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哲思雜錄>過程就是結果




在一段時間的沉潛與嘗試後,

我明白了自己需要的是: 更慢的心態~~


身邊朋友都在看著與觀望,

觀望自己想做什麼?會做出什麼?能做多久?

不會有人在初期就對很多事情投以巨大的關注~~

但是我不在意,因為我知道,

這也是我會有的心態~


況且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發自內心想做的,

有沒有成果,其實其次,

我當下就己經獲得我要的快樂~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有許多人成為我的典範

影響著我的一言一行。

形塑成現在的我~~


同樣的,當我年紀越來越大,

總有一天,我也會成為他人的典範,

我的一舉一動,也將形成一個軌跡,

讓別人可以理解與看出我

一路如何走過來?我如何生活?如何活出我自己的人生色彩~~



我很感謝去年(2018年)出去了這麼一趟,
在我年屆30之時,

遊歐之旅真的給我成長很多,

路途風景固然美麗,

但更重要的我得到了更慢的心態更深的思考

就在那一天又一天枯燥乏味的過程裡…..啟發~~~




當我可以因為住在青旅,沒有帶洗衣粉,

而找到的液狀代替品-「洗碗精」去洗衣服;

因為沒有帶洗髮精而用同樣沐浴乳洗遍全身時,

我就明白: 沒有什麼是絕路的,總會有替代方法。



在歐洲的過程裡,我穿著同一套服裝長達65

一套比制服還制服的服裝,

我穿著它,也用了它

拍了全趟遊歐之旅的所有每一張照片,

我明白了: 我可以耐受乏味的過程~~



當我為了省0.5歐元廁所使用費,

而選擇憋著,

與策略性的找到餐館用餐與咖啡廳時一併使用廁所,

可以發揮最高價值的方式時,

甚至因為遲遲不見免費廁所,

旁邊的樹叢與大石頭也會成為我的選擇時~


我就知道動腦的必要:解決問題比你的矜持與面子來得重要~






因為必須背包客旅行,

所以攜帶與使用的物品必須發揮它最大的價值,

多元泛用享受度高來的重要!

這一切一切的將就

讓我明白: 沒有什麼是不能替代與尋求解決辦法的

問題的解決與目的的達成才是最根本的追求!




但什麼都能將就

唯一不能將就的就是你的人生!!

如果這件事是你想做的,

你就得用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去達成!!

哪怕你沒錢、沒朋友、沒能力、沒技術….
(當然必須在以不傷害他人與自己的情況下達成)

沒有最完美的時刻,只有最想要的時候



自歐洲回來以後,

我最常對身邊的人說的一句話就是: 過程就是結果

我們不可能不重視過程

然後直通我們要的結果


我們想要有完美身材,卻不願意付出日復一日的努力;


我們渴望伴侶愛我們,

卻從來不去塑造自己值得被愛的理由,

只期盼對方對自己終其一生無怨無悔的愛與陪伴;


我們希望功成名就,讓朋友稱羨與家人驕傲,

卻在追逐的過程犧牲朋友利益,

不願意經營家庭關係,

卻希望自己名滿天下時,家人與朋友在身旁圍繞: 恭喜~~



過程就是結果

我們總想要先用短期方法:抽脂、節食先瘦下來,

之後在花力氣去好好運動與鍛鍊,並且吃進正確的食物,

先讓我得到,再維持的想法,在很多人心目中圍繞,

但是怎麼得到的,就會怎麼留下與離開~



用藥物去增加肌肉量不是不好,而是心態可議,

不願意比別人更加倍的努力,

卻想靠打藥增加肌肉,跟抽脂一樣,

只先求先得到再好好鍛練的心態沒有差異。


渴望被愛與幸福,

所以一直探求與希望伴侶能改變與進步,

不斷的刁難」對方,說是為他/她好~

卻殊不知...對方的感受,

還有自己真實的動機到底是為了誰好?

最終...分手了,也感嘆真愛難尋~~


其實做一個完美的自己,

遠比去追求"一個完美的伴侶與情人來得重要~~

因為這樣才有被愛的理由~~也享有自己對自己的追求~



     如果你的一生汲汲營營就是為了光宗耀祖、傲視群雄, 

 
卻總在加班與應酬中度過, 
 
家人聚會你沒到過、家人生病你沒關心過、家人難過你沒安慰過,

 

最終你會發現也許你會成功,  
 
但你會很落寞很孤寂,  
 
身邊連一個人都沒有~~ 
 
而當你站在鎂光燈之下時, 
 
身邊朋友只想唱衰你, 
 
家人只會低頭不語

為何?


