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高量使用反而創造平衡?》
問題1: 失衡常見非慣用邊?
在之前的《整人專家-訓練邏輯應用實務》課程裡,曾經有學員問我,為什麼很多人的問題肩膀問題都在左邊?而不是右邊?
而左邊與右邊的差異問題,就好似扔擲硬幣銅板的概念一樣。如果你只有扔擲10次,你得到的正反面機率有可能有很大的誤區,有時候是2:8,有時候是3:7,有時候是0:10,但是如果你不厭其煩的扔擲1萬次,那麼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得到一個接近1:1的機率。
這就是為何,我們的慣用手~
往往會成為一個相較平衡的一邊。
數字造就機率發生率
因為在大量使用下,除非單一方向反覆性高的動作過多(職業傷害),不然人體最終是會走向一個均衡的狀態。
而非慣用手,則往往因為使用次數過少,而無法得到良好的平衡機會。
「很難啊!一旦失衡要更大量的次數去挽回落差的比例」。
「100次的扔擲,如果先得出2:8的比例,你知道需要再多少次扔擲才能得回5:5的相近比例?」
這也是為何年長者的傷害最難處理,因為也許你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偏差的壞習慣,但你身上就是有傷痛,原因在於你雖然偶然的做出「壞習慣動作」,頻率不高,但因為你活動久,所以累進稅率的概念,使得身體的誤區變得更大。
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做正確的事,也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去平衡回來。更何況,我們難以活得100%正確。
「活動度」解方在於活動總量,而非僅僅筋膜放鬆
現代人類身體的「緊繃」,有時候不該如此執著的去解決與處理,在身體因為「活動總量」(Physical fitness
volume)不足而導致身體嚴重缺乏肌肉伸縮與肌膜彈性,一直看著這樣的「失衡-緊繃」,其實很難做到真正的問題處理。
大家都知道柔軟度好壞,會影響關節的活動度,但建立足夠的「活動度」(Mobility)基礎不僅僅只有「活動範圍」(Motion range)才是,「活動量」(Motion volume)更會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如果一個人因為動的多,而去做大量的放鬆處置,那麼這樣的放鬆在一個人身上會彰顯出力量!
但如果一個人的緊繃,其實是因為「活動量」(Motion volume)太少,導致「活動度」(Mobility)範圍減少,最終「柔軟度」(Flexibility)下滑,這樣的狀態,也許著墨於柔軟度本身,將是一種緣木求魚的作法。
我們該正視結構、該正視柔軟度、活動度,但我們更該正視問題的根源-「活動量過低」。
你需要的不是緬懷過去的生活造成的不好比例(2:8),而是再次瘋狂的扔擲起來!
多元、變動方向,並提高訓練與使用量
網路有一句笑話:「人類的社會,沒有錢不能解決的問題,如果有...就是要更多的錢....」
在這裡,也想幽默的使用這樣的台詞:
「量多了,再不平衡都會趨近於1:1」
但請記得!「量」建立在「多元的生活與訓練基礎」上!
而非「單一方向反覆性高」的動作。
這會提高技術(Skill),但不會進步健康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