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訓練交流>不要再做無謂的膝伸(犧牲)上篇Blog1

⭐️膝關節功能:


        膝關節身為下半身最大的支撐關節之一,上下鄰居分別是髖關節、踝關節,而本身周圍鄰近附著很多大肌肉,包含最著名的:股四頭肌,以及附近的腿後腱肌群、內收肌群、闊筋膜張肌...等,而也常常聽說大腿是全身最大的肌肉,那麼位處於它附近的關節,肯定很強壯!

可是這麼強壯的關節,有這麼多強壯的保鑣-肌肉,在保護它



為何現在最常聽到受傷的卻是它呢?

為什麼我不做運動,我也有膝蓋傷害?

為何我在運動,但一樣被醫生說我大腿肌肉弱?

為什麼有人說膝蓋痛是因為使用過度,磨損造成,膝蓋就像定存一樣,越用的話會越少?

但也有人說膝蓋痛是因為退化,你應該去鍛鍊它,不然會更糟,但我去練了,卻更痛?


到底怎麼回事?

膝蓋到底該用還是不該用?

其實這些問題與疑慮都是對的,只是問錯了問題,其實身體很特別,你覺得不舒服的,怪怪的、有毛病出現的,真的都不是主要造成得原因,它都是表相與發作點,好比如:我們手機在出現''閃爍、有來電答鈴''時,不是因為手機要找你;不是手機內部的反應,是因為有人透過''手機''這個媒介傳達訊息給你,有人要找你,背後要找你是打電話的這個人,它才是真正的原因。

而身體今天之所以會產生傷害,其實最大的原因來自於鄰近與遠方的關節使用率先出現了問題。而身體只是透過疼痛與這個部位告訴你它的狀況,但是如果你選擇去處理問題,而忽略了造成問題的真正原因,那麼無疑是''緣木求魚'',永遠解決不了它,狀況會消失一下子,但是過一陣子就會再次出現,而且往往來的越來越急,而原本有效的方法也會越來越不顯著,迫使你必須改變方式,這就是一般人在處理肌肉、骨骼、軟骨、關節的問題最常發生的邏輯思路錯誤。

⭐️病人的治療路程:

當關節出現了問題,便嘗試去看骨科醫生,醫生看了認為僅是一般的發炎,便開立''消炎藥、

止痛藥、鎮靜劑''等成分的藥劑。最後因為持續出現,便改掛"復健科'',安排物理治療療程,每周去2~3次,6次療程做完,再換下一個,陸陸續續做過了"紅外線、電療、蠟療、牽引、超音波"等物理治療,甚至從事"玻尿酸注射、震波治療、PRP(血漿再生因子療法)、葡萄糖注射術''等等針對傷害的發炎反應做處理,如果依然沒效果,開始尋求中醫學的筋絡扎針治療,甚至民俗療法的推拿、拔罐、刮痧,最後依然藥石罔效,只好回過頭找尋骨科醫師,尋求外科的協助:電燒神經、切除、置換、矯正固定等外科手術。最後才真的對發炎部位無感。

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復健過程,原來的地方是不痛了,但也沒啥功能,而其他地方卻開始出現不同狀況...邁入另一個新的循環與過程


這是大多數人的心路寫照,但更重要的是...

病人也在這過程中,不斷消耗自己的金錢、時間、耐心、還有最重要的信心與希望。最後醫生只能告訴自己:這是沒辦法的,這是退化引起的.…

退化這個名詞好比教練對會員說:''核心無力''一樣,廢話一句~!毫無鑑別度跟分析力的評論。

只要會員動作做不出來,就說是核心無力引起的,好比醫生無法解釋的症狀便只能說:這是退化,沒有辦法...因為時間是永遠在推前的,歲月確實帶走我們許多年輕的能力,這樣說,確實是無懈可擊的理由。但對於身受其害的病人來說,卻是無比的殘酷。

⭐️膝蓋與鄰近關節關係:

             其實只要我們正視身體的動力鍊與使用邏輯(肌動學),就能明白身體並非局部、單一部位的解剖學思維。人使用身體是有它的動力鍊邏輯,現在讓我們聊聊膝蓋與周遭關節的依存關係,我們一樣必須介紹''相鄰關節假說''去說明,膝關節上下相鄰兩個下肢重要的活動度關節:髖關節、踝關節。

