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說的是一個人如果只會學習,一味的進行知識輸入,
而沒有進行思考、歸納、統整,
則久了會變得迷惘,不知道所學為何,如何應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樣的,一個人整天一直思考,
僅就既有的知識進行組合、拆解、應用,
久了也會無法衍生更多的智慧結晶,
亦或是說知識節點的觸擊率會下降,
無法站在別人的思維結果上,再往上墊高一個層級。
畢竟人的一生是極其有限的,
所能窮盡的知識也是有其邊界的,
所以我們透過學習,將他人畢生,
甚至是好幾代人的觀察、歸納後的結果,
理解起來去應用在生活與工作上。
這就是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這就是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然而,學習這件事,最好的階段,
並不是發生在我們將知識「輸入Input」大腦的時刻,
而是我們嘗試將知識「輸出Output」的時候,
例如 : 應用於解決實際性問題,或是「教導別人」的時候。
我們對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的逍遙子,
將他畢生的功力傳給虛竹的橋段印象深刻,
甚至羨慕不已,
但是很可惜的是小說中的設定是你將功力傳給對方,
會導致自己的功力消失,也就是說功力是一種有限的能量,
透過傳遞,兩造雙方僅能保留一份。
但是教學這件事卻是相反的。
你在指導別人之前,你肯定對所學的知識內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你在指導別人之前,你肯定對所學的知識內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在教學給對方之時,
你又會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大腦知識的組建,
甚至因為使對方易於理解,
你會調閱更多過往的相關知識進行舉例,
甚至在面對不同對象時,你所要舉例的內容也會不同,
而這除了使你對所教的內容更加熟悉外,
更會使得在你大腦裡不同的知識節點,產生更緊密的連結。
既能鞏固你既有的知識,更連結了更多的過往所學,
既能鞏固你既有的知識,更連結了更多的過往所學,
在垂直體系上發展出橫向的連結,
將你所學所知的知識融合成一個更加完整的知識結構網。
所以我們在為他人輸出自己功力的同時,
所以我們在為他人輸出自己功力的同時,
也讓自身的功力更上一層樓,是一舉兩得之事。
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與突出,
就嘗試讓別人更優秀。
教學,使我們與他人得到共同的成長效益,
而自己也更是最大的受益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