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訓練交流>不要再做無謂的膝伸(犧牲)下篇Blog2


不要再做無謂的膝伸(犧牲)



常見錯誤的膝關節看法:


問題1:跑步、走路傷膝蓋?

:基本上會有這種說法其實是因為我們常常被誤導將人體關節視為一個''不變化''的機械結構,用「轉軸、滑輪」等機械設備去比喻人體的關節,所以才會提出膝蓋會越用越差,不斷磨損的說法,但是試想:現代人的問題相較過去的人們,活動力是逐年上升還是逐年下降?所以事實上是:膝關節因為活動量減少,導致關節中分泌的關節滑液不足、然後短縮髖屈肌肉群,引發膝關節主導的動作型態。膝蓋在久坐後僵化的關節,其實啟動它的時間需要更長,但是往往我們一起身就立馬投入移動、負重...等事務(如爬樓梯、快走、奔跑..),所以在這個快速動作的過程,其實每一步都是個「乾澀」的磨損過程。

相反的,如果你平常有在運動,膝蓋其實分泌潤滑液的速率會較不運動者快,而平常在關節囊中的滑液也足以提供關節的滑動,故有運動者反而有益於膝蓋的保健。而如果可以再加以從事肌力訓練去平衡肌肉,那麼更有益於身體動力鍊的連結,避免身體單一關節的壓力。例如:膝關節易受傷者,往往有不平衡的股四頭肌肉(強勢)、腿後腱肌群(弱勢)。如果改善不平衡的肌群,可以調整身體動力鍊,讓身體的髖關節、踝關節分散膝關節壓力。


問題2:穿氣墊鞋比較好,可以保護膝蓋?

這個部分,其實有點相反,因為早期大家對於膝蓋的認識,認為「減少衝擊便是對膝關節最好的事」,所以出現了大量的護膝、氣墊鞋等流行,以及少活動等推論,但是穿著氣墊鞋是否真的能達到這樣的目的性呢?事實並不然,因為氣墊鞋的設計往往強調踝關節緩衝,所以做的厚度並不薄,而與此同時讓腳踝上面的指節缺乏使用,最後往往大家腳踝關節通通便得更緊繃,連帶影響小腿肌的柔軟度,結果得穿著更厚的氣墊鞋,而膝蓋也並沒有更減壓。其實,我們人的腳上,本身就穿著一雙很好的緩衝設計的鞋子,就是我們的「腳丫子」,上面有與手掌一樣的設計:無數的關節、肌肉,提供很好的能量遞減率設計,在還沒有鞋子的時代,我們人類用一雙光腳丫子走過無數的山川平原,它可以適應各種地形、防水、避震、穩定、止滑,其實可以集多種優點於一身的設計。當腳趾頭落地與地面接觸時我們會面臨地面的衝擊力(反作用力),但是在經過多段指節後,能量會被肌肉吸收、關節減緩,因此上傳到膝關節時,其實所剩無幾,膝關節是個大關節,適合提供好的穩定性支撐,但在於能量遞減上,膝關節的設計就不如有無數關節匯聚可供遞減的腳踝。

所以厚實底部的氣墊鞋,並未能保護膝蓋,因為僅短期效應,長期如此下來,反會剝奪踝關節的能力,穿著薄底、不過份保護的鞋體,恰巧可以保護膝蓋,因為腳底不斷接收不同地形的刺激,可使肌肉活化使用。

搭配正確的走路、步態教育,才是更根本的解決之道。


改善膝關節問題

膝關節的訓練方向建立在:

1. 活動度提高鄰近兩活動度關節能力:踝關節、髖關節(以提供避震)

2. 穩定度增強膝關節的肌力平衡(腿後腱、臀大肌、臀中肌往往是需要訓練的弱勢肌群)

3. 整合性: 改變身體動力鍊連結,強化身體緩衝與連結度。(設計多關節使用動作)

膝關節傷害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全部的範疇不出以上的矯正邏輯,先由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病理與結構受損程度,再交由專業教練進行矯正訓練強化周遭肌肉的能力(但不是練膝關節),這樣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

