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體態評估] :一眼看穿對方 2

 

體態評估 / 靜態分析
體態評估2 :一眼看穿對方

🚩前言

上次跟大家介紹了靜態評估正面與側面的觀測點後,今天要跟大家說完剩下的背面觀測部份,一樣我們有10個觀測點,可分為「ㄇ字部」「 I 字部」,分別是以下部份 :

🔰ㄇ字部 :

🔸1.頭顱中線-頸椎第七節C7
🔸2.肩峰高度
🔸3.肩胛骨與脊椎間距4指內與否
🔸4.雙肩胛骨下角高度
🔸5.鷹嘴突方向

🔰I 字部 :

🔹1.後腰線PSIS高度
🔹2.雙臀體積大小
🔹3.膝窩面積
🔹4.阿基里斯肌腱-跟骨
🔹5.足弓高度測試

這10個觀測點,主要是觀測背面的骨骼排列位置狀態,與之前的正面、側面作為交叉比對,才能得出較具體與正確的結論,確定身體張力狀態。

🚩ㄇ字部

我們先從第一個開始講起,首先「頭顱中線-頸椎第七節C7」主要是確定頭顱是否正中位,有無形成轉動、或是偏移的問題,這與正面評估的「鼻樑/下巴-鎖骨頭」目的相同,主要是看是否對齊在一直線上,若無,則表示頸部肌肉(例如 : 斜角肌/胸鎖乳突肌)有對頭顱產生不對稱的拉扯

第二個 「肩峰高度」這部份我們要檢查兩邊的肩膀高度,但需要再釐清是「身體側彎造成的上抬」,還是「肩頸過緊的短縮上提」,而這,就需要搭配其他觀測點確認了;

第三個「肩胛骨與脊椎間距4指內與否」這部份一樣是確認肩胛骨是否有處在較適佳的肋骨附著點上,短於3指可能肩胛骨內縮太緊,大於4指則有肩膀前引翼狀肩胛的可能;🤔

第四個「雙肩胛骨下角高度」則是評測高低肩(或身體側屈)的問題,以及「翼狀肩胛」。「翼狀肩胛」者通常下角處被拉動上提,所以呈現懸空的狀態,所以可以透過觀察此處(下角)發現;

第五個「鷹嘴突方向」則是了解肱骨(上臂)與尺骨(前臂)的角度,有無肩內旋肘內旋的症狀;

所以透過以上5個觀測點,我們已經可以用來評估常見的以下症狀 : 「頭位不正、高低肩(或脊椎側彎)、肩膀前引(駝背)、翼狀肩胛、肩內旋」等問題。

🚩I字部

再來我們要來了解「 I 字部」可以看的下半身問題,首先第一個「後腰線PSIS高度」,這點主要在於測量骨盆高低、脊椎正位的問題;

第二個「雙臀體積大小型狀」則是透過肌肉體積的大小去判斷肌肉使用的程度,這點在一般人身上還是非常適用,強勢的肌肉會呈現較發達的狀態。

例如許多人會有膝蓋內扣足底塌陷等問題,我們就可以觀測他的臀部外側是否呈現凹陷,此處是臀中肌、臀小肌附著處,若呈現凹陷與肌肉不足,那麼這一側若出現膝蓋、足底疼痛的症狀就不會太意外了。😌而改善的方式,自然也是鍛鍊此處的肌肉著手;

第三個「膝窩面積」則是透過背面的觀察,看是否可以成功看到完整的膝窩位置,若無法,則可能是髖關節呈現外旋外八站姿,或是X型腿,所以無法成功從後方觀測,或是兩邊可觀測的面積不同,都可以由此判斷哪邊姿勢出現了問題;🤔

第四個「阿基里斯肌腱-跟骨」則是了解我們的脛骨(小腿骨)距骨跟骨三者的排列關係,若三者排列不整齊,則會影響到下半身的承重,可能有嚴重的內外翻,那麼足弓塌陷膝關節疼痛骨盆歪斜這些也會隨之產生;

