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哲思雜錄>對於飲食法的一種觀點


對於飲食法的一種觀點


前言:

這幾年運動風氣盛行,讓人們產生動機的與慾望的,自然也是因為身材,所以飲食法的轉化之瞬,更讓人無所適從不知道什麼才是對的?


所以上周辦理這樣一場的「流行飲食法的應用之道」講座,希望給大家做個租淺的認識,以及區分這些飲食法的主要差異,

還有讓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目的與個性、生活模式去選擇自己適合的~~



而在講座鄰近下課與活動結束後,我感受到了大家的狐疑,原本想讓大家根據自己實況去作出選擇,還有了解這些飲食法的主要優劣與差異,才能去篩檢與過濾資訊。

但結果似乎不是如此,想讓大家明白,卻把大家弄得更不明白了.....(XD)。



學習深度思考力:
因為我沒有明確給出我認為的最好答案~~而是希望給大家獨立判斷~

我確實不想選邊站,首要原因是我是一名私人教練,我的個人意見依舊不足以代表營養學界,何況這是一個還在吵的話題~~論戰不休...

現今的科學,依舊無法讓我們去明白知道何種飲食法是正確還是錯誤的?

又或者有什麼是絕對性的正確與錯誤呢?

許多事與道理,本不該有個"斬釘截鐵"的答案~~



但是不選邊,就沒錯了嗎?

我依舊不以為然,人們還是需要一個原則與通識教育,否則無所適從的現況,並不能帶給我們更好的判斷力。

生活還是要繼續,目標還是要追尋...

「所以即使有可能會答錯,我們還是得努力作答~~


個人看法: 

所以我大膽的根據了我的研究,與長年的心得判斷,做出了這樣的「分類」:
1. 能量總值派2.胰島素假說派3. 營養均衡理論派」3大類。


⇒延伸閱讀:對於飲食法的分類認識

而我的個人看法,其實在講座的最後篇張,已提出!!(但我沒有去刻意強調)

我支持這樣的飲食法邏輯:將三個合一!!!(吵什麼,摻在一起做成黃金法則不行)


因為3個理論都有優缺點,所以一起看較能規避缺點與補強優點。

但是這樣等於是廢話一句,沒有給出重點與守則,依舊令人難以適從,

所以還是講求順序Priority,先做到一樣,在往下一個調整。

我的金字塔模型是這麼建議:


先重視營養均衡理論,後配合胰島素假說,再掌控能量總值定律

因為當你先重視營養均衡,並且把健康視為首要任務之重,其實這就是一個可以長期被執行的辦法。

也許短期之內你不會瘦,但是你可以有好的身體與心情與生理機轉,甚至最終你有好的體力,可以去運動,而營養均衡學派重視的原形食物不食加工食品訴求,其實也間接符合胰島素假說的原則:"GI,減少胰島素阻抗"問題。


雖然可能會攝取大量蔬果而有血糖上升時刻,但是並非不能有,而是有在對的時間,讓胰島素把細胞通道打開,好讓身體運送營養物質進去進行合成與能量運作,何為對的時間?
例如: 需要修補與恢復、大量使用的時刻。例如:運動後、睡眠前、大量體力消耗後等等。

先做到第一階:營養均衡

而當營養均衡做到了之後,自然更容易做到與結合胰島素假說出發的飲食法: 「分次、斷食、生酮、減碳、高蛋白飲食」等等的要求,雖然這些飲食法,沒有刻意強調,但這些飲食法其實都不建議進食過分加工物(因為分解速度還有GI值問題).



而在進行上述「營養均衡飲食法」,以及結合「胰島素假說」的論點之後,

最後一步再來「算總熱量」,製造「熱量赤字」,其實也較能成功。
這樣各個理論當中的優缺點,就完整掌握了~~

在你使用「分次、斷食、生酮、減碳、高蛋白飲食」這樣的飲食法前,在頭尾前後時期,都先妥善執行一段時間的"營養均衡-原形食物為主"的階段,最後在導入能量計算,緩步下降體重,其實...會讓你更成功。


所以這是我支持這麼做的原因:One thing
一件事完成了有助於下一件事的達成。

找到One thing : 

這就是One thing原則: 找出一件事這件是比例很大,而且對於下一件事的完成有推波助瀾的效果(骨牌效應),才稱得上此法One thing



但可惜的是很多人的減重增肌過程,卻往往是反向過來操作的「金字塔」…..
先控制了熱量,進行了少吃多動的生活,最後意志力與身體代謝下滑告吹,才開始採取「生酮、高蛋白、斷食」,但是因為還是喜歡吃加工物以及飲食法過於極端,不貼合生活,執行2~3個月都沒有問題,但在厭倦一成不變的飲食後,最終仍然告吹….