但是如果只是想透過「少動、吃藥、吃保健食品、按摩」絕對無法成功治癒的。

一個正確的矯正與治療流程必然包含:「評估、放鬆、訓練、再評估、融入生活」等過程。


生活改善方案:


如果你已罹患了膝關節的傷害問題,請你必須了解你的膝蓋痛來源,正視自己也承認「結構性」不可逆轉的事實,學習接受它。你要把握的是接下來你可以做的事-消滅病源、改善肌力、進化功能。

生活中,多活動髖關節,包含:走路、跑步、爬樓梯其實都是可以做的,而且應該常做,因為你不做,你就會完全失去它。在生活上,你會變成怎麼樣,其實端賴你信仰為何?如果你相信少動多健康,你少動可以減少磨損與消耗,那麼你就會變成不太消耗也越來越虛弱的人,因為一個強壯的人,是因為他不斷地消耗、也不斷地補充,所以他是一個「能量流大」的個體。所以強壯=能量流動大;虛弱=能量流動小,因此從今天起,起身產生多點消耗吧!或多或少增加自己的能量流吧~你會變得比過去強壯!身體跟頭腦一樣,永遠都是「用進廢退」的邏輯,永遠是越用越靈光,越用越靈活。大家都聽過「體力是練出來」的吧,我們永遠不是因為我們坐著不動,龜縮在角落,然後就獲得源源不絕的體力。體力絕對不是保留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

留言

延伸閱讀

<訓練交流>不要再做無謂的膝伸(犧牲)上篇Blog1

⭐️ 膝關節功能 :         膝關節身為下半身最大的支撐關節之一,上下鄰居分別是髖關節、踝關節,而本身周圍鄰近附著很多大肌肉,包含最著名的 : 股四頭肌,以及附近的腿後腱肌群、內收肌群、闊筋膜張肌 ... 等,而也 常常聽說大腿是全身最大的肌肉,那麼位處於它附近的關節,肯定很強壯 ! 可是這麼強壯的關節,有這麼多強壯的保鑣 - 肌肉,在保護它 … 為何現在最常聽到受傷的卻是它呢 ? 為什麼我不做運動,我也有膝蓋傷害 ? 為何我在運動,但一樣被醫生說我大腿肌肉弱 ? 為什麼有人說膝蓋痛是因為使用過度,磨損造成,膝蓋就像定存一樣,越用的話會越少 ? 但也有人說膝蓋痛是因為退化,你應該去鍛鍊它,不然會更糟,但我去練了,卻更痛 ? 到底怎麼回事 ? 膝蓋到底該用還是不該用 ? 其實這些問題與疑慮都是對的,只是問錯了問題,其實身體很特別,你覺得不舒服的,怪怪的、有毛病出現的,真的都不是主要造成得原因,它都是表相 … 與發作點,好比如 : 我們手機在出現 '' 閃爍、有來電答鈴 '' 時,不是因為手機要找你;不是手機內部的反應,是因為有人透過 '' 手機 '' 這個媒介傳達訊息給你,有人要找你,背後要找你是打電話的這個人,它才是真正的原因。 而身體今天之所以會產生傷害,其實最大的原因來自於鄰近與遠方的關節使用率先出現了問題。而身體只是透過疼痛與這個部位告訴你它的狀況,但是如果你選擇去處理問題,而忽略了造成問題的真正原因,那麼無疑是 '' 緣木求魚 '' ,永遠解決不了它,狀況會消失一下子,但是過一陣子就會再次出現,而且往往來的越來越急,而原本有效的方法也會越來越不顯著,迫使你必須改變方式,這就是一般人在處理肌肉、骨骼、軟骨、關節的問題最常發生的邏輯思路錯誤。 ⭐️ 病人的治療路程 : 當關節出現了問題,便嘗試去看骨科醫生,醫生看了認為僅是一般的發炎,便開立 '' 消炎藥、 止痛藥、鎮靜劑 '' 等成分的藥劑。最後因為持續出現,便改掛 " 復健科 '' ,安排物理治療療程,每周去 2~3 次, 6 次...

