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做無謂的膝伸(犧牲)
⭐️常見錯誤的膝關節看法:
問題1:跑步、走路傷膝蓋?
答:基本上會有這種說法其實是因為我們常常被誤導將人體關節視為一個''不變化''的機械結構,用「轉軸、滑輪」等機械設備去比喻人體的關節,所以才會提出膝蓋會越用越差,不斷磨損的說法,但是試想:現代人的問題相較過去的人們,活動力是逐年上升還是逐年下降?所以事實上是:膝關節因為活動量減少,導致關節中分泌的關節滑液不足、然後短縮髖屈肌肉群,引發膝關節主導的動作型態。膝蓋在久坐後僵化的關節,其實啟動它的時間需要更長,但是往往我們一起身就立馬投入移動、負重...等事務(如爬樓梯、快走、奔跑..),所以在這個快速動作的過程,其實每一步都是個「乾澀」的磨損過程。
相反的,如果你平常有在運動,膝蓋其實分泌潤滑液的速率會較不運動者快,而平常在關節囊中的滑液也足以提供關節的滑動,故有運動者反而有益於膝蓋的保健。而如果可以再加以從事肌力訓練去平衡肌肉,那麼更有益於身體動力鍊的連結,避免身體單一關節的壓力。例如:膝關節易受傷者,往往有不平衡的股四頭肌肉(強勢)、腿後腱肌群(弱勢)。如果改善不平衡的肌群,可以調整身體動力鍊,讓身體的髖關節、踝關節分散膝關節壓力。
問題2:穿氣墊鞋比較好,可以保護膝蓋?
這個部分,其實有點相反,因為早期大家對於膝蓋的認識,認為「減少衝擊便是對膝關節最好的事」,所以出現了大量的護膝、氣墊鞋等流行,以及少活動等推論,但是穿著氣墊鞋是否真的能達到這樣的目的性呢?事實並不然,因為氣墊鞋的設計往往強調踝關節緩衝,所以做的厚度並不薄,而與此同時讓腳踝上面的指節缺乏使用,最後往往大家腳踝關節通通便得更緊繃,連帶影響小腿肌的柔軟度,結果得穿著更厚的氣墊鞋,而膝蓋也並沒有更減壓。其實,我們人的腳上,本身就穿著一雙很好的緩衝設計的鞋子,就是我們的「腳丫子」,上面有與手掌一樣的設計:無數的關節、肌肉,提供很好的能量遞減率設計,在還沒有鞋子的時代,我們人類用一雙光腳丫子走過無數的山川平原,它可以適應各種地形、防水、避震、穩定、止滑,其實可以集多種優點於一身的設計。當腳趾頭落地與地面接觸時我們會面臨地面的衝擊力(反作用力),但是在經過多段指節後,能量會被肌肉吸收、關節減緩,因此上傳到膝關節時,其實所剩無幾,膝關節是個大關節,適合提供好的穩定性支撐,但在於能量遞減上,膝關節的設計就不如有無數關節匯聚可供遞減的腳踝。
所以厚實底部的氣墊鞋,並未能保護膝蓋,因為僅短期效應,長期如此下來,反會剝奪踝關節的能力,穿著薄底、不過份保護的鞋體,恰巧可以保護膝蓋,因為腳底不斷接收不同地形的刺激,可使肌肉活化使用。
搭配正確的走路、步態教育,才是更根本的解決之道。
⭐️改善膝關節問題
膝關節的訓練方向建立在:
1. 活動度: 提高鄰近兩活動度關節能力:踝關節、髖關節(以提供避震)
2. 穩定度: 增強膝關節的肌力平衡(腿後腱、臀大肌、臀中肌往往是需要訓練的弱勢肌群)
3. 整合性: 改變身體動力鍊連結,強化身體緩衝與連結度。(設計多關節使用動作)
膝關節傷害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全部的範疇不出以上的矯正邏輯,先由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病理與結構受損程度,再交由專業教練進行矯正訓練強化周遭肌肉的能力(但不是練膝關節),這樣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
但是如果只是想透過「少動、吃藥、吃保健食品、按摩」絕對無法成功治癒的。
一個正確的矯正與治療流程必然包含:「評估、放鬆、訓練、再評估、融入生活」等過程。
⭐️生活改善方案:
如果你已罹患了膝關節的傷害問題,請你必須了解你的膝蓋痛來源,正視自己也承認「結構性」不可逆轉的事實,學習接受它。你要把握的是接下來你可以做的事-消滅病源、改善肌力、進化功能。
生活中,多活動髖關節,包含:走路、跑步、爬樓梯其實都是可以做的,而且應該常做,因為你不做,你就會完全失去它。在生活上,你會變成怎麼樣,其實端賴你信仰為何?如果你相信少動多健康,你少動可以減少磨損與消耗,那麼你就會變成不太消耗也越來越虛弱的人,因為一個強壯的人,是因為他不斷地消耗、也不斷地補充,所以他是一個「能量流大」的個體。所以強壯=能量流動大;虛弱=能量流動小,因此從今天起,起身產生多點消耗吧!或多或少增加自己的能量流吧~你會變得比過去強壯!身體跟頭腦一樣,永遠都是「用進廢退」的邏輯,永遠是越用越靈光,越用越靈活。大家都聽過「體力是練出來」的吧,我們永遠不是因為我們坐著不動,龜縮在角落,然後就獲得源源不絕的體力。體力絕對不是保留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