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從演化學角度來看,你才明白怎麼練>

 



#人類的起源

 

現代人類智人的發源地應該是在非洲,約莫20萬年前,屬於舊石器時代,這時的人類,還得面臨冰河時期的問題,所以不斷地採集、狩獵、遷徙,是生活中的常態。


大約一萬二千年前,人類才移民至地球上所有非冰封的土地上。約1萬年前,因農業的雛型開始了,才進入新石器時代


最率先有農業文化的是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在到7000年左右,印度恆河也發展出來,在到5000年左右中國黃河流域也開始出現,約莫2700年中南美洲才發展出農業文化


 

#每個階段的變化

 

而人類從最早的「全職獵人」(狩獵),慢慢發現可以把抓到的動物眷養起來,並且讓牠們持續生產,確保食物來源,這時候人類就過渡到「兼職獵人(游牧)的狀態。


再到後面,從日常的採集(果實、野菜)行為裡,也發現把家裡搬到靠近食物的地方,不如把果實內的種子留下來,種在自家附近,也可以生長出足夠的日常食物。


而為了方便灌溉,位於主幹河流附近,匯集最多生物棲息,也吸引了大量人類居住與群居,所以農業就出現了。

 

透過群聚,人類社會開始了分工與階級的文化,但也大大增加了社會生產力與文明的進步。

 

但是,也可以看到人類的活動量,得到「第一階段」的抑制。

 

從冰河時期需要不斷大遷徙,動輒一兩千公里的移動,到慢慢有定居的行為;


全職獵人,每天30~100公里的移動距離,到兼職獵人,食物匱乏時才外出打獵,減至三、五天才有一次遠距離狩獵行為,


再到農業時代(七千到一萬年前)來臨,已經在自家附近生活為主了。

 



#近代工業革命、電腦革命


我們都知道十八世紀英國科學家瓦特發明了蒸氣機,正式釋放了人類的體力,讓大家從傳統的「人力」「獸力」進化到「機械動力」。人類不再需要花大量時間種植作物、編織衣服,就可以生產大量產品,享受物質生活。

 

至此,人類的活動量,得到「第二階段」的抑制。



#勞動力的變革

 

又再如近代50年的改變,IBM等科技公司成功發明了電腦雛形,但那時候一台電腦約莫占掉我們一層辦公大樓,而且也僅能處理少量資訊。


但時間過去了,透過蘋果、微軟、戴爾、惠普等公司的努力讓個人電腦普及,網路世代興起。

 

 

一路上,人類從農業轉工業,再轉服務業,現在基本上多數工作都是腦力產業,我們從要走動、活動、勞動才能產生薪資收入,做出對個人、公司、社會有貢獻的服務,才能賺取報酬。


現已到了坐在椅子上敲敲鍵盤、打打字,甚至躺在床上滑滑手機,就是在工作了。

 

至此,人類的活動量,得到「第三階段」的抑制。




 

#釋放腦力的工作模式

 

這如果放到50年前,在我們阿公、阿嬤務農時代,他們該是很難想像吧~~肯定會說:「死猴嬰仔~整天躺在椅子上、床上,不趕緊下床工作!!

 

但,這就是現在的工作型態,甚至是能吸引眼球,就能工作了。(自媒體)

 

而在即將到來的#元宇宙」時代,發展可能更甚。


你只需要努力在虛擬世界裡成功,就可以在現實世界裡賺錢。

例如:成為一個職業玩家,將闖關升級後的配件、寶物、虛擬金幣,轉賣其他人(#區塊鏈技術),現在已在發生。


差別在於,未來你在虛擬世界的地位,幾乎可以反映你現實世界的成就。




#日益下滑的人體機能

 

但令人更加擔憂的一件事,人類的身體在短短200年,甚至是30年內,發生了兩次以上的活動力下滑革命。


要知道人類從黑猩猩演化至「人屬」花了約250萬年,又花200萬年,才有了現代「智人」的樣貌。

 

然後從一萬年前,人類才慢慢定居下來,發展游牧跟農業,但依舊是要勞動的,可是我們卻200年內就發生了兩次「活動力抑制」革命,從演化學的角度上來說,人類的身體還沒適應如此低度活動的生活型態。

 

所以現代人的文明病:肥胖、三高、癌症、肌骨傷害等慢性病,無一不與過度「低量」活動力的生活型態有關。






#健身房時代的使命

 

所以做為生活型態發生巨大變革的現代人,急需要在鋼筋水泥的都市叢林裡,找到一個新的「精神時光屋」(詳情請見七龍珠第147)


