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運動科普>對於飲食法你該有的認識



對於飲食法你該有的認識

前言 :

網路經常可見網紅、減重文章,不斷分享各種健康養生的飲食法,"生酮飲食、斷食飲食、低碳飲食"眾說紛紜,故且不論站何者有效,先去了解為何會有這麼多種?
人有這麼複雜與多變嗎?

如果我們嘗試去進行思考,其實可以透過背後的理論根基,了解這些是如何產生的?是否空穴來風,還是其來有自?


其實我們可以在眾多飲食法當中去作出大略性的分類派別:

1. 能量總值派2.胰島素假說派3. 營養均衡理論派」3大類。


1.「能量總值」:

「能量總值」擁戴者,認為能量的進出控制,才是一個人胖或瘦的關鍵,而不是吃什麼的問題?!!吃再多的補充品、營養品、燃脂劑、做運動等等,都是在掌控能量的進出。只有產生了熱量赤字,才能產生負債,讓身體把多年囤積的熱量慢慢扣回去。而怎麼巧妙地使用,才不會讓身體降低代謝,發現我們正在偷能量?則是大家專注著墨的地方。



2. 「胰島素假說派」:
而根據多年的肥胖研究,科學家得到一個身體利用能量的關鍵激素:胰島素,胰島素控制了細胞膜上的通道開關,允許身體把得到的葡萄醣分子運送至細胞內供給粒線體使用,並且平衡過多在血管中的血糖值,而進食後的上升血糖,都會促使身體分泌胰島素,而胰島素在身體過高的血糖上升情況下,就會把使用不完的熱量,轉存為未來性能源:肝醣與脂肪,可惜肝醣儲存量有限,所以脂肪往往是最無窮無盡的倉儲選擇,所以掌控胰島素,就掌控了肥胖的關鍵。


大多的: 「分次飲食、低碳飲食、高蛋白、生酮飲食、斷食飲食法」,其實都是屬於「胰島素假說」的概念而衍伸的飲食建議。

3. 「營養均衡理論派」:


營養均衡理論派則是認為不論能量總值派與胰島素假說派,都過分的簡化了人體肥胖的公式,會影響人體合成與分解的激素並不僅僅胰島素,有許多的賀爾蒙都會進行調節,更何況賀爾蒙有回饋機制:正向與負向的調解,並非會僅進行單向的回饋機制,甚至不同激素之間亦會相互牽制,當中的複雜,即使是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與專家,一時也難以說明白。


所以支持此理論者,往往建議從基本的飲食均衡並且攝取原形食物,少加工與調味,主打天然健康為訴求,以平衡身體的機制,恢復身體代謝功能。

近年流行的「彩虹飲食法」便類似此理。


我不能去斷定你應該用哪一個方法,我希望你能學習判斷與思考,

因為這一場論戰,其實還沒結束,但是在答案出爐前,你還是得繼續你的奮戰~~

而人體如何奧妙與複雜,要找到一個通用全人類的方法,我想是極難的~

但要找到屬於與適合你的,那便並不難....就哪幾種而已,

用國中數學的組合就可以算的出的可能


多閱讀、多思考、也可以多嘗試,哪一個方法你做起來,最得心應手,

那麼那也許就會是你適合你現在做的方式,重點在於生活的平衡與堅持。

最終才能達到你的目標~~~


PS.也許...自我準備飲食,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關鍵技術!!!


留言

延伸閱讀

人體存在的槓桿設計邏輯

你有想過為何我們人類可以走路然後去我們想去的任何地方嗎 ? 我們為何走路總是兩手開開前後擺盪,跑起步來也是身體劇烈晃動去產生移動能力嗎 ? 在這邊我們可以把人體想像成一個機器,我們的身上擁有很多力學的構造設計, 好比我們跟吊車一樣擁有長長的手臂、長長的腳; 我們的頭顱跟監視攝影機一樣,有轉軸可以轉動 180 度的範圍; 我們的腳指可以幫助身體短暫長高 ( 蹎起來 ) ,像手推車一樣省力,輕易舉起上百磅的身體;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人類身上擁有 3 種類型的槓桿 : 第一類型為 「 支點居中型 」 ,意味著施力臂在對於外力與內力來說都是相同長度的。例如 : 頭顱。 第二種類型為 「 支點近外力型 」 ,所以遠離內力端,意味著我們可以很省力的去舉起物品,因為相較於外力來說,我們獲得的力臂較為長。而根據 「 力矩的概念 = 力 X 力臂 」 的公式。我們獲得較長的力臂,將有助於我們獲得較大的 「 力矩 」 ,可以輕易地舉起我們想舉的物品。例如 : 腳趾頭。 第三類型為 「 支點近內力型 」 ,使得外力獲得較長的力臂,意味著我們必須施加更多的內力才能舉起與阻抗外來的重量或力量。例如膝蓋、膝蓋處。 << 說文解字 >> 「內力」為身體內部產生的力量來源,包含 : 肌肉本身、或是韌帶、筋膜等因為被動而產生對抗性張力也是。 「外力」指身體外部的力量來源,包含地表重力、物品重量、水阻等外界與身體對抗之任何形式之阻力。 而在人類的身上所存的的 3 種基礎力學槓桿來說,可以發現 「 第三型槓桿 」 是最為費力的模式,但是我們卻必須說,可是 「 第三型槓桿 」 在人類的身上卻是很常見的槓桿模式,為何我們人類要設計這種模式去進行運作 ? 這麼不是很費力嗎 ? 這邊必須說 「 第三型槓桿 」 除了 「 費力 」 以外, 其實它有幾項優點: 第一 : 可快速反應 ;  第二 : 有助於產生活動空間。 而恰好是以上兩點,讓我們人體的四肢設計為 「 第三型槓桿 」 原則 。 曾經有一個體適能界的好朋友問我一個問題 :   「 Eric~ 你知道 ~ 什麼事情是人類...

