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健身俱樂部]職場法則📚今天主管要預約怎麼辦? 現場Float怎麼搭訕邀約?

[健身俱樂部]職場法則📚今天主管要預約怎麼辦? 現場Float怎麼搭訕邀約?
📚今天主管要預約怎麼辦?☝🏻😢 現場Float怎麼搭訕邀約?


🚩日復一日的「開發」工作

不管你是在俱樂部工作、在外自由教練,或是自行創業開工作室。「如何有效增加客源」,是一門永遠的課題,而這個課題,將會是私人教練工作者一生都需要面對的。🧩

不論學生數多寡、企業體規模,我們都有增加新學生的需求,因此,如何「有效的『開發』」就非常重要。

我們在上次的篇章有稍微聊到電話邀約的部分,今天我們則要來談談另一件事 : 現場接觸 (Float )。😙

🚩很猴急地認識對方

許多人在現場做搭訕接觸的時候,會直接走過去聊起來,並且就不離開了,甚至聊2、3句話就開始邀約,問會員要不要來上一下「體驗課程、檢測課程」巴拉巴拉的。

一兩個這樣做,可能會員感受還好,但要是全館教練都這樣做,每天輪番上陣搭訕,會員自然會感覺不堪其擾,甚至之後都會習慣「戴耳機」訓練(避免與教練有過分接觸)。🎧

PS.這是真的,如果一個運動場館,有70%的會員在運動時都戴耳機的話,你別以為大家很認真的在聽Podcast、在學習。有很大的原因是這個館的教練很常去搭訕攀談,嚇得會員都帶著耳機運動,要不然還真不敢到訓練區。😌

🚩怎麼他們看到我就害怕?

那要如何打破這樣的僵局呢 ?

首先,你得學會做跟別人不一樣的事!😉

改變「第一次接觸就想邀約對方」的壞習慣,因為這是在場館不多人這麼做的情況下才可能,而且以人性來看,人很難對首次接觸的人就產生信心,所以我們要做的日常開發動作不是著重於「看到誰就直接去邀約」,而是「經常性地找會員講話」,創造與會員的熟悉度。

🚩而要多頻繁呢 ?

我個人的習慣是,不管今天人多人少,我會找5個人說到話,利用巡視現場的時間,協助會員拆卸槓片、與他打招呼、讚美他動作很標準等等,都可以與對方成功聊上2句。

而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已成功有幾面之緣),我們就可以開始進行邀約動作。

例如,我看到他的動作有點問題,我會走過去協助他,先自我介紹 : 「哈摟~我是這邊的教練Eric,我剛剛看到你在做這個動作,那我會建議你可以試看看這樣。」

說完就開始示範,示範完,示意讓他做一次☝🏻,並開始簡易指導。

🚩對方了解後就離開

當對方有感受不一樣之後,就表示要再去巡場一下,讓他自己試試看,接著就離開現場。

而這個環節是非常重要的 !!
我們要顯示我們是沒有企圖只是為了協助他做出標準的動作模式。

但是,我們是離開後就不回來了嗎?😌

不,當然不是的。我們依舊在附近徘徊、收器材。等著他目光開始搜尋我們的位置,渴望我們再去做指導,或是看到他動作一樣不標準時,我們就主動湊過去進行第二次指導。✌️

🚩製造第二次見面的熟悉感

這時候,經過剛剛的離開再回來,對方會感受到我們是真心擔心他的動作安危而接近他,因此會卸下心防,願意聽我們講更多,而我們才有機會邀約對方來做檢測,或是找一天說可以帶他練一次看看,上一下體驗課程。

甚至,為了表示這個體驗課程的珍貴,我並不會跟說他可以直接來上,我會說,我們每個月都可以受理會員的申請,但有名額限制,我會請他留一下資料給我,成功後,會回電給他

到時候,我們再約時間。

🚩沒有是"應該的"

而這樣的好處在於讓對方珍惜。也可以避免「爽約、放鳥」的發生。🤷‍♂️

為什麼很多教練容易遇到會員「放鳥」的問題 ?