在裏頭鍛鍊幾個小時,就可以獲得過往原始世界的人類活動量,以應付演化進程未跟上時代進步的斷層。


而教練最該幫會員做的第一件事,也是要處理這件事。雖然人人在乎的是「增肌減脂」,但是「增肌減脂」從來就是結果,而不會是目的。


是我們生活型態與飲食結構互動下產生的結果,如果沒有動起來與熱量消耗、營養攝取搭配上,但就這個作為目標,是很容易讓人大失所望的。




 

#訓練安排

 

所以,身為一個有長遠眼光的教練,當民眾走進健身房時,我們最該為會員安排的訓練就是「全身性」的動作課表,而讓身體動起來的關鍵,也是安排與「下半身 : 髖關節」最相關的動作,因為「移動」在過往原始人身上,是僅次於「呼吸」以外使用肌肉收縮的動作,如果原始人半天沒移動,可能就會被野獸攻擊、會肚子餓、甚至口渴降低生命徵象。

 

「移動」的關鍵點,就在於髖關節(骨盆)的「髖屈、髖伸」等動作上。

 

所以,你說我們能不重視下肢訓練嗎?

那怕只是徒手與動態熱身~

 

更遑論下肢訓練所能帶動的許多一連串效應 : 「核心鍛鍊、骨盆底肌、大腦協調、脊椎神經鏈結、筋膜路徑、心肺效應、內分泌刺激」,這些都是被下肢動作所牽動的身體生理化學作用與機制。




 

#結論

 

所以增肌減脂,更該重視「全身性、提高活動力」的動作訓練;

所以全身性鍛鍊,更該重視「下肢髖關節」帶動的動作訓練;

所以下肢髖關節,更該重視「符合身體演化學」的弱項思維;

 

訓練,從來不是「順應生活型態」而做的,更多時候,是「反生活而行」的

 

補上你的弱項,了解你的身體原始設計,才是我們最該做的訓練。

也是教學者,最該幫學員做的一件事 : One thing







#每天都要運動訓練跟讀書


- - - - - - - - - - - - - - - - - - - 


關於One thing 思考力的訓練邏輯安排,


也歡迎參考《整人專家-訓練邏輯實務》課程💪🏻💪🏻💪🏻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WXjlky



留言

延伸閱讀

[銷售步驟]客戶心理📚7大步驟 :掌握銷售流程讓你完美成交

  客戶心理📚7大步驟 :掌握銷售流程讓你完美成交 🚩3位一體:定位你自己 上一篇,我們跟大家介紹了 <整人專家-完美成交> 的3大心法 : 「心態、方法、對象」 等內容,也就是要掌握「對的 心態 」、採取「對的 方法 」、並找到「對的 對象 」,才會有好的成交。 而要找到對的客戶,減少失誤率,還是得先從正確的 「自我定位」 開始。 「自我定位」包含自我的能力與處境的分析,我們可以利用商業SWOT分析法來幫助自己找出合適的定位。 那什麼是「SWOT分析」呢? ❇️SWOT分析: 🔸S代表Strength (優勢) 🔸W代表Weakness (弱勢) 🔸O代表Opportunity(機會) 🔸T代表Threat(威脅) 🚩設想自身處境 舉例來說,你是一名新手教練,非相關科系出身,外型不精壯,身處在充滿「巨巨、大隻佬」的健身房裡,同事們都是標榜健美式訓練、增肌減脂的高手,胖與瘦似乎只在他們的一念之間,平常就是肉壯肉壯的。 可一到賽季,他們就可以脫的很乾,兩手盡是爆筋,這種情況下,你要以 「健美式訓練」 教練為目標,無疑是把路給自己堵死了。 學員要到你手上,不是他們都時間排滿了,或是他們離職了,否則你根本沒有可能,也就是說…你連撿他們碎肉的機會都沒有。 這時候,你發現有另一個形象是你可以扮演的,你沒有他們壯,但是你反應好、身手矯健,又溫柔有耐心,那麼走一個 「敏捷與功能性」 見長的教練,就是你可以嘗試的。 你可以去學習這類的課程,以及把多數時間研究如何安排一個好的 循環訓練課表 , 功能性的肌力訓練 內容。 🚩自我認同後再追求他人認同 而在能力發展的過程裡,除了我們有被觀察的機會,更重要的還是自己要能認同這個 標籤 ,並能向他人闡述, 「自我介紹」 成了這階段最重要的行銷工作。 在初期,當你以這個定位向他人自我介紹時,也許會引來冷眼旁視 :  「什 麼 ? ! 就 憑 你 ? ! 也 敢 號 稱 是 XXXX 專 家 ? !」 但是這是所有人必經的過程,如果你要等別人都認同你時,才這麼自我介紹,那就表示你太慢了。 人生本來就是一段不斷在 「趨近目標」 的過程,我們很少會真的處在那個狀態下很久。 所以,即使一開始有點難為情,但請你一定要大聲的說出 :  「你是誰 ?! 你是做什麼的 ?!  你的專長在哪 ?!...