最後才開始死心或是主打養生,才誤打誤撞的做成了「營養均衡理論」。




但也可能沒有控制進食內容與飲食時間,胰島素也會不正常分泌,也忘了控制總熱量而沒有更進一步的達成自己的目標體重。

錯誤的排序會導致相反的結果:

所以最後養生了,但是終舊沒有達到目標。或是哪天又心養了聽從朋友的建議,又開始了下一次的循環:控熱量、做極端飲食。

最後會在健康重要還是身材?當中搖擺與為難,認為這是天秤的兩端,無法兼得。

其實這是排序錯了的問題~~~


其實各種飲食法對於「增肌減脂」都有一定的作用,起碼減去部分體重與增基瘦體組織上2~6公斤都不是問題。

所以用哪個方式才對?這個問題其實沒有答案,也不具備意義~

問題在於:有無真正成為自己心悅誠服的飲食習慣與原則,才是關鍵。


所以方法都是可以的,喜歡「斷食」、喜歡「生酮」、喜歡「高蛋白」、喜歡「分次進食」都沒有錯,重點在於:「自我評估」的重要性。


在適當時期轉化,並且不抄「短線」,願意用全盤的思維去檢討生活,那麼不論擬進行何種飲食法的轉化,有意識的調解與變化,我認為都是可以的。


最終與大家共勉:「我們怎麼吃,就會長什麼樣子」;
「我們怎麼生活,就會活成那樣子~~」



「飲食、運動、睡眠」自古以來都是養生健康的根本要素。

好好通盤檢討,才可能上心,並且執行下去。

人生:「不怕慢,只怕站」

飲食、運動也是~~~共勉之



留言

延伸閱讀

<< 我長期穿高跟鞋,醫生說我 : 「大拇指外翻」,怎麼辦? >>

#生活中的你我她:  「 我們女孩紙就是要會搭衣服,穿漂亮的衣服就是要搭一雙高跟鞋才顯得腿長 ! 」   「你覺得我穿裙子,穿一雙布鞋能看嗎 ? 『丹然』要配一雙美美的高跟鞋,這樣才『漂釀』阿 ~~ 」   「阿 ~ 你們臭男生不懂啦 ~~ 」在茶水間的 Miranda 跟男同事講到說不出話,氣憤的跑開了。   走回座位的 Miranda 又依舊在喬著她那憋腳的鞋子,因為從上個月起,她就因為腳痛,跑去看醫生,醫生說她 「大拇指外翻」 ,不建議她再穿那麼高的高跟鞋了。   但是她總是很難過得去,因為她真得很愛穿高跟鞋,也怕不穿高跟鞋的自己會不好看 ~ # 究竟什麼是 大拇指外翻   「大拇指外翻」是一種因為長期的大拇指遭受擠壓,而導致變型的腳指疾病,容易好發在長期穿高跟鞋的女性,還有足底塌陷、低足弓的族群。   #為何 低足弓 也會這樣呢 ?   因為 足弓 在人體上扮演著一個緩衝器的角色,它透過自身的拉長後再縮短,讓落地的衝擊力達到最有效的分散,而我們足弓如果在拉長後無力回縮,使得足底呈現一個外翻狀態。 那麼大拇指也只能一直被擠壓在向第二根腳指靠近的方向。那麼凸出的指骨,就會一直摩擦到鞋子的楦頭處,進而產生疼痛的感覺。   # 改善之道 要改善這件事,首先仍得從髖關節優化開始,因為足弓的無力低落,才造成腳踝呈現外翻狀態, 那麼 訓練髖關節,使其能維持穩定的外展力量,還有正常的內外旋角度,幫助髖關節能有效地進行外旋而髖屈,而後內旋帶動髖伸 ,才能優良地完成跑步與走路動作。   那麼有哪些動作可以幫助我們呢 ?   A. 蚌式 (Clam) 三式 : 1. 外旋 2. 水平外展 3. 外展   B. 單腳訓練 1. 單腳硬舉 RDL 2. 分腿蹲   # 大拇指外翻 # 矯正訓練   #gym #fitness #fit #fitnessgirl #man #muscle #weighttraining #health #dumbbell #barbell  #reading #p...