首先,我們來談談踝關節,踝關節位處「天下第一關」,負責與地面第一道接觸,當我們人體任何移動透過髖關節產生動作於位移,把身體的腳踝踏到地面進行探索,而踝關節變成為了「斥侯」偵探地形結構,並產生適應,甚至緩衝與地面的衝擊力道,而後再把訊息與剩餘的反作用力上傳膝關節與髖關節,交由它們去緩衝與回饋。所以也就是說如果今天與地面衝擊力的部分,踝關節沒有幫忙緩衝太多,那麼第二道關卡-膝關節,變成了第一道緩衝處,但是膝關節的結構,其實並不適合緩衝,因此它不像腳踝一樣可區分為多個關節結構(指節、踝周圍),膝關節僅僅由脛骨、股骨、緋骨、跟一小塊髕骨所組成,主要產生好的下肢肌力與身體支撐而存在的設計,緩衝....這件事似乎相當不在行。

所以如果我們長期穿著不合適或是太硬與軟的鞋子,不就是在剝奪踝關節的緩衝技能,使之變緊、變卡,而增加膝關節的負擔。

而髖關節是下肢最大的關節體,可以說是上承接體重(脊椎骨)下緩衝地面力量的重要結構,人體之所以能產生好的力學轉移,完全往賴髖關節這種設計與角色,如果髖關節長期因為坐式生活、錯誤站坐姿、缺乏活動,導致偏斜、過緊,將會影響髖關節功能的正常傳遞,也間接的加重膝關節的負擔。

#運動訓練讀書會
#不要再做無謂的膝伸(犧牲)下篇Blog2

留言

延伸閱讀

[銷售步驟]客戶心理📚7大步驟 :掌握銷售流程讓你完美成交

  客戶心理📚7大步驟 :掌握銷售流程讓你完美成交 🚩3位一體:定位你自己 上一篇,我們跟大家介紹了 <整人專家-完美成交> 的3大心法 : 「心態、方法、對象」 等內容,也就是要掌握「對的 心態 」、採取「對的 方法 」、並找到「對的 對象 」,才會有好的成交。 而要找到對的客戶,減少失誤率,還是得先從正確的 「自我定位」 開始。 「自我定位」包含自我的能力與處境的分析,我們可以利用商業SWOT分析法來幫助自己找出合適的定位。 那什麼是「SWOT分析」呢? ❇️SWOT分析: 🔸S代表Strength (優勢) 🔸W代表Weakness (弱勢) 🔸O代表Opportunity(機會) 🔸T代表Threat(威脅) 🚩設想自身處境 舉例來說,你是一名新手教練,非相關科系出身,外型不精壯,身處在充滿「巨巨、大隻佬」的健身房裡,同事們都是標榜健美式訓練、增肌減脂的高手,胖與瘦似乎只在他們的一念之間,平常就是肉壯肉壯的。 可一到賽季,他們就可以脫的很乾,兩手盡是爆筋,這種情況下,你要以 「健美式訓練」 教練為目標,無疑是把路給自己堵死了。 學員要到你手上,不是他們都時間排滿了,或是他們離職了,否則你根本沒有可能,也就是說…你連撿他們碎肉的機會都沒有。 這時候,你發現有另一個形象是你可以扮演的,你沒有他們壯,但是你反應好、身手矯健,又溫柔有耐心,那麼走一個 「敏捷與功能性」 見長的教練,就是你可以嘗試的。 你可以去學習這類的課程,以及把多數時間研究如何安排一個好的 循環訓練課表 , 功能性的肌力訓練 內容。 🚩自我認同後再追求他人認同 而在能力發展的過程裡,除了我們有被觀察的機會,更重要的還是自己要能認同這個 標籤 ,並能向他人闡述, 「自我介紹」 成了這階段最重要的行銷工作。 在初期,當你以這個定位向他人自我介紹時,也許會引來冷眼旁視 :  「什 麼 ? ! 就 憑 你 ? ! 也 敢 號 稱 是 XXXX 專 家 ? !」 但是這是所有人必經的過程,如果你要等別人都認同你時,才這麼自我介紹,那就表示你太慢了。 人生本來就是一段不斷在 「趨近目標」 的過程,我們很少會真的處在那個狀態下很久。 所以,即使一開始有點難為情,但請你一定要大聲的說出 :  「你是誰 ?! 你是做什麼的 ?!  你的專長在哪 ?!...

