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體態評估] :一眼看穿對方 2

 

體態評估 / 靜態分析
體態評估2 :一眼看穿對方

🚩前言

上次跟大家介紹了靜態評估正面與側面的觀測點後,今天要跟大家說完剩下的背面觀測部份,一樣我們有10個觀測點,可分為「ㄇ字部」「 I 字部」,分別是以下部份 :

🔰ㄇ字部 :

🔸1.頭顱中線-頸椎第七節C7
🔸2.肩峰高度
🔸3.肩胛骨與脊椎間距4指內與否
🔸4.雙肩胛骨下角高度
🔸5.鷹嘴突方向

🔰I 字部 :

🔹1.後腰線PSIS高度
🔹2.雙臀體積大小
🔹3.膝窩面積
🔹4.阿基里斯肌腱-跟骨
🔹5.足弓高度測試

這10個觀測點,主要是觀測背面的骨骼排列位置狀態,與之前的正面、側面作為交叉比對,才能得出較具體與正確的結論,確定身體張力狀態。

🚩ㄇ字部

我們先從第一個開始講起,首先「頭顱中線-頸椎第七節C7」主要是確定頭顱是否正中位,有無形成轉動、或是偏移的問題,這與正面評估的「鼻樑/下巴-鎖骨頭」目的相同,主要是看是否對齊在一直線上,若無,則表示頸部肌肉(例如 : 斜角肌/胸鎖乳突肌)有對頭顱產生不對稱的拉扯

第二個 「肩峰高度」這部份我們要檢查兩邊的肩膀高度,但需要再釐清是「身體側彎造成的上抬」,還是「肩頸過緊的短縮上提」,而這,就需要搭配其他觀測點確認了;

第三個「肩胛骨與脊椎間距4指內與否」這部份一樣是確認肩胛骨是否有處在較適佳的肋骨附著點上,短於3指可能肩胛骨內縮太緊,大於4指則有肩膀前引翼狀肩胛的可能;🤔

第四個「雙肩胛骨下角高度」則是評測高低肩(或身體側屈)的問題,以及「翼狀肩胛」。「翼狀肩胛」者通常下角處被拉動上提,所以呈現懸空的狀態,所以可以透過觀察此處(下角)發現;

第五個「鷹嘴突方向」則是了解肱骨(上臂)與尺骨(前臂)的角度,有無肩內旋肘內旋的症狀;

所以透過以上5個觀測點,我們已經可以用來評估常見的以下症狀 : 「頭位不正、高低肩(或脊椎側彎)、肩膀前引(駝背)、翼狀肩胛、肩內旋」等問題。

🚩I字部

再來我們要來了解「 I 字部」可以看的下半身問題,首先第一個「後腰線PSIS高度」,這點主要在於測量骨盆高低、脊椎正位的問題;

第二個「雙臀體積大小型狀」則是透過肌肉體積的大小去判斷肌肉使用的程度,這點在一般人身上還是非常適用,強勢的肌肉會呈現較發達的狀態。

例如許多人會有膝蓋內扣足底塌陷等問題,我們就可以觀測他的臀部外側是否呈現凹陷,此處是臀中肌、臀小肌附著處,若呈現凹陷與肌肉不足,那麼這一側若出現膝蓋、足底疼痛的症狀就不會太意外了。😌而改善的方式,自然也是鍛鍊此處的肌肉著手;

第三個「膝窩面積」則是透過背面的觀察,看是否可以成功看到完整的膝窩位置,若無法,則可能是髖關節呈現外旋外八站姿,或是X型腿,所以無法成功從後方觀測,或是兩邊可觀測的面積不同,都可以由此判斷哪邊姿勢出現了問題;🤔

第四個「阿基里斯肌腱-跟骨」則是了解我們的脛骨(小腿骨)距骨跟骨三者的排列關係,若三者排列不整齊,則會影響到下半身的承重,可能有嚴重的內外翻,那麼足弓塌陷膝關節疼痛骨盆歪斜這些也會隨之產生;