其實根本原因在於邀約方式不對,一開始就讓人感覺很廉價,然後隨時要約都可以,自己沒有要求對方尊重自己,自然別人也會不把我們當一回事。

所以,我會教育會員要尊重教練,即使他還不是我的學員。

🚩尊重要在第一次就種下🌱

事實上,也只有在我與對方第一次接觸時,就在他心裡與行為模式中塑造一定需要尊重的形象後,未來我們開始上課訓練時,他也才會珍惜每一次的訓練時間 : 不爽約、不遲到、不悖逆。
而這點,也是我在一開始就為自己建立良好的職業心態所致。⭐️
我是教練,我需要招收學生,有業績壓力,但不代表你就可以不尊重我的職業。

我看見清潔大哥、阿姨們,我都會打招呼跟謝謝他們的付出,因為沒有他們的用心打掃,就沒有乾淨的場館供我們使用。🙇🏼‍♂️

職業不分貴賤,每一個人認真在自己的工作職位上努力與付出,就值得受到尊重。

🚩不同職業間彼此尊重

所以同樣道理,我也不准別人看輕「私人教練」這份職業的神聖性,不管我在俱樂部工作,或是工作室,甚至到自由教練的階段,我依舊悍衛。👊

也因此,我的學員們普遍都很乖,非常懂得尊重與互相。這是我的幸運,也是我透露的氣息導致。

你也想有這樣的學員,就得在一開始時就這麼做。

學會不卑不亢的方法去獲得學生,提供真實的價值與輸出,你就能吸引這類的學員靠近你,自然你就會有一份讓你自覺驕傲的工作。

當然你可能會說 : 
「這在俱樂部怎麼做得到?!
我們有那麼大的業績壓力 ~ 」

🚩心態決定選擇,選擇決定格局

我必須說,你怎麼看待你的職業,就關乎你的選擇與做法,也就影響你的結局。🤓

我說的這些,都是我在俱樂部狀態下達到的,所以並非不可能,只是你選擇要不要這麼做而已。

🚩總複習時間

所以複習今天所談的 :

1. 選擇現場接觸 (Float)時,不要急切的立馬邀約或是進行銷售動作,要先建立關係。平常養成認識5個人的習慣,不要在缺預約、缺業績時,才進行現場接觸 (Float)的動作。☝🏻🤨

2. 首次接觸攀談、矯正動作時,不要停留太久適時離開再返回,會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與較低的威脅性。