     因為你的奮鬥事蹟,

    對於他們如同一個陌生人的人生故事般無感~~

     在報章雜誌上隨處可見。


人與人相處靠的是溫度,而不是地位高度……




蓋出房子的材料是鋼筋水泥,

蓋成的房子就是鋼筋水泥蓋出來的房子~~

同樣道理,我們必須用這樣的“材料”“元素”去建構生活,

最終造成的才是我們心目中想要的~

用什麼過程建構人生,最終就會得到什麼樣的人生~~




三隻小豬的故事很少人不知道,大多耳熟能詳,

但是卻許多人忘記了這樣的道理,

卻總以為自己用茅草、枯枝 (快速型)的材料,

蓋出來的最終會變成堅固牢不可破的房子(人生結局)

這...可能嗎?   


                      
                          (茅草屋,組成:茅草)


                      
                         (磚瓦屋,組成:磚瓦)


求快的方法,
最後不會是慢的結果你要的結局

共勉之~~

留言

張貼留言

延伸閱讀

<健身訓練篇 : 什麼是核心訓練 ? 為什麼大家都說要練核心? >

「核心」一詞,出現歷史已久, 在中文意思上為:擁有非常重要關鍵地位的事物, 那在身體上,我們給了軀幹這一部位,甚至通常是指腹部這一圈。   那為何我們認為 腹部 乃至 軀幹這一區域這麼重要呢 ?    因為這裡包裹著我們主要賴以為生的臟器, 除了大腦,幾乎最重要的器官都在這裡了。 另外,軀幹的肌肉與筋膜群連接身體四肢, 形成重要的樞紐,讓力量可以過渡到任何遠端。 而胸腔有著肋骨進行有效的硬保護, 那腹腔則是較為空洞而軟綿綿的地區了, 所以腹部的鍛鍊,成為我們首要的任務。   那要如何對核心進行有效的訓練呢?   那麼我們需要先了解 核心的分類: 1. 局部核心 2. 全面核心 3. 動作核心 「局部核心」 講得是腹部這一圈,包含腹直肌、腹橫肌、腹內外斜肌等; 「全面核心」 則包含了腹部以外的軀幹部位,協助穩定的豎脊肌、肋間肌、腿內收肌都是; 「動作核心」 更是廣闊了,包含了你在產生動作的當下,協助穩定、平衡、張力系統的均可以稱之。 例如你起跳灌籃在空中時, 你的手臂、軀幹、下肢須配合產生一個扭轉的姿勢, 剩下的那些非產生動作的肌肉, 主要在穩定身體的,便是這個動作的 「動作核心」 了。   建立對核心的了解後, 我們便可以根據我們的訓練目標,開始設計訓練。 先從 「局部核心」 鍛鍊開始, 設計 : 平板式、側棒式、伏地挺身等動作; 再進行像是深蹲、硬舉、農夫走路等負重動作, 讓身體進行 「抗伸展、抗旋轉、抗側屈」 等對抗, 強化 「全面核心」 ; 最後,則是根據你想應用的運動項目, 進行 「動作核心」 的模擬的訓練, 並盡可能兩邊平衡的鍛鍊,以求串接完整的身體平衡。   那如果你沒有特殊的應用動作想訓練, 則可以挑選符合身體肌動學、筋膜系統、相鄰關節理論的動作來進行身體素質的提升。 例如 : 土耳其式起立、藥球跳躍擲拋、迴旋側踢、拋擲轉體等動作, 跨越多關節、串聯多肌群的動作進行鍛鍊, 則可建立良善的身體素質、動作能力, 有利於未來相關動作的應用, 也是發展更為全面化的動作核心做準備。   綜上所述,「核心」與其問說在哪裡 ?  不如說它在我們心裡。   發展動作的全面性穩定,就是一種「核心」。 #微量努力帶來巨量改變 #每天都要運動訓練跟讀書 #有意識地管理好每一天的生活 ...