第五個「足弓高度測試」則是可以使用我們的手指,輕輕觸碰對方的腳底足弓,以正確感受兩方的空間大小,如果塌陷較多的那一邊腳底,則無法讓我們手指成功滑過,那麼再搭配剛剛說過的「膝窩面積」、「雙臀體積大小」基本上則可以確認足底是否塌陷了;💁🏻

🚩判斷與分析

我們就可以透過以上觀測點,找出下半身多數的問題,而再加上正面與側面的觀測輔助,我們若在身體找到2~3個重複點去交叉比對,則可以更確認你的推斷是否正確。

僅憑一個點就斷定跡象是有點太武斷了,所以要透過3個觀測面(正面、背面、側面)去多方觀察、交叉比對,至少出現2個以上的證據,我們才可以以這方向去推測。😗

當然,身體也不僅僅這25個觀測點,認真要找,是可以找到50~70個可評估的,但我們先從容易且可迅速觀察到的位置開始,而這些區域在被觀測者穿著衣物的狀態下都可以看得到的(較為貼身即可),所以方便任何人學習。

🚩結論

而靜態評估,也僅是我們評估的第一步,因為我們觀測的主要是骨架,是身體應用之後的「結果」,骨頭本身不會動,是透過肌肉、神經產生連結才可以有所動作

當然,當身體骨架呈現這樣的狀態,則也會導致身體肌肉往更接近某種形式下被使用與強化。

例如 : 外八的站姿,容易讓外旋肌肉呈現短縮緊繃。除非有意識的改變,否則確實光看骨骼位置就可以推測一部分身體肌肉強弱狀態了。🔍

但為了要使評估更完整,我們往往還需要進行「動作測試」,以了解更全面的肌肉、神經裡面隱藏的秘密 : 生活習慣、潛在危機等。

而這部份,我們則再等下一篇跟大家討論有關動作分析的思維了。🔆




📚每天都要運動、訓練,跟讀書

留言

延伸閱讀

人體存在的槓桿設計邏輯

你有想過為何我們人類可以走路然後去我們想去的任何地方嗎 ? 我們為何走路總是兩手開開前後擺盪,跑起步來也是身體劇烈晃動去產生移動能力嗎 ? 在這邊我們可以把人體想像成一個機器,我們的身上擁有很多力學的構造設計, 好比我們跟吊車一樣擁有長長的手臂、長長的腳; 我們的頭顱跟監視攝影機一樣,有轉軸可以轉動 180 度的範圍; 我們的腳指可以幫助身體短暫長高 ( 蹎起來 ) ,像手推車一樣省力,輕易舉起上百磅的身體;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人類身上擁有 3 種類型的槓桿 : 第一類型為 「 支點居中型 」 ,意味著施力臂在對於外力與內力來說都是相同長度的。例如 : 頭顱。 第二種類型為 「 支點近外力型 」 ,所以遠離內力端,意味著我們可以很省力的去舉起物品,因為相較於外力來說,我們獲得的力臂較為長。而根據 「 力矩的概念 = 力 X 力臂 」 的公式。我們獲得較長的力臂,將有助於我們獲得較大的 「 力矩 」 ,可以輕易地舉起我們想舉的物品。例如 : 腳趾頭。 第三類型為 「 支點近內力型 」 ,使得外力獲得較長的力臂,意味著我們必須施加更多的內力才能舉起與阻抗外來的重量或力量。例如膝蓋、膝蓋處。 << 說文解字 >> 「內力」為身體內部產生的力量來源,包含 : 肌肉本身、或是韌帶、筋膜等因為被動而產生對抗性張力也是。 「外力」指身體外部的力量來源,包含地表重力、物品重量、水阻等外界與身體對抗之任何形式之阻力。 而在人類的身上所存的的 3 種基礎力學槓桿來說,可以發現 「 第三型槓桿 」 是最為費力的模式,但是我們卻必須說,可是 「 第三型槓桿 」 在人類的身上卻是很常見的槓桿模式,為何我們人類要設計這種模式去進行運作 ? 這麼不是很費力嗎 ? 這邊必須說 「 第三型槓桿 」 除了 「 費力 」 以外, 其實它有幾項優點: 第一 : 可快速反應 ;  第二 : 有助於產生活動空間。 而恰好是以上兩點,讓我們人體的四肢設計為 「 第三型槓桿 」 原則 。 曾經有一個體適能界的好朋友問我一個問題 :   「 Eric~ 你知道 ~ 什麼事情是人類...