3. 不要將「體驗課、檢測課程」當做廉價的「免費品」亂贈送,而是要建立會員對此次邀約課程的重視。
我們是給會員機會認識他自己的身體,了解真正的訓練是怎麼做的。

不卑不亢、不驕不傲,才能換來長久對等的關係。😏

[健身俱樂部]職場法則📚今天主管要預約怎麼辦? 現場Float怎麼搭訕邀約?
保持適度距離讓對方靠近



📚每天都要運動、訓練,跟讀書

留言

延伸閱讀

<想獲得巨大利益,創造屬於你自己的<魷魚遊戲>吧!>

  這陣子搜尋度最高的海洋生物,也許就是跟烏賊很像的 : 魷魚 了吧。   想必你也知道原因, 你是否已經花了一周的晚上追完了整部韓劇 < 魷魚遊戲 > ?   看完了 < 魷魚遊戲 > ,開始有人在探討這部片的好看之處以及當中蘊含的人性角度,而我們今天想來聊聊另一件事 : 動機 。   魷魚遊戲裏頭人們動機的來源,來自鉅額的獎金,所以即使機會渺茫,以及可能付出死亡的代價,但還是有很多人願意繼續參與遊戲,這就是動機。   放到 運動 這件事其實也是相同的,每一件具備長遠價值的習慣,是值得我們用心用力的去追求的。 養成運動、閱讀、學習、思考、選擇正確食物的飲食習慣等等,每一個為我們帶來的價值,都無法估量的。   而這些附含巨大價值的習慣,就好比 < 魷魚遊戲 > 當中重重難關一般,是須要歷經諸多險阻才能拿到的, 我們在養成運動習慣的過程中,會有工作上的繁忙、朋友聚會的邀請、家庭的責任、個人的心情等等「拉力」去阻止我們成為一個紀律的自己,但是請你務必要認清「何謂 短利 」?「何謂 長益 」?   會有許多的阻擋與誘惑,它們在你面對選擇的時候,總是令你難以判斷,甚至有時是顯得義正而嚴詞的,例如 : 今天的你工作上很疲累,去了運動效果也不會太好,所以不如今天好好休息,明天再去運動吧。   如果你是一個運動習慣養成的人,面對這種時刻,確實這樣的建議是有其道理; 但若你只是一個剛剛運動習慣起步的人而已,那麼這樣的建議,則對你的行為養成有巨大的破壞力效果,因為有時候,你堅持進健身房或是操場或是瑜珈墊,並不是都要求自己要有一百分的運動表現。 在你很疲勞、沒心情的時候,你堅持「一樣的時間」出現在「一樣的地點」,訓練的不是身體,而是你的心理。   你可以做些輕鬆的運動內容,做做你平常不願意正視的伸展、滾筒放鬆、小肌群訓練、輕有氧等等,這些對你的身體同樣有著助益,只是平常我們不太願意把時間投注在這裡而已,想把時間投注在訓練效益較高的內容上。   但是 人生向來不是「直線」,更多時候正確的道路,長得像是一條彎彎扭扭的「曲線」 。   所以 有時候訓練不僅僅追求「效益」,更追求「長尾價值」 ,在疲勞的時候堅持執行,意味著我們練的不是身,而是 ...

<如何長久保持肌肉量? 為何身材總是上上下下? >

  滑開手機 FB 、 IG 、微信好友圈, 總是不難看見身邊的朋友有著新的新年新計畫, 或是新的生活挑戰, 開始努力控制飲食; 開始服用好的油脂營養品 / 燃脂劑,以其控制體重; 開始進入健身房運動; 恢復跑步第 10 天等等新目標。 但是也會在幾周或是幾個月之後, 看到他 / 她似乎也不再提起這件事,好似沒有發生過一樣。 那個諾言與曾經新養成的習慣,似乎是屬於別人的故事般的遙遠。 也會在若干個月後,看到對方重新開始, 也對於先前的中斷,說上一長串不得不的理由, 就這樣,反覆這個循環。 日子過去了,變的是相似的情節反覆上演, 不變的是,原地踏步的那個人。   沒錯,也許我們自己就是 「 那個人 」 。   也許你是屬於較有紀律的那一個, 你持續與運動、飲食管理有所接觸, 甚至也是蠻規律的進健身房,長年身材保持得不錯, 但也總有一種莫名的不快、不滿足, 因為身體好似無法長期保持在自己希望的高峰,最完美的狀態, 總在一段時間後,會開始 「 走鐘 」 。   其實,身體本身就屬於動態的狀態, 它會隨著我們生活的模式,進行適應性的改變, 在 「 體適能 (Physical Fitness) 」 的定義中,就清楚告訴我們 : 「 肌力、肌耐力、心肺適能、柔軟度、身體組成 」。   「 體適能 」按中文翻譯,也就是 : 「 身體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 」, 而這裡的「 身體組成 」指得就是 「 身體體脂肪、肌肉量、水分重、細胞能力,內分泌賀爾蒙 等內在組成狀態」, 也是大家廣泛會看到的「外在身材表現」。   也就是說 「我們怎麼生活,我們就會長什麼樣子」   根據我們吃進去的 飲食 、 睡眠 與 疲勞管理 、 運動 、 生活型態 等等決定我們外在的樣貌, 所以在長期基本健康管理,與生活型態上,基本上與身材反應是密不可分的。 也因此,我們在追求外在的 「長效性」 前,也許該建立的是生活的模式。   選好你要的樣子, 然後堅持地以長期的生活紀律「活出」你要的樣子。 # 微量努力帶來巨量改變 # 每天都要運動訓練跟讀書