< 從演化學角度來看,你才明白怎麼練>

  # 人類的起源   現代人類 「 智人 」 的發源地應該是在非洲,約莫 20 萬年前 ,屬於舊石器時代,這時的人類,還得面臨冰河時期的問題,所以不斷地採集、狩獵、遷徙,是生活中的常態。 大約一萬二千年前,人類才移民至地球上所有非冰封的土地上。約 1 萬年前,因農業的雛型開始了,才進入 新石器時代 。 最率先有農業文化的是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在到 7000 年左右,印度恆河也發展出來,在到 5000 年左右中國黃河流域也開始出現,約莫 2700 年中南美洲才發展出 農業文化 。   # 每個階段的變化   而人類從最早的 「全職獵人」 ( 狩獵 ) ,慢慢發現可以把抓到的動物眷養起來,並且讓牠們持續生產,確保食物來源,這時候人類就過渡到 「兼職 獵人 」 ( 游牧 ) 的狀態。 再到後面,從日常的採集 ( 果實、野菜 ) 行為裡,也發現把家裡搬到靠近食物的地方,不如把果實內的種子留下來,種在自家附近,也可以生長出足夠的日常食物。 而為了方便灌溉,位於主幹河流附近,匯集最多生物棲息,也吸引了大量人類居住與群居,所以農業就出現了。   透過群聚,人類社會開始了分工與階級的文化,但也大大增加了社會生產力與文明的進步。   但是,也可以看到人類的活動量,得到 「第一階段」 的抑制。   從冰河時期需要不斷大遷徙,動輒一兩千公里的移動,到慢慢有 定居 的行為; 從 全職獵人 ,每天 30~100 公里的移動距離,到 兼職獵人 ,食物匱乏時才外出打獵,減至三、五天才有一次遠距離狩獵行為, 再到農業時代 ( 七千到一萬年前 ) 來臨,已經在自家附近生活為主了。   # 近代工業革命、電腦革命 我們都知道十八世紀英國科學家瓦特發明了蒸氣機,正式釋放了人類的體力,讓大家從傳統的 「人力」 、 「獸力」 進化到 「機械動力」 。人類不再需要花大量時間種植作物、編織衣服,就可以生產大量產品,享受物質生活。   至此,人類的活動量,得到 「第二階段」 的抑制。 # 勞動力的變革   又再如近代 50 年的改變, IBM 等科技公司成功發明了電腦雛形,但那時候一台電腦約莫占掉我們一層辦公大樓,而且也僅能處理...

如何練出翹屁股 ? 打造完美曲線 ~

    「 我好羨慕我隔壁的女同事喔,她穿窄裙的時候,那曲線好美喔 ~ 」 「 我都沒有屁股,穿起裙子來,總讓我很沒有自信 」 小 Q 一臉無奈的抱怨著說。 #女性必爭之地   臀部曲線是現代女性身材展線的兵家必爭之地,確實不諱言,臀部可以改造的空間其實非常大,若願意付出,你能得到的收穫也是滿滿的。   因為臀部最重要的肌群是 「臀大肌」 , 而「臀大肌」 身為人體第三大肌肉 ( 僅次於大腿肌肉與背肌 ) ,自然它進步一分分,對於視覺的改變也是一大點。   那麼臀大肌該怎麼鍛鍊呢 ?   首先你可以選用臀部徵召比例最高的幾個動作 : 1. 臀推 (Hip thrust) 2. 羅馬尼亞式硬舉 (Romanian Deadlift ) 3. 分腿蹲 (Split squat) 4. 弓箭步 (Lunge)   以上幾個動作,都是對於臀部刺激度較高的選項。 但是只要上面的動作就夠了嗎 ?   當然不是,臀部的形狀,還包含了兩側的 「 臀中肌、臀小肌、闊筋膜張肌 」 。 這幾條肌肉雖然體積較小,但是卻扮演著臀部訓練過程中,極重要的 「 穩定 」 與 「 啟動 」 任務,也具備臀型修飾的效果,所以仍需要多加鍛鍊。   以下你可以選擇這些動作進行訓練 : 1. 蚌式 (Clam) 2. 側向螃蟹走路 (Crab walking) 3. 側蹲 (Side lunge) 4. 溜冰者式 (Skater lunge)   只要掌握以上的動作,進行訓練與有效編排,已經足以讓你訓練 1~2 個月,之後在進行更多的動作學習。 慢慢的,你就可以變成能自主訓練的運動好手了。   剩下的,當方向對了以後,剩下的就是 「時間」 了。   # 翹臀 # 完美曲線   #gym #fitness #fit #fitnessgirl #man #muscle #weighttraining #health #dumbbell #barbell  #reading #personaltrainer # 健身 # 私人教練 # 一對一指導 # 重訓 # 肌力與體能 # 運動傷害防護   ...

