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逐步解封,健身房、運動場、戶外河濱開始出現了人潮,
有趣的是,這些運動的族群,
都是過去在疫情前就已經奠定運動習慣的一群人,
而不習慣運動的,仍舊躲在家中故步自封,大門不邁,寸步不出。
鮮少看到有人到外遊蕩,也有許多人因為公司沒開了,
所以也是在家裡耗著,看看電視,做做家事,或是把過去沒空做的事,
通通一起做了個遍,也算是跟著家人一起過了一個暑假。
而也有些人,即使每天關在家裡,與家人共用那麼一丁點的生活空間,
卻也是會努力撥出時間縮在客廳的角落裡,
做著瑜珈、練練徒手訓練,也是將體能維持的蠻好的,
而隨著現在疫情解封,他們也是運動恢復狀況最好的那一群人。
那究竟他們是如何做到這種境界的呢?
首先「原子習慣」一書想必大家都聽過,
書中倡導的找出關鍵小事物開始,並不間斷的執行,
最終我們可以在這微小的改變中收穫巨大具有價值的好處。
而運動這件事,也是一樣的。
意識是一種覺察自我的開始,我們發現自己缺乏某件事,
所以開始在生活中尋求突破與改變,
但往往都是改變得太急、太快,生活變動太劇烈,
因而以失敗告終。
因為關注度都在那件事情上了。
所以當事情的進展與改變不如預期,
而停擺其他事物所帶來的任務堆疊效應,
則造成的更大的阻礙,迫使你不得不回去面對「現實」。
但那件你原已覺察的事,仍然被擺在那邊,毫無進展。
而是先從生活中的小事物積累開始,
先學習以爬樓梯代替電梯;
以三分糖飲料代替全糖飲品;
以一份餐點代替吃到飽的飲食;
以走路/腳踏車代替摩托車與大眾交通運輸工具,
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改變,
也確實對你在乎的身材、健康,
一開始都起不了什麼作用。
但是這卻是一個重要的「起手勢」。
是你要進入「意識流」這件事的前哨。
是你要進入「意識流」這件事的前哨。
所以你開始介意你穿著的鞋子是否適合爬樓梯,
你的衣服是否吸汗,和便於突然來一下的「運動」時刻;
「以三分糖飲料代替全糖飲品」:
你的口味因而慢慢變淡,
也開始能接受無糖或是低糖的飲料;
「以一份餐點代替吃到飽的飲食」:
「以一份餐點代替吃到飽的飲食」:
你開始不再追求暴飲暴食後帶來的高血糖爽感,
而退去後的身體疲憊,你會享受平穩情緒帶給你的益處;
「以走路/腳踏車代替摩托車與大眾交通運輸工具」:
「以走路/腳踏車代替摩托車與大眾交通運輸工具」:
你也開始會在生活中尋找增加活動量的機會,
朋友找你爬山,你也開始會願意跟著去了,
還策劃著下次的路跑活動,自己一定要去參加。
行為改變,是一種長期經營的過程,
它需要一連串的「選擇、行為、反饋、激勵、再選擇」,
最後形成一種習慣(Habit)。
所以與其問自己這是第幾次開始了?
所以與其問自己這是第幾次開始了?
倒不如跟自己說,這一次,我要選擇慢慢來。
但是,這一次的時長是 : 「永遠」。
最後你終將收穫你的成功,讓運動走入你的生活。
#微量努力帶來巨量改變
#每天都要運動訓練跟讀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