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功能:
膝關節身為下半身最大的支撐關節之一,上下鄰居分別是髖關節、踝關節,而本身周圍鄰近附著很多大肌肉,包含最著名的:股四頭肌,以及附近的腿後腱肌群、內收肌群、闊筋膜張肌...等,而也常常聽說大腿是全身最大的肌肉,那麼位處於它附近的關節,肯定很強壯!
可是這麼強壯的關節,有這麼多強壯的保鑣-肌肉,在保護它…
為何現在最常聽到受傷的卻是它呢?
為什麼我不做運動,我也有膝蓋傷害?
為何我在運動,但一樣被醫生說我大腿肌肉弱?
為什麼有人說膝蓋痛是因為使用過度,磨損造成,膝蓋就像定存一樣,越用的話會越少?
但也有人說膝蓋痛是因為退化,你應該去鍛鍊它,不然會更糟,但我去練了,卻更痛?
膝蓋到底該用還是不該用?
其實這些問題與疑慮都是對的,只是問錯了問題,其實身體很特別,你覺得不舒服的,怪怪的、有毛病出現的,真的都不是主要造成得原因,它都是表相…與發作點,好比如:我們手機在出現''閃爍、有來電答鈴''時,不是因為手機要找你;不是手機內部的反應,是因為有人透過''手機''這個媒介傳達訊息給你,有人要找你,背後要找你是打電話的這個人,它才是真正的原因。
而身體今天之所以會產生傷害,其實最大的原因來自於鄰近與遠方的關節使用率先出現了問題。而身體只是透過疼痛與這個部位告訴你它的狀況,但是如果你選擇去處理問題,而忽略了造成問題的真正原因,那麼無疑是''緣木求魚'',永遠解決不了它,狀況會消失一下子,但是過一陣子就會再次出現,而且往往來的越來越急,而原本有效的方法也會越來越不顯著,迫使你必須改變方式,這就是一般人在處理肌肉、骨骼、軟骨、關節的問題最常發生的邏輯思路錯誤。
⭐️病人的治療路程:
當關節出現了問題,便嘗試去看骨科醫生,醫生看了認為僅是一般的發炎,便開立''消炎藥、
止痛藥、鎮靜劑''等成分的藥劑。最後因為持續出現,便改掛"復健科'',安排物理治療療程,每周去2~3次,6次療程做完,再換下一個,陸陸續續做過了"紅外線、電療、蠟療、牽引、超音波"等物理治療,甚至從事"玻尿酸注射、震波治療、PRP(血漿再生因子療法)、葡萄糖注射術''等等針對傷害的發炎反應做處理,如果依然沒效果,開始尋求中醫學的筋絡扎針治療,甚至民俗療法的推拿、拔罐、刮痧,最後依然藥石罔效,只好回過頭找尋骨科醫師,尋求外科的協助:電燒神經、切除、置換、矯正固定等外科手術。最後才真的對發炎部位無感。
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復健過程,原來的地方是不痛了,但也沒啥功能,而其他地方卻開始出現不同狀況...邁入另一個新的循環與過程…
這是大多數人的心路寫照,但更重要的是...
病人也在這過程中,不斷消耗自己的金錢、時間、耐心、還有最重要的信心與希望。最後醫生只能告訴自己:這是沒辦法的,這是退化引起的.…
退化這個名詞好比教練對會員說:''核心無力''一樣,廢話一句~!毫無鑑別度跟分析力的評論。
只要會員動作做不出來,就說是核心無力引起的,好比醫生無法解釋的症狀便只能說:這是退化,沒有辦法...因為時間是永遠在推前的,歲月確實帶走我們許多年輕的能力,這樣說,確實是無懈可擊的理由。但對於身受其害的病人來說,卻是無比的殘酷。
⭐️膝蓋與鄰近關節關係:
其實只要我們正視身體的動力鍊與使用邏輯(肌動學),就能明白身體並非局部、單一部位的解剖學思維。人使用身體是有它的動力鍊邏輯,現在讓我們聊聊膝蓋與周遭關節的依存關係,我們一樣必須介紹''相鄰關節假說''去說明,膝關節上下相鄰兩個下肢重要的活動度關節:髖關節、踝關節。
首先,我們來談談踝關節,踝關節位處「天下第一關」,負責與地面第一道接觸,當我們人體任何移動透過髖關節產生動作於位移,把身體的腳踝踏到地面進行探索,而踝關節變成為了「斥侯」偵探地形結構,並產生適應,甚至緩衝與地面的衝擊力道,而後再把訊息與剩餘的反作用力上傳膝關節與髖關節,交由它們去緩衝與回饋。所以也就是說如果今天與地面衝擊力的部分,踝關節沒有幫忙緩衝太多,那麼第二道關卡-膝關節,變成了第一道緩衝處,但是膝關節的結構,其實並不適合緩衝,因此它不像腳踝一樣可區分為多個關節結構(指節、踝周圍),膝關節僅僅由脛骨、股骨、緋骨、跟一小塊髕骨所組成,主要產生好的下肢肌力與身體支撐而存在的設計,緩衝....這件事似乎相當不在行。
所以如果我們長期穿著不合適或是太硬與軟的鞋子,不就是在剝奪踝關節的緩衝技能,使之變緊、變卡,而增加膝關節的負擔。
而髖關節是下肢最大的關節體,可以說是上承接體重(脊椎骨)下緩衝地面力量的重要結構,人體之所以能產生好的力學轉移,完全往賴髖關節這種設計與角色,如果髖關節長期因為坐式生活、錯誤站坐姿、缺乏活動,導致偏斜、過緊,將會影響髖關節功能的正常傳遞,也間接的加重膝關節的負擔。
#運動訓練讀書會
#不要再做無謂的膝伸(犧牲)下篇Blog2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