[課程說明] 學員須知「給你的一封信」

【私教講堂】交流形式 嗨 ~ 我是 < 運動訓練讀書會 > 創辦人 Eric ,首先,感謝你點進來 ! 也許你會問關於【 整人專家】 、【 私教講堂】 系列,是什麼內容的工作坊 ? ! 首先,先來談談 【 整人專家】 的定位 :  給予訓練者一個完整的訓練與問題排除的 發展策略,適合參與對像 : 一般人、運動愛好者、教練。 而 【 私教講堂】 則是探討私人教練工作者的職涯所需要面對與處理的問題,包含  :  招生、銷售、個人成長、經營管理等等。 保持學習,進修不斷 我是誰 我是誤打誤撞進入這一行,但卻莫名其妙的愛上這一行的人。 畢業於 中國醫藥大學運動醫學系 ,是系友會與系學會時期的活躍人物。 帶著想知道我們系未來的出路發展的好奇心而進入這個產業,而隨著工作時間越久,我開始在不同職務中輪轉,大約每兩年我的工作就會有所變動,從 「 教練、儲備幹部、副理、顧問、講師、經理 」 ,到現在回歸一人公司狀態,以自媒體自居,平常做一對一教學、辦訓、辦活動為主。 因為過往的經歷,使得我在專業、訓練、企劃、管理、營運、培訓上均有一定的歷練,而這,也成為目前我最想分享的東西,現透過寫作、辦訓、諮詢等方式傳播出去。 培訓照片 辦課初衷 有人曾經問過我 : 「 在台灣這幾年受訓風氣與證照課程極多的現在,為什麼你還要出來開課呢 ? 」   事實上,我自 2018 年 就已經開始辦小型讀書會與工作坊了,那時候的想法是分享一些我覺得很棒的觀念與知識,給予新人教練們一個基礎的教育知識。   因為那時候大型課程是比較多的,但是講求應用與基礎知識是比較少的,不像現在像是肌動學、解剖學、生理學、飲食等等工作涵養所需具備的基礎知識課程都是很充裕的。 但那時沒人填補這一塊,我就想透過 讀書會 、 小型工作坊 的模式,提供大家去上大型課程前一些基礎知識的介紹。   那時候我辦了 < 整人專家 > 、 < 好書讀書會 > 、 < 運動科普講座 > 、 < 運動醫學講堂 > 等系列,透過不同課程名稱對焦不同需求族群,包含運動愛好者、私人教練、一般人士,但不管怎麼變,都是圍繞著 「運動、訓練、讀書」 這三件事而轉。 中間的變動 爾後來,我受邀去一家中型健身房工作,接任教練部門的建置與管...

<運動表現篇> : 我打拳身體很不協調,該怎麼改進 ?

我打拳身體很不協調,該怎麼改進 ?    是否你曾滿懷期待的進入到教室參與 Combat 有氧拳擊 ? 發現這是一個充滿動感、力量與趣味的運動課程, 也因為興趣,開始對拳擊產生濃厚興趣 ? 但很奇怪,自己的動作跟別人就是長得「不太一樣」。 於是發問,這時候 ~ 老師會跟你說 : 你的協調不好 ~~ 拳擊表現仰賴  : 敏捷、反應、爆發力等環節共同表現   那為何我們的「協調」會不好呢 ?  首先,我們要先來認識什麼是「協調」 ?     「協調」指得是我們本體感覺控制身體的能力, 包含神經與肌肉的連結控制。 我們需要身體的多關節、多肌群的協同合作能力, 而" 協同合作" 的能力基礎在於 身體有無進行大量的連結訓練, 去深化身體對肌肉的啟動順序、筋膜的串聯, 而要讓出拳的動作看起來流暢, 也需要足夠的關節活動度, 像是:胸椎、髖關節、踝關節等角度的提供, 才能有效的使用「重心」, 讓力的轉移達到有效的控制, 例如:一個簡單的出拳動作, 從身體的側移開始將重心由雙腳轉移到單腳, 單側踝關節、髖關節穩定後, 讓另一邊的單側踝關節、髖關節 進行內旋的扭轉力量, 再透過下肢的力量過渡到對側的手臂出拳出去, 達到最大的力量的發揮。 而拳擊的出拳動作就在這過程中反覆進行, 再搭配心肺功能的整合, 變成了我們看到的拳擊運動的樣子。 而要讓拳擊動作進步的方式不外乎以下三個: 1. 專項訓練 ( 拳擊 ) 、 2. 多關節並且高反覆的運動、 3. 功能性肌力訓練    ( 依照關聯性排列 ) 1. 專項訓練 ( 拳擊 ):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 : 「 沒有比專項,更專項的訓練了 」, 也就是如果想讓某一個運動項目變強, 最好的訓練就是練習該專項; 正所謂 「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練習造就完美」, 大量進行動作的反覆練習, 會讓大腦皮質的動作記憶更深刻, 神經與肌肉的串連更強。 2. 多關節並且高反覆的運動 : 而另外能增進協調性的訓練則是, 找出多關節連結的運動類型, 例如 : 舞蹈、敏捷訓練、武術、 跑酷等 變動方向性高, 肌肉使用數量多, 需要大量肌肉與神經串聯 才能演繹出來的運動類型, 也能提高協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