人生規劃現狀只想有教學的地方,我會建議你,找個好地方,當個場租教練。 🆔 優點:因為這樣不是利益極大化,但是風險卻是極小化。 🚩創業型態2 :教學工作室 🧩#合夥教學工作室 : 創業成本200萬內 那如果你還是想當個少年頭家,也還不想從第一線退下,那麼你可以先開3人以內的小型工作室,找到一個地方,房租的成本跟你自己去跟別人場租的成本差不多,那麼那就是一個好的標的型態。 例如 : 你有一個月100堂課的實力,場租以300元計算,月花3萬在場租, 哪你就可以找到另外2名伙伴抱團,3人湊在一起就有9萬的房租,找一個地方,房租在7~9萬來說,就可以考慮。 🆔優點:自我實現與創業同時完成 🚩創業型態3 :小型健身房 🧩#

<< 📚當客戶想砍價,代表 ? >>

 📚當客戶想砍價,代表 ? 🚩總是會出現這樣的時刻 帶完體驗課的時候,教練最討厭的事, 也許莫過於...對方開始殺價, 這個動作往往會讓人感覺不悅, 因為感覺有點不尊重專業。 老實說,我也是不喜歡別人殺價的。 因為我的制價,是有原則的設定, 並不是銷售手法 :「開高走低」。 不過,我當下是不會惱怒的。 而是會「曉以大義、動之以情、說之以理、迫之以威、嚇之以害…」⋯⋯⋯ (好了,🖐🏻矯情了,太長了,不是寫古文🙄…) 回到主題, 那我們怎麼看待消費者想砍價的心理呢 ? 🚩客戶想講價的理由:有興趣☝🏻 首先,第一,他是對「課程有興趣」的。 沒有想買的人,是不會出價的。你會想擁有這個東西,你才會希望用較低的成本代價,去獲得它。 所以客戶在講價的時候,意味著是種「肯定」。 「嫌貨」心態的背後,是「對方想買」的策略。 「嫌貨,才是買貨人」,不考慮的人,壓跟不會多停留一秒,直接扭頭就走。 🚩客戶想講價的理由:有疑慮☝🏻 第二,他是對「價位有疑慮」:  他沒有否定你的專業,只是價格的基準,超出他原本預期。 他原本可能設定設定價位是在跟某一對一課程差不多,但聽到正確價格時,一時愣住了,他需要一點時間,讓自己調適。 但只要是「物超所值」,他是可以考慮購買的。 🚩客戶想講價的理由:信任感不足☝🏻 第三,他是對「信任感不足」 :  因為台灣特有的消費文化,多數商家或服務,都有講價的習慣,所以如果他不出價,可能會被以原價銷售,甚至有些行業、公司,一直以來的形象就是不透明的售價,他擔心買貴,所以還是會用多方試探的方式去了解你的真實底線。 而要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也是有的。 🚩消除這些疑慮的辦法 針對第一點,你需要找到好的「舉例」。 什麼意思呢 ? 就是將他對於這件事情的價值性提高,以及用其他 「等價商品」 替換掉。 譬如,我在前面的談話中,我知道他有每年做健康檢查的習慣,我就會把上教練課這件事,放在他做健康檢查後的「解決方案」,畢竟知道身體有哪些狀況後,下一步就是解決「紅字」的問題,不然檢查的意義何在? 🚩跨越消費障礙:價值替換法 又譬如我知道對方有每年出國的習慣,我會把上一期(12堂)教練課程的費用,比喻為單趟飛機票的費用, 跟他說他一年可以花3~4萬在出國的機票錢上,而換算時間,在飛機上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