人體存在的槓桿設計邏輯

你有想過為何我們人類可以走路然後去我們想去的任何地方嗎 ? 我們為何走路總是兩手開開前後擺盪,跑起步來也是身體劇烈晃動去產生移動能力嗎 ? 在這邊我們可以把人體想像成一個機器,我們的身上擁有很多力學的構造設計, 好比我們跟吊車一樣擁有長長的手臂、長長的腳; 我們的頭顱跟監視攝影機一樣,有轉軸可以轉動 180 度的範圍; 我們的腳指可以幫助身體短暫長高 ( 蹎起來 ) ,像手推車一樣省力,輕易舉起上百磅的身體;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人類身上擁有 3 種類型的槓桿 : 第一類型為 「 支點居中型 」 ,意味著施力臂在對於外力與內力來說都是相同長度的。例如 : 頭顱。 第二種類型為 「 支點近外力型 」 ,所以遠離內力端,意味著我們可以很省力的去舉起物品,因為相較於外力來說,我們獲得的力臂較為長。而根據 「 力矩的概念 = 力 X 力臂 」 的公式。我們獲得較長的力臂,將有助於我們獲得較大的 「 力矩 」 ,可以輕易地舉起我們想舉的物品。例如 : 腳趾頭。 第三類型為 「 支點近內力型 」 ,使得外力獲得較長的力臂,意味著我們必須施加更多的內力才能舉起與阻抗外來的重量或力量。例如膝蓋、膝蓋處。 << 說文解字 >> 「內力」為身體內部產生的力量來源,包含 : 肌肉本身、或是韌帶、筋膜等因為被動而產生對抗性張力也是。 「外力」指身體外部的力量來源,包含地表重力、物品重量、水阻等外界與身體對抗之任何形式之阻力。 而在人類的身上所存的的 3 種基礎力學槓桿來說,可以發現 「 第三型槓桿 」 是最為費力的模式,但是我們卻必須說,可是 「 第三型槓桿 」 在人類的身上卻是很常見的槓桿模式,為何我們人類要設計這種模式去進行運作 ? 這麼不是很費力嗎 ? 這邊必須說 「 第三型槓桿 」 除了 「 費力 」 以外, 其實它有幾項優點: 第一 : 可快速反應 ;  第二 : 有助於產生活動空間。 而恰好是以上兩點,讓我們人體的四肢設計為 「 第三型槓桿 」 原則 。 曾經有一個體適能界的好朋友問我一個問題 :   「 Eric~ 你知道 ~ 什麼事情是人類...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都會腰痛?我們的脊椎發生了什麼事?>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都會腰痛 ? 我們的脊椎發生了什麼事 ?       小靜是一名上班族,每天忙於坐在電腦桌前面忙於公事,    一天工作下來,在電腦桌前面的時間沒有 8~9 小時也有 6~7 小時,          這幾年意外發現自己在某些動作狀況下尾椎的部位會有一點點疼痛跟酸酸的,     因此下班後找了一個推拿師傅幫忙調整,師傅說她的骨盆歪了,要她定期去找他看。   調整後,回到家坐在沙發上跟老媽聊起這件事,          老媽說老爸也是一樣腰痛,上次去照 X 光,醫生說他長了骨刺。          老媽說老爸這一把年紀就算了,小靜年紀還輕,要她好好注意身體,該復健該保養的要保養。   說完後就進廚房去忙了。   這時候開門進來的是小靜的弟弟,扶著腰一跛一跛的走了進來。   她開口說 : 「你怎麼了 ? 」 弟弟一臉難受的回答 : 「今天搬貨的時候拉到了 ~ 」   這時候,一記警鐘般敲到了小靜的大腦 : 「一家 4 口人竟然有 3 個人竟然都有腰痛的問題,到底我們家的脊椎怎麼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實不只是小靜家裡有這類問題,很多人其實都或多或少會有脊椎方面的不適,        即使是上健身房鍛鍊的猛男健女們,也都有可能有受傷的經驗,      這時候我們必須談談現在人脊椎的三大傷害 :   1. 不正常的骨盆位置 :           這是站式族群與坐式族群都有可能會有的問題 : 三七步、翹腳等,         事實上我們可以做這些動作,但不可以過多,或是僅...