<運動觀點 : 如何讓運動融入生活?>

隨著疫情逐步解封,健身房、運動場、戶外河濱開始出現了人潮, 有趣的是,這些運動的族群, 都是過去在疫情前就已經奠定運動習慣的一群人, 而不習慣運動的,仍舊躲在家中故步自封,大門不邁,寸步不出。 還記得疫情爆發之時,健身房緊鎖,戶外淨空, 鮮少看到有人到外遊蕩,也有許多人因為公司沒開了, 所以也是在家裡耗著,看看電視,做做家事,或是把過去沒空做的事, 通通一起做了個遍,也算是跟著家人一起過了一個暑假。   而也有些人,即使每天關在家裡,與家人共用那麼一丁點的生活空間, 卻也是會努力撥出時間縮在客廳的角落裡, 做著瑜珈、練練徒手訓練,也是將體能維持的蠻好的, 而隨著現在疫情解封,他們也是運動恢復狀況最好的那一群人。   那究竟他們是如何做到這種境界的呢? 首先 「原子習慣」 一書想必大家都聽過, 書中倡導的找出關鍵小事物開始,並不間斷的執行, 最終我們可以在這微小的改變中收穫巨大具有價值的好處。 而運動這件事,也是一樣的。 我們都需要先有 「 意識 (consciousness) 」。 意識是一種覺察自我的開始,我們發現自己缺乏某件事, 所以開始在生活中尋求突破與改變, 但往往都是改變得太急、太快,生活變動太劇烈, 因而以失敗告終。 因為關注度都在那件事情上了。 所以當事情的進展與改變不如預期, 而停擺其他事物所帶來的任務堆疊效應, 則造成的更大的阻礙,迫使你不得不回去面對「現實」。 但那件你原已覺察的事,仍然被擺在那邊,毫無進展。 因此,並不鼓勵大家一開始就是加入健身房或是買上高級的運動服或是跑鞋。 ( 當然若這樣做仍讓你正視這件事,倒也是個好法子 ) 而是 先從生活中的小事物積累開始 , 先學習以爬樓梯代替電梯; 以三分糖飲料代替全糖飲品; 以一份餐點代替吃到飽的飲食; 以走路 / 腳踏車代替摩托車與大眾交通運輸工具, 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改變, 也確實對你在乎的身材、健康, 一開始都起不了什麼作用。 但是這卻是一個重要的「起手勢」。 是你要進入 「 意識流 」 這件事的前哨。 因為 先學習 「以爬樓梯代替電梯」 , 所以你開始介意你穿著的鞋子是否適合爬樓梯, 你的衣服是否吸汗,和便於突然來一下的「運動」時刻;   「以三分糖飲料代替全糖飲品」: 你的口味因而慢慢變淡, 也開始能接受無糖或是低糖的飲料;   「以一份餐點代替吃到飽...