人體存在的槓桿設計邏輯

你有想過為何我們人類可以走路然後去我們想去的任何地方嗎 ? 我們為何走路總是兩手開開前後擺盪,跑起步來也是身體劇烈晃動去產生移動能力嗎 ? 在這邊我們可以把人體想像成一個機器,我們的身上擁有很多力學的構造設計, 好比我們跟吊車一樣擁有長長的手臂、長長的腳; 我們的頭顱跟監視攝影機一樣,有轉軸可以轉動 180 度的範圍; 我們的腳指可以幫助身體短暫長高 ( 蹎起來 ) ,像手推車一樣省力,輕易舉起上百磅的身體;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人類身上擁有 3 種類型的槓桿 : 第一類型為 「 支點居中型 」 ,意味著施力臂在對於外力與內力來說都是相同長度的。例如 : 頭顱。 第二種類型為 「 支點近外力型 」 ,所以遠離內力端,意味著我們可以很省力的去舉起物品,因為相較於外力來說,我們獲得的力臂較為長。而根據 「 力矩的概念 = 力 X 力臂 」 的公式。我們獲得較長的力臂,將有助於我們獲得較大的 「 力矩 」 ,可以輕易地舉起我們想舉的物品。例如 : 腳趾頭。 第三類型為 「 支點近內力型 」 ,使得外力獲得較長的力臂,意味著我們必須施加更多的內力才能舉起與阻抗外來的重量或力量。例如膝蓋、膝蓋處。 << 說文解字 >> 「內力」為身體內部產生的力量來源,包含 : 肌肉本身、或是韌帶、筋膜等因為被動而產生對抗性張力也是。 「外力」指身體外部的力量來源,包含地表重力、物品重量、水阻等外界與身體對抗之任何形式之阻力。 而在人類的身上所存的的 3 種基礎力學槓桿來說,可以發現 「 第三型槓桿 」 是最為費力的模式,但是我們卻必須說,可是 「 第三型槓桿 」 在人類的身上卻是很常見的槓桿模式,為何我們人類要設計這種模式去進行運作 ? 這麼不是很費力嗎 ? 這邊必須說 「 第三型槓桿 」 除了 「 費力 」 以外, 其實它有幾項優點: 第一 : 可快速反應 ;  第二 : 有助於產生活動空間。 而恰好是以上兩點,讓我們人體的四肢設計為 「 第三型槓桿 」 原則 。 曾經有一個體適能界的好朋友問我一個問題 :   「 Eric~ 你知道 ~ 什麼事情是人類...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都會腰痛?我們的脊椎發生了什麼事?>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都會腰痛 ? 我們的脊椎發生了什麼事 ?       小靜是一名上班族,每天忙於坐在電腦桌前面忙於公事,    一天工作下來,在電腦桌前面的時間沒有 8~9 小時也有 6~7 小時,          這幾年意外發現自己在某些動作狀況下尾椎的部位會有一點點疼痛跟酸酸的,     因此下班後找了一個推拿師傅幫忙調整,師傅說她的骨盆歪了,要她定期去找他看。   調整後,回到家坐在沙發上跟老媽聊起這件事,          老媽說老爸也是一樣腰痛,上次去照 X 光,醫生說他長了骨刺。          老媽說老爸這一把年紀就算了,小靜年紀還輕,要她好好注意身體,該復健該保養的要保養。   說完後就進廚房去忙了。   這時候開門進來的是小靜的弟弟,扶著腰一跛一跛的走了進來。   她開口說 : 「你怎麼了 ? 」 弟弟一臉難受的回答 : 「今天搬貨的時候拉到了 ~ 」   這時候,一記警鐘般敲到了小靜的大腦 : 「一家 4 口人竟然有 3 個人竟然都有腰痛的問題,到底我們家的脊椎怎麼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實不只是小靜家裡有這類問題,很多人其實都或多或少會有脊椎方面的不適,        即使是上健身房鍛鍊的猛男健女們,也都有可能有受傷的經驗,      這時候我們必須談談現在人脊椎的三大傷害 :   1. 不正常的骨盆位置 :           這是站式族群與坐式族群都有可能會有的問題 : 三七步、翹腳等,         事實上我們可以做這些動作,但不可以過多,或是僅...

<領導管理> 團隊的向心力秘密在....