第五個「足弓高度測試」則是可以使用我們的手指,輕輕觸碰對方的腳底足弓,以正確感受兩方的空間大小,如果塌陷較多的那一邊腳底,則無法讓我們手指成功滑過,那麼再搭配剛剛說過的「膝窩面積」、「雙臀體積大小」基本上則可以確認足底是否塌陷了;💁🏻

🚩判斷與分析

我們就可以透過以上觀測點,找出下半身多數的問題,而再加上正面與側面的觀測輔助,我們若在身體找到2~3個重複點去交叉比對,則可以更確認你的推斷是否正確。

僅憑一個點就斷定跡象是有點太武斷了,所以要透過3個觀測面(正面、背面、側面)去多方觀察、交叉比對,至少出現2個以上的證據,我們才可以以這方向去推測。😗

當然,身體也不僅僅這25個觀測點,認真要找,是可以找到50~70個可評估的,但我們先從容易且可迅速觀察到的位置開始,而這些區域在被觀測者穿著衣物的狀態下都可以看得到的(較為貼身即可),所以方便任何人學習。

🚩結論

而靜態評估,也僅是我們評估的第一步,因為我們觀測的主要是骨架,是身體應用之後的「結果」,骨頭本身不會動,是透過肌肉、神經產生連結才可以有所動作

當然,當身體骨架呈現這樣的狀態,則也會導致身體肌肉往更接近某種形式下被使用與強化。

例如 : 外八的站姿,容易讓外旋肌肉呈現短縮緊繃。除非有意識的改變,否則確實光看骨骼位置就可以推測一部分身體肌肉強弱狀態了。🔍

但為了要使評估更完整,我們往往還需要進行「動作測試」,以了解更全面的肌肉、神經裡面隱藏的秘密 : 生活習慣、潛在危機等。

而這部份,我們則再等下一篇跟大家討論有關動作分析的思維了。🔆




📚每天都要運動、訓練,跟讀書

留言

延伸閱讀

[銷售步驟]客戶心理📚7大步驟 :掌握銷售流程讓你完美成交

  客戶心理📚7大步驟 :掌握銷售流程讓你完美成交 🚩3位一體:定位你自己 上一篇,我們跟大家介紹了 <整人專家-完美成交> 的3大心法 : 「心態、方法、對象」 等內容,也就是要掌握「對的 心態 」、採取「對的 方法 」、並找到「對的 對象 」,才會有好的成交。 而要找到對的客戶,減少失誤率,還是得先從正確的 「自我定位」 開始。 「自我定位」包含自我的能力與處境的分析,我們可以利用商業SWOT分析法來幫助自己找出合適的定位。 那什麼是「SWOT分析」呢? ❇️SWOT分析: 🔸S代表Strength (優勢) 🔸W代表Weakness (弱勢) 🔸O代表Opportunity(機會) 🔸T代表Threat(威脅) 🚩設想自身處境 舉例來說,你是一名新手教練,非相關科系出身,外型不精壯,身處在充滿「巨巨、大隻佬」的健身房裡,同事們都是標榜健美式訓練、增肌減脂的高手,胖與瘦似乎只在他們的一念之間,平常就是肉壯肉壯的。 可一到賽季,他們就可以脫的很乾,兩手盡是爆筋,這種情況下,你要以 「健美式訓練」 教練為目標,無疑是把路給自己堵死了。 學員要到你手上,不是他們都時間排滿了,或是他們離職了,否則你根本沒有可能,也就是說…你連撿他們碎肉的機會都沒有。 這時候,你發現有另一個形象是你可以扮演的,你沒有他們壯,但是你反應好、身手矯健,又溫柔有耐心,那麼走一個 「敏捷與功能性」 見長的教練,就是你可以嘗試的。 你可以去學習這類的課程,以及把多數時間研究如何安排一個好的 循環訓練課表 , 功能性的肌力訓練 內容。 🚩自我認同後再追求他人認同 而在能力發展的過程裡,除了我們有被觀察的機會,更重要的還是自己要能認同這個 標籤 ,並能向他人闡述, 「自我介紹」 成了這階段最重要的行銷工作。 在初期,當你以這個定位向他人自我介紹時,也許會引來冷眼旁視 :  「什 麼 ? ! 就 憑 你 ? ! 也 敢 號 稱 是 XXXX 專 家 ? !」 但是這是所有人必經的過程,如果你要等別人都認同你時,才這麼自我介紹,那就表示你太慢了。 人生本來就是一段不斷在 「趨近目標」 的過程,我們很少會真的處在那個狀態下很久。 所以,即使一開始有點難為情,但請你一定要大聲的說出 :  「你是誰 ?! 你是做什麼的 ?!  你的專長在哪 ?!...