<循環訓練真的那麼好?可以瘦又可以壯?>

有人說脂肪要燃燒要做 15~20 分鐘的運動才會開始有效,         所以要跑 45~60 分鐘的有氧才能減脂; 有人說做 「 間歇訓練 」才是王道,因為要「事後燒」效應是最好的;   到底以上才是對的 ?      應該說,兩者的說法都是對的,也都是錯的。   都是片面的解讀部分的實驗數據,而真正可以讓我們瘦下來的方法,不是在於擁抱當中的一種,而是要學習變化。   而下面為大家介紹以下幾種循環訓練的類別 :   1. HIIT (    高強度間歇訓練    ) : 英文名稱是 H igh I ntensity I nterval T raining ,也就是以最大的運動表現進行主運動訓練,然後給予充分的休息,再進行第二次運動表現,以此類推。 例如 : 60 秒全力衝刺,休息 3 分鐘,再衝刺第二次,也再給 3 分鐘,目的在於讓每一次的運動表現都有接近第一次的平均水平,強化身體恢復能力。   2.HVIT  (    高量間歇訓練    ) : 英文名稱是 H igh V olume I nterval T raining ,也就是以最大量完成訓練內容,使用方式則是在固定時間內完成訓練與休息時間。 例如 : 60 秒全力衝刺,休息 60 秒,再衝刺第二次,以此類推。訓練與休息時間相同,目的在於造成「不完全恢復」,以訓練身體對於疲勞的耐受能力。   3. VIIT  (  多變強度間歇訓練    ) : 英文名稱是 V ariable I ntensity I nterval T raining ,也意味著訓練強度是可以設計成高低不同的狀態。 例如 : 60 秒全力衝刺, 20 秒轉換動作 ( 休息 ) , 60 秒改變為半衝刺, 20 秒轉換動作 ( 休息 ) ,最後再恢復成 60 秒全力衝刺,形成有高有低的多段式強度區。 而目的在於讓身體介於 「最佳化運動表現 -HIIT 」 以及 「最佳抗疲勞訓練 -HVIT 」 之間,也因此變成了「最大量的運動總量」。     因...

追求運動的事後燒(afterburn)效應?

這幾年吹起 「 高強度有氧運動 」 有效燃脂的風潮,許多標榜間歇循環運動的健身房開始出現,如世界健身推出新的副牌 Fit zone ,主打的便是「高強度間歇循環式訓練 (HIIT) 」的健身房。 而在更早些年前,台灣有位網路紅人 : 一休先生提出 4 分鐘高效燃脂居家健身操,也曾帶起這樣的風氣。 4 分鐘的運動效益,概念源自日本 田畑泉 (Tabata Izumi) 先生 ( 我都喜歡叫它 「甜甜圈先生」 ><”) 所提出的 「 Tabata 」 ,主要講述的是透過短時間高強度的間歇運動,去製造身體高效能的體能進步,一開始是被應用於運動選手的賽程末端爆發力表現與耐力能力,因為選手須要的並不僅僅在短時間的爆發力無氧能力,在許多時候,運動選手使用的除了爆發力、無氧能力以外,還混和了有氧耐力表現,除了少數運動項目以外 ( 如 100 公尺、鉛球、標槍 … 等 ) ,大多數的運動並無法完全切割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最多是以什麼為主而已。 但是有時候在運動場上的致勝關鍵,往往不僅僅是在 「 主領域 」 上的拚搏而是在 「 次要領域 」 ,舉例來說兩位能力相近的有氧耐力選手,他們的勝負關鍵往往是在 「 次要能力 - 末端無氧能力 」 的展現上而非純粹的有氧耐力的較勁。 在馬拉松賽程裡,致勝的關鍵是在於選手是否做到正當配速,可否長時間的保持均速不掉速去比賽,然而在末圈臨近比賽終點時刻,長時間有氧狀態的身體已極度疲憊一段時間情況下,是否能進行最終爆發力表現、無氧能力的耐受,就成了選手的一較高下的關鍵,同時也是所有選手的夢懕。 末端時刻最高心律的跨越,便成為耐力型選手競逐的努力目標。 對於耐力型運動員進行這樣的短時高效能的間歇訓練,一般人是難以望及的,但是透過概念的延伸與改良,其實相似的概念也可以用在欲透過短時間達成訓練效果的人們身上。 承如文初一開始提到的 HIIT 高強度間歇訓練應用版 Tabata , Tabata 是一種定調為 8 個動作,每個動作花費 20 秒時間,並短暫休息與轉換動作時間 10 秒,合併起來共僅花費 4 分鐘時間,去達成高效能訓練效益。 除了對心肺功能的改善以外,最為人稱道的是 「 燃脂 」 的效益。背後的生理邏輯便是 EPOC( 運動後過耗氧量恢復...