<訓練觀點 : 柔軟度最好的促進方式是「伸展」嗎?>

你是否經常感到頭痛胸悶、膝蓋不舒服,好像全身都在發炎; 你是否經常感到肌肉痠痛,需要找按摩師按摩放鬆; 你是否經常感覺腿後側緊繃,很想好好拉個筋;   以上這些都是 身體張力上升 的警訊, 也是我們需要進行 柔軟度改善計畫 的時候。   而說到柔軟度改善的方式, 大家都知道代表性的運動是 : 「 瑜珈 」。   瑜珈 是一門相當著重呼吸法、體位法、以及精神層次的運動型態 , 透過肌肉的拉伸過程,也同步做到肌肉的收縮鍛鍊, 因為在每一次拉伸的時候,將身體擺放到定位後, 便會在這個位置上進行停留, 以讓要拉伸的肌肉得到完整的延伸時間, 有效釋放全段的張力。   而  體能教練 / 體適能教練 則習慣使用像是「 馬克操 」這類的動態熱身去促進活動度、柔軟度, 當對象的肌肉真的很緊繃時,以致產生動作的障礙時, 則會使用像是「 運動按摩 」的方法,去鬆動肌肉的張力, 又或者是指示運動員 / 學員自行操作滾筒去將 肌痛點 (Triggerpoint) 鬆開來。 以上這些方法,都是正確的。   但是有一點值得我們思考, 那就是柔軟度的促進,只能透過「伸展」嗎 ?   我們都知道將肌肉的延展度延展開來, 可以提高整條肌肉與筋膜層的柔韌性, 但是真正促使肌肉放鬆與筋膜得到水份的供給原理, 是因為我們拉長了它嗎 ? 會不會是 : 延展的時候,收縮了對側的肌肉,使得水分重新凝聚到收縮的部位; 又或者是 : 延展後的肌肉、筋膜,承現水分與血液的真空狀態, 根據 擴張原理 、 血管壓力差 反應, 促使了血液往延展後的肌肉流動。 亦有可能是 : 拉長肌肉並非主因,而是為了做到拉長的動作, 我們肯定有對應的肌肉在發生「 收縮 」的機制, 畢竟 肌肉只能主動收縮,而無法主動「拉長」 , 而收縮能積累血液在縮短的這一段肌肉, 同時能延展另一側被拉長的這一端肌肉, 使之產生 壓力差 , 在放開後,血液也重新進入這一個區域。   如果我們僅看到拉長端所造成的「 神經抑制 」機轉, 確實會忽略其實在拉長的 「另一面肌肉」, 也正在發生「 縮短 」現象。   是否縮短的所造成的背後影響,才是柔軟度增長的主因呢 ? 歡迎留言討論,把你的想法說出來  。 #微量努力帶來巨量改變 #每天都要運...

[課程說明] 學員須知「給你的一封信」

【私教講堂】交流形式 嗨 ~ 我是 < 運動訓練讀書會 > 創辦人 Eric ,首先,感謝你點進來 ! 也許你會問關於【 整人專家】 、【 私教講堂】 系列,是什麼內容的工作坊 ? ! 首先,先來談談 【 整人專家】 的定位 :  給予訓練者一個完整的訓練與問題排除的 發展策略,適合參與對像 : 一般人、運動愛好者、教練。 而 【 私教講堂】 則是探討私人教練工作者的職涯所需要面對與處理的問題,包含  :  招生、銷售、個人成長、經營管理等等。 保持學習,進修不斷 我是誰 我是誤打誤撞進入這一行,但卻莫名其妙的愛上這一行的人。 畢業於 中國醫藥大學運動醫學系 ,是系友會與系學會時期的活躍人物。 帶著想知道我們系未來的出路發展的好奇心而進入這個產業,而隨著工作時間越久,我開始在不同職務中輪轉,大約每兩年我的工作就會有所變動,從 「 教練、儲備幹部、副理、顧問、講師、經理 」 ,到現在回歸一人公司狀態,以自媒體自居,平常做一對一教學、辦訓、辦活動為主。 因為過往的經歷,使得我在專業、訓練、企劃、管理、營運、培訓上均有一定的歷練,而這,也成為目前我最想分享的東西,現透過寫作、辦訓、諮詢等方式傳播出去。 培訓照片 辦課初衷 有人曾經問過我 : 「 在台灣這幾年受訓風氣與證照課程極多的現在,為什麼你還要出來開課呢 ? 」   事實上,我自 2018 年 就已經開始辦小型讀書會與工作坊了,那時候的想法是分享一些我覺得很棒的觀念與知識,給予新人教練們一個基礎的教育知識。   因為那時候大型課程是比較多的,但是講求應用與基礎知識是比較少的,不像現在像是肌動學、解剖學、生理學、飲食等等工作涵養所需具備的基礎知識課程都是很充裕的。 但那時沒人填補這一塊,我就想透過 讀書會 、 小型工作坊 的模式,提供大家去上大型課程前一些基礎知識的介紹。   那時候我辦了 < 整人專家 > 、 < 好書讀書會 > 、 < 運動科普講座 > 、 < 運動醫學講堂 > 等系列,透過不同課程名稱對焦不同需求族群,包含運動愛好者、私人教練、一般人士,但不管怎麼變,都是圍繞著 「運動、訓練、讀書」 這三件事而轉。 中間的變動 爾後來,我受邀去一家中型健身房工作,接任教練部門的建置與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