<如何長久保持肌肉量? 為何身材總是上上下下? >

  滑開手機 FB 、 IG 、微信好友圈, 總是不難看見身邊的朋友有著新的新年新計畫, 或是新的生活挑戰, 開始努力控制飲食; 開始服用好的油脂營養品 / 燃脂劑,以其控制體重; 開始進入健身房運動; 恢復跑步第 10 天等等新目標。 但是也會在幾周或是幾個月之後, 看到他 / 她似乎也不再提起這件事,好似沒有發生過一樣。 那個諾言與曾經新養成的習慣,似乎是屬於別人的故事般的遙遠。 也會在若干個月後,看到對方重新開始, 也對於先前的中斷,說上一長串不得不的理由, 就這樣,反覆這個循環。 日子過去了,變的是相似的情節反覆上演, 不變的是,原地踏步的那個人。   沒錯,也許我們自己就是 「 那個人 」 。   也許你是屬於較有紀律的那一個, 你持續與運動、飲食管理有所接觸, 甚至也是蠻規律的進健身房,長年身材保持得不錯, 但也總有一種莫名的不快、不滿足, 因為身體好似無法長期保持在自己希望的高峰,最完美的狀態, 總在一段時間後,會開始 「 走鐘 」 。   其實,身體本身就屬於動態的狀態, 它會隨著我們生活的模式,進行適應性的改變, 在 「 體適能 (Physical Fitness) 」 的定義中,就清楚告訴我們 : 「 肌力、肌耐力、心肺適能、柔軟度、身體組成 」。   「 體適能 」按中文翻譯,也就是 : 「 身體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 」, 而這裡的「 身體組成 」指得就是 「 身體體脂肪、肌肉量、水分重、細胞能力,內分泌賀爾蒙 等內在組成狀態」, 也是大家廣泛會看到的「外在身材表現」。   也就是說 「我們怎麼生活,我們就會長什麼樣子」   根據我們吃進去的 飲食 、 睡眠 與 疲勞管理 、 運動 、 生活型態 等等決定我們外在的樣貌, 所以在長期基本健康管理,與生活型態上,基本上與身材反應是密不可分的。 也因此,我們在追求外在的 「長效性」 前,也許該建立的是生活的模式。   選好你要的樣子, 然後堅持地以長期的生活紀律「活出」你要的樣子。 # 微量努力帶來巨量改變 # 每天都要運動訓練跟讀書