<領導管理> 團隊的向心力秘密在....

馬雲曾說過阿里巴巴的使命是 : 「 讓全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 ,然後在他們公司內部 : 「 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 ,所以只要是客戶的期待,不論有多麼困難與艱險的任務,阿里人將前仆後繼地撲上去,努力地去解決問題與達成使命 ! 聽起來熱血沸騰,傳入到消費者與網店經營者耳裡,我想聽了都覺得分外窩心,但是在我看來,這樣的排序,我不是很喜歡 ~ 也無法完全認同。 我認為不管在哪一種企業,客戶不該是最大的,客戶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如果沒有消費者沒有一家企業能生存下去,但是身為組織領導人,卻應該明白今天客戶是因為誰而來 ? 絕對不是因為 「 您 」 ,更不是因為這個 「 品牌 」 ,如果有,那也是全體員工打拚出來的。客戶會為您帶來立即的財富收入,但是員工卻是會為你帶來 「 源源不絕的客戶 」 ,也就是說 : 「 沒有員工,就沒有客戶 」 。 沒有員工前仆後繼的為您賣命,並無法產生足夠的消費者響應你的產品與服務,任何一張訂單的產生,都是員工做了很多基礎的努力,才有這一張訂單,而這張訂單不論是實質商品或是虛幻服務,都依舊必須請員工去進行服務與交易完成,有了好的滿意度,才有下一次的訂單進來。 人家說 : 「 商人無祖國 」 ,其實何止商人,在今日強者為王、紅海殺戮、削價競爭,每家廠商都說自己的品牌、是唯一。但是一件對的事,在每個人都這麼做的時候,它就無法成為你勝出的原因。消費者也無從中去看見你,你猶如滄海一粟,沉沒在眾多品牌與商品中,縱使偶有出頭輪替之日,也難以持久日盛,品牌的成就,並無法端靠一兩次的行銷策略的奏效,就順勢崛起,並且長存消費者心中的。 「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 。 一個好的品牌,必須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易與消費行為、後續服務中,慢慢被建立起來。它仰賴的不是策略,而是扎扎實實的每一筆交易,每一個服務,每一次的體驗堆砌而成。 而成就這一切的,絕對不是你聰明的高層決策團隊,更不會是行銷智囊團的謀劃獻策,是底層員工、第一線員工、每一位職員,殷切地在本職上努力、符合工作要求、貢獻他們的人生,去成就一家公司,一個品牌。 所以如果不是 「 員工第一 」 ? 何為 「 第一 」 ? 消費者 ? 絕不可能,在品牌創新不斷地...

追求運動的事後燒(afterburn)效應?

這幾年吹起 「 高強度有氧運動 」 有效燃脂的風潮,許多標榜間歇循環運動的健身房開始出現,如世界健身推出新的副牌 Fit zone ,主打的便是「高強度間歇循環式訓練 (HIIT) 」的健身房。 而在更早些年前,台灣有位網路紅人 : 一休先生提出 4 分鐘高效燃脂居家健身操,也曾帶起這樣的風氣。 4 分鐘的運動效益,概念源自日本 田畑泉 (Tabata Izumi) 先生 ( 我都喜歡叫它 「甜甜圈先生」 ><”) 所提出的 「 Tabata 」 ,主要講述的是透過短時間高強度的間歇運動,去製造身體高效能的體能進步,一開始是被應用於運動選手的賽程末端爆發力表現與耐力能力,因為選手須要的並不僅僅在短時間的爆發力無氧能力,在許多時候,運動選手使用的除了爆發力、無氧能力以外,還混和了有氧耐力表現,除了少數運動項目以外 ( 如 100 公尺、鉛球、標槍 … 等 ) ,大多數的運動並無法完全切割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最多是以什麼為主而已。 但是有時候在運動場上的致勝關鍵,往往不僅僅是在 「 主領域 」 上的拚搏而是在 「 次要領域 」 ,舉例來說兩位能力相近的有氧耐力選手,他們的勝負關鍵往往是在 「 次要能力 - 末端無氧能力 」 的展現上而非純粹的有氧耐力的較勁。 在馬拉松賽程裡,致勝的關鍵是在於選手是否做到正當配速,可否長時間的保持均速不掉速去比賽,然而在末圈臨近比賽終點時刻,長時間有氧狀態的身體已極度疲憊一段時間情況下,是否能進行最終爆發力表現、無氧能力的耐受,就成了選手的一較高下的關鍵,同時也是所有選手的夢懕。 末端時刻最高心律的跨越,便成為耐力型選手競逐的努力目標。 對於耐力型運動員進行這樣的短時高效能的間歇訓練,一般人是難以望及的,但是透過概念的延伸與改良,其實相似的概念也可以用在欲透過短時間達成訓練效果的人們身上。 承如文初一開始提到的 HIIT 高強度間歇訓練應用版 Tabata , Tabata 是一種定調為 8 個動作,每個動作花費 20 秒時間,並短暫休息與轉換動作時間 10 秒,合併起來共僅花費 4 分鐘時間,去達成高效能訓練效益。 除了對心肺功能的改善以外,最為人稱道的是 「 燃脂 」 的效益。背後的生理邏輯便是 EPOC( 運動後過耗氧量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