人體存在的槓桿設計邏輯

你有想過為何我們人類可以走路然後去我們想去的任何地方嗎 ? 我們為何走路總是兩手開開前後擺盪,跑起步來也是身體劇烈晃動去產生移動能力嗎 ? 在這邊我們可以把人體想像成一個機器,我們的身上擁有很多力學的構造設計, 好比我們跟吊車一樣擁有長長的手臂、長長的腳; 我們的頭顱跟監視攝影機一樣,有轉軸可以轉動 180 度的範圍; 我們的腳指可以幫助身體短暫長高 ( 蹎起來 ) ,像手推車一樣省力,輕易舉起上百磅的身體;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人類身上擁有 3 種類型的槓桿 : 第一類型為 「 支點居中型 」 ,意味著施力臂在對於外力與內力來說都是相同長度的。例如 : 頭顱。 第二種類型為 「 支點近外力型 」 ,所以遠離內力端,意味著我們可以很省力的去舉起物品,因為相較於外力來說,我們獲得的力臂較為長。而根據 「 力矩的概念 = 力 X 力臂 」 的公式。我們獲得較長的力臂,將有助於我們獲得較大的 「 力矩 」 ,可以輕易地舉起我們想舉的物品。例如 : 腳趾頭。 第三類型為 「 支點近內力型 」 ,使得外力獲得較長的力臂,意味著我們必須施加更多的內力才能舉起與阻抗外來的重量或力量。例如膝蓋、膝蓋處。 << 說文解字 >> 「內力」為身體內部產生的力量來源,包含 : 肌肉本身、或是韌帶、筋膜等因為被動而產生對抗性張力也是。 「外力」指身體外部的力量來源,包含地表重力、物品重量、水阻等外界與身體對抗之任何形式之阻力。 而在人類的身上所存的的 3 種基礎力學槓桿來說,可以發現 「 第三型槓桿 」 是最為費力的模式,但是我們卻必須說,可是 「 第三型槓桿 」 在人類的身上卻是很常見的槓桿模式,為何我們人類要設計這種模式去進行運作 ? 這麼不是很費力嗎 ? 這邊必須說 「 第三型槓桿 」 除了 「 費力 」 以外, 其實它有幾項優點: 第一 : 可快速反應 ;  第二 : 有助於產生活動空間。 而恰好是以上兩點,讓我們人體的四肢設計為 「 第三型槓桿 」 原則 。 曾經有一個體適能界的好朋友問我一個問題 :   「 Eric~ 你知道 ~ 什麼事情是人類...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都會腰痛?我們的脊椎發生了什麼事?>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都會腰痛 ? 我們的脊椎發生了什麼事 ?       小靜是一名上班族,每天忙於坐在電腦桌前面忙於公事,    一天工作下來,在電腦桌前面的時間沒有 8~9 小時也有 6~7 小時,          這幾年意外發現自己在某些動作狀況下尾椎的部位會有一點點疼痛跟酸酸的,     因此下班後找了一個推拿師傅幫忙調整,師傅說她的骨盆歪了,要她定期去找他看。   調整後,回到家坐在沙發上跟老媽聊起這件事,          老媽說老爸也是一樣腰痛,上次去照 X 光,醫生說他長了骨刺。          老媽說老爸這一把年紀就算了,小靜年紀還輕,要她好好注意身體,該復健該保養的要保養。   說完後就進廚房去忙了。   這時候開門進來的是小靜的弟弟,扶著腰一跛一跛的走了進來。   她開口說 : 「你怎麼了 ? 」 弟弟一臉難受的回答 : 「今天搬貨的時候拉到了 ~ 」   這時候,一記警鐘般敲到了小靜的大腦 : 「一家 4 口人竟然有 3 個人竟然都有腰痛的問題,到底我們家的脊椎怎麼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實不只是小靜家裡有這類問題,很多人其實都或多或少會有脊椎方面的不適,        即使是上健身房鍛鍊的猛男健女們,也都有可能有受傷的經驗,      這時候我們必須談談現在人脊椎的三大傷害 :   1. 不正常的骨盆位置 :           這是站式族群與坐式族群都有可能會有的問題 : 三七步、翹腳等,         事實上我們可以做這些動作,但不可以過多,或是僅...

