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型態 : 「以分計費」的商業威力 (健身房分析)
🚩招商常見的景象
「現在是健身產業最好的時機,趕緊入場。今年疫情會慢慢退卻,我們應該要快點布局,才能迎來市場復甦的第一波熱潮。」台上的召商負責人慷慨激昂地說著。✊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 💁
台灣以中小企業立國,新創品牌並不難,因此很常陷入一種百家爭鳴的產業窘境,因為不管你有沒有完整技術與產品經驗,只要你想、願意投錢,一家新的名字的公司與店舖就會出來了。
🚩加盟體系的現象
而百家爭鳴的結果,也使得「抱團創業」的需求就會產生。
會有許多自有品牌經營得相當出色的品牌,為了擴大影響力與品牌知名度,會開放加盟。
而許多有老闆夢的投資人,也相中了該品牌形象與門面,因此入盟投資。💸
原本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但往往有利益的地方就會有「貓膩」🐱: 不為人知的故事。😌
🚩羊毛出在豬🐷身上
有些品牌創立的目的,其商業模式便不是為了「擴大本業」競爭立基,建築「護城河」以維護企業的長遠發展,而是透過「招商」手段,收取「品牌加盟金」與「顧問管理費」,這類的企業往往會將旗艦店蓋得美輪美奐,以吸引人注意力,看其財報也會被它的驚人投報率所吸引。🤩
因此非本行出身的跨領域投資人,就很容易栽在這種上面。
🚩投資不需要高級財商而是簡單算數
因為他不懂得從第一線觀察去分析,其實,要知道其虛實,只要花個3天站在其門市、店面,統計其客流量、客消費單價,簡單的數學乘法就可以推估了。😐
但是,以觀看財報、習慣數字分析的投資人,他連第一線服務業都沒有做過,自然是不會這樣去做的,又或者,他更相信長尾理論的「複利效應」,他相信未來會有一個攀升點,只要到達那個攀升點,就會迎來廣大的報酬。📈
也許,他的投資經驗真的是這樣的。😅
🚩不同商業邏輯利潤率不同
但,屬於民生經濟的服務業、健身房、餐飲業,可不是這樣思考的。
他的每一份利潤都是實打實的賣出一堂課、上完一堂課、收取每一個月的月費,提供每一份餐點而掙來的。☝🏻
與科技業、房地產業,所擁有的獲利結構、產品生命週期是截然不同的。
🚩投資標的選擇
所以,如果你不是教練出身,只想投資,那麼你投資的盡量是「中小型健身房」,因為它需要的知識儲備,是行外人都可以理解的共同語言。
觀看會員基礎,與營收月入帳就可以了。
但是,不建議「綁約制」的俱樂部,或是「教學型導向」的工作室模式。
為什麼 ? 因為這類的健身房,往往需要很大的行銷投入成本,以及人員運作。
🚩俱樂部模式的運營
以「綁約型俱樂部」型態為例,為了銷售出一份年度合約,你需要先投錢做行銷、辦活動,聘僱客服人員、業務人員、團課教練進行服務,給民眾體驗卷、帶參觀、器材試用、團課老師帶動等等,而做完了這些並不保證會成交,還得一番議價與去除疑慮的成本。
這在日益競爭的健身房大環境來說,無疑獲客會越來越困難的,獲取單一客戶的成本平均都需要你2~3個月的會費了。
這還得是對方願意跑完合約的情況下。😢
所以第一筆的入會費/手續費,你根本沒得拿,還得賠上頭幾個月的會費。
🚩還「政」於民:以分計費
這時候,以流量見長的「以分計費」健身房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因為它做到一件事 : 就是把客戶進入的門檻直接「拉到最低」。💪🏻😎
如同過去加入健身房動輒需要10萬、20萬的高級俱樂部模式,到後來以月費型為主的平價俱樂部出現,才使得大量民眾得以加入健身房,創造目前產業的盛世。
這就是商業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口中的「破壞式創新」。
🚩自帶導流的商業模式:節省行銷預算
而以分計費的模式,則是進一步把入會參觀、專人引導、成交談判、後台扣款等作業成本都省下來了,並且因為民眾進入運動,不需要特別辦理冗長手續,簡單填寫資料即可進入運動,便充分發揮了自帶流量的效果。🌊
連行銷、廣告的成本也可以大幅下降。
且在定型化契約日益嚴峻的法規規範下,預收款項越多,會造成健身房管理的困難,也會增加日後需要隨時加以調整的風險。🎲
🚩簡化的力量🧩
與其如此,花了大把費用在員工管理、會員管理、政府應對上,不如回到最單純的消費模式。🧮
讓民眾進入運動,跟買一杯珍珠奶茶一樣自然,化為最小的消費單位,想喝幾杯就買幾杯飲料,當下喝完了,這筆錢就真實進入投資人的口袋了。💰
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你說呢 ?
如果你要跨界投資,你會投資哪種型態的健身房 ?
#投資標的
#以分計費
📚每天都要運動、訓練,跟讀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