馬雲曾說過阿里巴巴的使命是 : 「 讓全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 ,然後在他們公司內部 : 「 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 ,所以只要是客戶的期待,不論有多麼困難與艱險的任務,阿里人將前仆後繼地撲上去,努力地去解決問題與達成使命 ! 聽起來熱血沸騰,傳入到消費者與網店經營者耳裡,我想聽了都覺得分外窩心,但是在我看來,這樣的排序,我不是很喜歡 ~ 也無法完全認同。 我認為不管在哪一種企業,客戶不該是最大的,客戶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如果沒有消費者沒有一家企業能生存下去,但是身為組織領導人,卻應該明白今天客戶是因為誰而來 ? 絕對不是因為 「 您 」 ,更不是因為這個 「 品牌 」 ,如果有,那也是全體員工打拚出來的。客戶會為您帶來立即的財富收入,但是員工卻是會為你帶來 「 源源不絕的客戶 」 ,也就是說 : 「 沒有員工,就沒有客戶 」 。 沒有員工前仆後繼的為您賣命,並無法產生足夠的消費者響應你的產品與服務,任何一張訂單的產生,都是員工做了很多基礎的努力,才有這一張訂單,而這張訂單不論是實質商品或是虛幻服務,都依舊必須請員工去進行服務與交易完成,有了好的滿意度,才有下一次的訂單進來。 人家說 : 「 商人無祖國 」 ,其實何止商人,在今日強者為王、紅海殺戮、削價競爭,每家廠商都說自己的品牌、是唯一。但是一件對的事,在每個人都這麼做的時候,它就無法成為你勝出的原因。消費者也無從中去看見你,你猶如滄海一粟,沉沒在眾多品牌與商品中,縱使偶有出頭輪替之日,也難以持久日盛,品牌的成就,並無法端靠一兩次的行銷策略的奏效,就順勢崛起,並且長存消費者心中的。 「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 。 一個好的品牌,必須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易與消費行為、後續服務中,慢慢被建立起來。它仰賴的不是策略,而是扎扎實實的每一筆交易,每一個服務,每一次的體驗堆砌而成。 而成就這一切的,絕對不是你聰明的高層決策團隊,更不會是行銷智囊團的謀劃獻策,是底層員工、第一線員工、每一位職員,殷切地在本職上努力、符合工作要求、貢獻他們的人生,去成就一家公司,一個品牌。 所以如果不是 「 員工第一 」 ? 何為 「 第一 」 ? 消費者 ? 絕不可能,在品牌創新不斷地...

追求運動的事後燒(afterburn)效應?

這幾年吹起 「 高強度有氧運動 」 有效燃脂的風潮,許多標榜間歇循環運動的健身房開始出現,如世界健身推出新的副牌 Fit zone ,主打的便是「高強度間歇循環式訓練 (HIIT) 」的健身房。 而在更早些年前,台灣有位網路紅人 : 一休先生提出 4 分鐘高效燃脂居家健身操,也曾帶起這樣的風氣。 4 分鐘的運動效益,概念源自日本 田畑泉 (Tabata Izumi) 先生 ( 我都喜歡叫它 「甜甜圈先生」 ><”) 所提出的 「 Tabata 」 ,主要講述的是透過短時間高強度的間歇運動,去製造身體高效能的體能進步,一開始是被應用於運動選手的賽程末端爆發力表現與耐力能力,因為選手須要的並不僅僅在短時間的爆發力無氧能力,在許多時候,運動選手使用的除了爆發力、無氧能力以外,還混和了有氧耐力表現,除了少數運動項目以外 ( 如 100 公尺、鉛球、標槍 … 等 ) ,大多數的運動並無法完全切割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最多是以什麼為主而已。 但是有時候在運動場上的致勝關鍵,往往不僅僅是在 「 主領域 」 上的拚搏而是在 「 次要領域 」 ,舉例來說兩位能力相近的有氧耐力選手,他們的勝負關鍵往往是在 「 次要能力 - 末端無氧能力 」 的展現上而非純粹的有氧耐力的較勁。 在馬拉松賽程裡,致勝的關鍵是在於選手是否做到正當配速,可否長時間的保持均速不掉速去比賽,然而在末圈臨近比賽終點時刻,長時間有氧狀態的身體已極度疲憊一段時間情況下,是否能進行最終爆發力表現、無氧能力的耐受,就成了選手的一較高下的關鍵,同時也是所有選手的夢懕。 末端時刻最高心律的跨越,便成為耐力型選手競逐的努力目標。 對於耐力型運動員進行這樣的短時高效能的間歇訓練,一般人是難以望及的,但是透過概念的延伸與改良,其實相似的概念也可以用在欲透過短時間達成訓練效果的人們身上。 承如文初一開始提到的 HIIT 高強度間歇訓練應用版 Tabata , Tabata 是一種定調為 8 個動作,每個動作花費 20 秒時間,並短暫休息與轉換動作時間 10 秒,合併起來共僅花費 4 分鐘時間,去達成高效能訓練效益。 除了對心肺功能的改善以外,最為人稱道的是 「 燃脂 」 的效益。背後的生理邏輯便是 EPOC( 運動後過耗氧量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