<整人專家 : 膝蓋痛:建議不要做Leg extension腿伸機!!!! >

《訓練篇》 膝蓋痛:建議不要做Leg extension腿伸機 隨著人口高齡化,膝關節退化嚴重,關節腔手術越來越盛行,醫生的技術也隨著醫學的進步益發高明,不只傷口小、出血量少,術後復原的時間也因為創傷少而恢復更快~ 這時候通常會有很多術後的病人,被要求進行股四頭肌的鍛鍊而來到健身房大量使用這項器材,所以「腿伸肌Leg exension」這項器材有助於「膝關節保健」的傳說 😂 😂 開始不脛而走⋯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的真相 事實上,醫生會叫病人在術後到健身房使用「Leg extension 腿伸機」理由是這名病人剛從事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也就是所謂的換「卡桃呼」(膝關節),這項理由是因為在進行膝關節置換的時候必須大面積的進行肌肉切割與分離,所以人體的膝關節周圍肌肉被破壞,需要在術後進行力量的回覆訓練以及「纖維母細胞」的刺激,以分化與生長肌纖維與結締組織,穩固新關節與軟組織間的結構! 但是如果你從事的不是完全的膝關節破壞手術,可能只是微型手術-關節鏡的手術,像是:膝關節的半月軟板修剪、皺摺組織清創等,並沒有做出大面積的肌肉破壞,那麽⋯你其實不需要特別進行「股四頭肌」加強的訓練! 甚至⋯過度強調,反而有害!! 而在臨界開刀的族群,屬於常年有膝關節疼痛的問題者,更應該避免進行過量的股四頭肌訓練,尤其是「Leg extension腿伸機」!! 「為何?」 「可是有人說這動作很好啊? 🤔 」 迷思的來源 ☝️ 在這邊請大家回味一個「冷常識」: 人體最強壯的肌肉請問是哪一條? 我想很多人再怎麼亂猜:背肌、臀肌、也會猜到「大腿」這個部位,沒錯~也就是大腿前側這個部位:「股四頭肌」! 😎 哪既然這是人體最強壯的肌肉,為何你有急迫訓練它的需要? 有人會說:因為還是太弱啊~不夠強壯! 💪🏻 「但是~瑞凡~你知道嗎?它再怎麼弱,依舊是你身上最強壯的肌肉啊!」 🙄 跟別人比,你也許太弱,但是跟身上任何一條肌肉比,它夠強了! (當然⋯它是註定是個強者 🤣 ) 類似的生活化舉例  這時候必須舉到一個團體常見的例子! 「在一家小公司某部門裡,小陳一直工作表現相當優秀,會編輯、簡報、...

<領導管理> 團隊的向心力秘密在....

馬雲曾說過阿里巴巴的使命是 : 「 讓全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 ,然後在他們公司內部 : 「 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 ,所以只要是客戶的期待,不論有多麼困難與艱險的任務,阿里人將前仆後繼地撲上去,努力地去解決問題與達成使命 ! 聽起來熱血沸騰,傳入到消費者與網店經營者耳裡,我想聽了都覺得分外窩心,但是在我看來,這樣的排序,我不是很喜歡 ~ 也無法完全認同。 我認為不管在哪一種企業,客戶不該是最大的,客戶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如果沒有消費者沒有一家企業能生存下去,但是身為組織領導人,卻應該明白今天客戶是因為誰而來 ? 絕對不是因為 「 您 」 ,更不是因為這個 「 品牌 」 ,如果有,那也是全體員工打拚出來的。客戶會為您帶來立即的財富收入,但是員工卻是會為你帶來 「 源源不絕的客戶 」 ,也就是說 : 「 沒有員工,就沒有客戶 」 。 沒有員工前仆後繼的為您賣命,並無法產生足夠的消費者響應你的產品與服務,任何一張訂單的產生,都是員工做了很多基礎的努力,才有這一張訂單,而這張訂單不論是實質商品或是虛幻服務,都依舊必須請員工去進行服務與交易完成,有了好的滿意度,才有下一次的訂單進來。 人家說 : 「 商人無祖國 」 ,其實何止商人,在今日強者為王、紅海殺戮、削價競爭,每家廠商都說自己的品牌、是唯一。但是一件對的事,在每個人都這麼做的時候,它就無法成為你勝出的原因。消費者也無從中去看見你,你猶如滄海一粟,沉沒在眾多品牌與商品中,縱使偶有出頭輪替之日,也難以持久日盛,品牌的成就,並無法端靠一兩次的行銷策略的奏效,就順勢崛起,並且長存消費者心中的。 「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 。 一個好的品牌,必須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易與消費行為、後續服務中,慢慢被建立起來。它仰賴的不是策略,而是扎扎實實的每一筆交易,每一個服務,每一次的體驗堆砌而成。 而成就這一切的,絕對不是你聰明的高層決策團隊,更不會是行銷智囊團的謀劃獻策,是底層員工、第一線員工、每一位職員,殷切地在本職上努力、符合工作要求、貢獻他們的人生,去成就一家公司,一個品牌。 所以如果不是 「 員工第一 」 ? 何為 「 第一 」 ? 消費者 ? 絕不可能,在品牌創新不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