[教練課銷售] 體驗課 📚讓一開頭的「自我介紹」成為成交關鍵

[教練課銷售]  體驗課 📚讓一開頭的「自我介紹」成為成交關鍵 「待會就要面對來體驗的新客戶了,我要怎麼跟他開頭,會有比較好的印象跟專業的感覺呢 ? 」老艾上場前問我。😅 我說 : 「現在才問,會不會準備『太充分』了點ㄚ~~」 (反諷語氣)🙄 老艾說 :「沒事啦~我天選之人,你趕緊講一次,我記得住!」 我說 : 「哎優~~練武奇才ㄚ~~」😏 一段好的自我介紹,應包含「音控」跟「內容」兩大環節。 🚩「音控」 這裡的音控,不是指音響設備的音控,而是你對於個人聲音的掌握, 聲音包含了「語速、語調、音色」的調整 等。 沒有錯,你需要去研究一下你對於你聲帶的控制, 人類有5大感官,其中聲音是僅次於視覺之後的,甚至在談話的過程中,聲音的重要性,遠遠超過視覺。 你在與客戶交談的時候,是不是會發現客戶有70%以上的時間沒有看著你,而是盯著你在寫的紙、DM、平板等區域。💻 當然,他也不是真的在看那文宣,而是他與你還沒那麼熟,自然無法一直盯著你看,會有點害羞。(如果你長得特帥或特美,也許結果會不太一樣☝🏻😌。) 🚩練習方法 所以也就是說你必須練習控制聲音,每一個人在不同情緒點,會有不同的音質,透過音質的控制,也讓人感受到你的情緒。 我會這樣練習 : 找一面鏡子,對著鏡子說話,觀察自己在不同的地方,行使不同的語調控制,並搭配肢體語言跟臉部表情。 為了讓自己的講述內容感覺豐富,我會透過不同的音色去表現。 🌱例如我在自我介紹時,我會以比較 「雀躍與高亢」 的語氣去說話,以 破冰 並拉高客戶的情緒; 🌱而在轉到 「專業內容」的講解 時,我就會改以「 低沉 一點」的聲音去發聲; 🌱若談到「 高興 的事與表現有趣」時,我會「 高八度 講話甚至使用假音」; 🚩拉長音調 💡關鍵的重點處,我還會去拉長我的語調與字句的音長 ,譬如 : 「那是不是為了瘦2公斤,我們就得餓肚子 ? 當~~然~~不是摟,我們可以有『不同的做法』。」  「當~~然~~不是摟」使用 延長尾音 ,而『不同的做法』使用 重音 , 以強調「重點來了」,要客戶注意聽。 透過這樣切換,可以把重點與非重點的內容有效的區分開來。也讓說話者的表達變得很豐富,如果你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這點練習,就顯得很重要 ! 😙 🚩 第二部分 : 「內容」 至於「內容」的部分,則是我們在體驗課程的開頭,除了介紹我...

失衡總出現在左邊?

《多元高量使用反而創造平衡?》 問題 1: 失衡常見非慣用邊 ? 在之前的《整人專家 - 訓練邏輯應用實務》課程裡,曾經有學員問我,為什麼很多人的問題肩膀問題都在左邊?而不是右邊? 而左邊與右邊的差異問題,就好似扔擲硬幣銅板的概念一樣。如果你只有扔擲 10 次,你得到的正反面機率有可能有很大的誤區,有時候是 2:8 ,有時候是 3:7 ,有時候是 0:10 ,但是如果你不厭其煩的扔擲 1 萬次,那麼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得到一個接近 1:1 的機率。 這就是為何,我們的慣用手~ 往往會成為一個相較平衡的一邊。 數字造就機率發生率 因為在大量使用下,除非單一方向反覆性高的動作過多(職業傷害),不然人體最終是會走向一個均衡的狀態。 而非慣用手,則往往因為使用次數過少,而無法得到良好的平衡機會。 「很難啊!一旦失衡要更大量的次數去挽回落差的比例」。 「 100 次的扔擲,如果先得出 2:8 的比例,你知道需要再多少次扔擲才能得回 5:5 的相近比例?」 這也是為何年長者的傷害最難處理,因為也許你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偏差的壞習慣,但你身上就是有傷痛,原因在於你雖然偶然的做出「壞習慣動作」,頻率不高,但因為你活動久,所以累進稅率的概念,使得身體的誤區變得更大。 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做正確的事,也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去平衡回來。更何況,我們難以活得 100% 正確。   「活動度」解方在於活動總量,而非僅僅筋膜放鬆 現代人類身體的「緊繃」,有時候不該如此執著的去解決與處理,在身體因為「活動總量」( Physical fitness volume) 不足而導致身體嚴重缺乏肌肉伸縮與肌膜彈性,一直看著這樣的「失衡 - 緊繃」,其實很難做到真正的問題處理。 大家都知道柔軟度好壞,會影響關節的活動度,但建立足夠的「活動度」 (Mobility) 基礎不僅僅只有「活動範圍」 (Motion range) 才是,「活動量」( Motion volume) 更會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如果一個人因為動的多,而去做大量的放鬆處置,那麼這樣的放鬆在一個人身上會彰顯出力量! 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