<知性學習—更好的學,是「教」>

子曰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說的是一個人如果只會學習,一味的進行知識輸入, 而沒有進行思考、歸納、統整, 則久了會變得迷惘,不知道所學為何,如何應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樣的,一個人整天一直思考, 僅就既有的知識進行組合、拆解、應用, 久了也會無法衍生更多的智慧結晶, 亦或是說知識節點的觸擊率會下降, 無法站在別人的思維結果上,再往上墊高一個層級。   畢竟人的一生是極其有限的, 所能窮盡的知識也是有其邊界的, 所以我們透過學習,將他人畢生, 甚至是好幾代人的觀察、歸納後的結果, 理解起來去應用在生活與工作上。   這就是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然而,學習這件事,最好的階段, 並不是發生在我們將知識「 輸入 Input 」大腦的時刻, 而是我們嘗試將知識「 輸出 Output 」的時候, 例如 : 應用於解決實際性問題,或是「教導別人」的時候。   我們對金庸武俠小說 << 天龍八部 >> 的逍遙子, 將他畢生的功力傳給虛竹的橋段印象深刻, 甚至羨慕不已, 但是很可惜的是小說中的設定是你將功力傳給對方, 會導致自己的功力消失,也就是說功力是一種有限的能量, 透過傳遞,兩造雙方僅能保留一份。   但是教學這件事卻是相反的。   你在指導別人之前,你肯定對所學的知識內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在教學給對方之時, 你又會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大腦知識的組建, 甚至因為使對方易於理解, 你會調閱更多過往的相關知識進行舉例, 甚至在面對不同對象時,你所要舉例的內容也會不同, 而這除了使你對所教的內容更加熟...

<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的角力,體適能產業的未來>

  這幾年網購相當興盛,意味著大家的消費習慣已漸漸走向線上,     但一些屬於體驗式服務的部分則較難轉往線上,     而這兩年因為疫情,許多重視體驗式服務的商業模式也慢慢搬往線上。 可以說是 「 不得不 」 ,但也可以說這是一個新的領域,     與必需重視的消費市場。   對於 口說 、 知識型教學 ,大家都已經可以慢慢接受線上與影音課程,如同補習班的數學、國文,或是 才藝課程 : 音樂等。     但在體適能產業這種講求 「 身體力行 」 的運動指導,向來都重視 「 面對面教學 」 ,在大家過去的認知裡,也覺得很難轉往線上,也認為實體線下課程在 「 消費體驗 」 上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而透過這次疫情,讓多數體適能從業人員,大量的轉為線上,也發現了線上課程的另一片天空。   事實上, 「 線上課程 」 若要在 「 指導與臨場感 」 上達到跟線下相同的感受,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若是從其他角度切入看待,則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        -  -  -  -  -  -  -  -  -  -  -  -  -  -  -  -  -  -   1. 新行銷市場 :   線上課程是否能有效收費,依舊是爭論不休的問題。     而事實上,收費與否也許是一個可以討論的議題,     但不論收費多與少,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件事情,     線上的傳播力可已遠遠超過線下的實體,因為你有機會觸及到的客戶群體更大,而收費多與少,只是你能觸及的人數多寡差異而已。 但比實體的多 ( 不僅限在教室內的人 )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2. 新族群的開拓 : 曾經有人說,俱樂部的會員,在與開工作室的教練出去 1~2 年後都會再回籠俱樂部,     因為俱樂部族群就是俱樂部調性的,雖無不可轉化的機會,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