<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的角力,體適能產業的未來>

  這幾年網購相當興盛,意味著大家的消費習慣已漸漸走向線上,     但一些屬於體驗式服務的部分則較難轉往線上,     而這兩年因為疫情,許多重視體驗式服務的商業模式也慢慢搬往線上。 可以說是 「 不得不 」 ,但也可以說這是一個新的領域,     與必需重視的消費市場。   對於 口說 、 知識型教學 ,大家都已經可以慢慢接受線上與影音課程,如同補習班的數學、國文,或是 才藝課程 : 音樂等。     但在體適能產業這種講求 「 身體力行 」 的運動指導,向來都重視 「 面對面教學 」 ,在大家過去的認知裡,也覺得很難轉往線上,也認為實體線下課程在 「 消費體驗 」 上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而透過這次疫情,讓多數體適能從業人員,大量的轉為線上,也發現了線上課程的另一片天空。   事實上, 「 線上課程 」 若要在 「 指導與臨場感 」 上達到跟線下相同的感受,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若是從其他角度切入看待,則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        -  -  -  -  -  -  -  -  -  -  -  -  -  -  -  -  -  -   1. 新行銷市場 :   線上課程是否能有效收費,依舊是爭論不休的問題。     而事實上,收費與否也許是一個可以討論的議題,     但不論收費多與少,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件事情,     線上的傳播力可已遠遠超過線下的實體,因為你有機會觸及到的客戶群體更大,而收費多與少,只是你能觸及的人數多寡差異而已。 但比實體的多 ( 不僅限在教室內的人 )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2. 新族群的開拓 : 曾經有人說,俱樂部的會員,在與開工作室的教練出去 1~2 年後都會再回籠俱樂部,     因為俱樂部族群就是俱樂部調性的,雖無不可轉化的機會,但...

<哲思雜錄>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最近拿起一本很多年前買的書 << 貝佐斯傳 >> 來閱讀,對於貝佐斯這個人也許你有點陌生,但是他的公司你肯定聽過 Amazon 也就是亞馬遜,世界知名網路商城。 與中國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經常拿來比較,因為兩個人做的都是網路零售的生意。 對於馬雲的故事我已熟捻於心,因為多年前開始就有很多網路他的演講 Video 影片在 Youtube 上流傳,讓人不認識他也難。 他的連環機關砲般的口才與穩健如大樹的台風,使得他的演講特別吸睛,他的每一句話,都顯得格外鏗鏘有力、字字珠璣 ! 我想一定也有很多人聽過馬雲的演講,也曾經被他吸引。那好奇的是,常常被拿來比較的貝佐斯呢 ? 為何沒什麼他的消息 ? 我著實好奇,所以 1 、 2 年前買了這本 << 貝佐斯傳 >> ,想來好好拜讀另一個人的故事,我想知道這兩個人有什麼差異 ? 但書籍眾多,傳記類型的書出社會後實在引起不了我多大興趣,所以我雖然買了 … 但是卻是束之高閣,從未把它打開來看 ~~ 這次因為在家閉關自習時間長,所以把它拿來閱讀了一下,一讀,便掉進了一個歷史的漩渦,看貝佐斯如何打造他的網路零售王國 ? 如何從一家網路書店起家,慢慢跨展成 「 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 」 的網路商店,甚至它的觸角更延伸到了其他產業 : 能源、金融、物流、餐飲 … 等等。 同時,我更加了解了網路世界的變化軌跡還有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 網路世界的趨勢是全世界在 1990 年代以後就已經明白了,但是它會走得多快卻沒人說得準 ? 第一波網路創業浪潮約莫在 1994 年開始一直到 2000 年網路泡沫產生才終止,那時期誕生的企業有很多都是我們熟悉的名字,包含 : 奇摩雅虎、阿里巴巴、新浪網、騰訊、百度、 Google 、 Neflix 等都是那時期的企業。 當然 … 更多的是早已倒掉或是被購併的。 而 1994 年也被稱作「網路時代元年」。 在 6 年裡,「網路」從不被看好的新媒體,瞬間變成人人追捧的寵兒,大筆的資金投往這個產業,那時不論你想創什麼業,幾乎只要跟「網路」尬上邊,你就不稠籌措不到資金,因為市場捧著大筆資金往這丟的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