<運動表現篇 : 我想增加巴柔的運動表現,應該怎麼做 ? >

如果街頭健身是 「 上肢動作 」 之王, 那麼巴柔便是 「 地板動作 」 之王了。 武術的起源來自戰爭的需求, 為了搶奪珍稀的資源,或爭奪立場, 人類自古以來已發動了不少戰爭,也發展出許多戰爭上的武器、體技。 而打鬥多數時刻我們都選擇了站著戰鬥, 不論有無拿武器,我們都會選擇站立狀態, 但殊不知,其實在真實的搏鬥過程裡, 我們躺著在地板的時間其實不短於站立狀態, 而展現的戰鬥力更勝於站立時的扭打力量。   時空拉回現在,我們已不再依靠戰爭進行資源鬥爭, 但我們依舊 「崇武尚體」 , 尊敬將身體開發至很極致的運動員 / 武術家, 而在 MMA 混合綜合格鬥中,巴西柔術的應用更是相當重要。 透過地板的關節固定與防禦, 大量的消耗對手體力,再找到空隙機會攻擊,贏得比賽。 由地板練上來的 MMA 選手, 往往表現的比由站著鍛鍊的選手表現優異。   這也使得,巴西柔術的學習,變得益發重要。                                                                  那麼若我們要增加巴西柔術的運動表現,該如何做呢 ?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巴西柔術需要大量的關節活動度, 在沒有很好的關節活動度情況下, 我們很難做出完整的鎖技,也很難破除鎖技, 我們應該去發展好的活動度。 而增進活動度最好的方式, 其實不是伸展與拉筋,而是重視每一個關節的活動特性, 並且真實地設計動作去使用它 ! 因為只有你一直使用這樣的角度, 才能確保關節的活動度得以保持,甚至增進。 伸展,只是事後的補強。 若能在...

<運動訓練篇 : 功能性訓練是在練什麼? >

你會做「功能性訓練」嗎    ?   「功能性訓練」一詞, 近幾年跟著 TRX 、壺鈴、戰繩等流行器材,一起成為了新潮名詞。 但是到底什麼是 「功能性訓練」 呢 ? 「功能性訓練」一詞,可追溯出到 1995~2000 年之間, 由現今具有權威性的肌力與體能教練 麥可 . 波羅依 所使用這個名詞, 那時他配合出版社的邀稿, 公開展現他訓練一般職業運動員的樣子, 而他的訓練相當獨樹一格, 因為他大量使用槓鈴、啞鈴、藥球、彈力帶、彈力球等工具。   要知道,當時可是健美訓練當道的年代, 各家機械器材製造商無不鼓吹健美訓練器材, 為肌肉鍛鍊帶來多好的     " 孤立訓練 "    效應, 那些未採用 「 機械式器材 」 訓練的訓練師、教練, 就像是 「 貧民訓練師 」 一樣 :   「   是買不起這些設備,才被迫採用那些工具的 」....。   但麥可 . 波羅依不是,他是真實地擁抱這些器具, 在鍛鍊他的運動員, 在當時,採取相同方式的,也有不少的擁戴者, 但終究還未成為主流。   直到 2004 年 TRX 問世,使用自身重量的訓練開始盛行, 隨著各式各樣工具的推出 : RIP 彈力棍、 VIPR 、戰繩、 Slide board 滑墊、沙鈴 等等琳瑯滿目出現在健身房裡, 大家開始聽到這些器材的品牌故事, 都會不約而同的提到這些器材對身體的好處、功能的提升。 為了讓身體產生更好的功能,所以我們要進行 「功能性訓練」 。   「 功能性訓練」 一詞的名氣,因此開始不脛而走。   那究竟 「 功能性訓練 」 是什麼呢 ? 我們引用一下麥可 . 波羅依的定義 :  功能性訓練 為:「 ⋯⋯ 一連串教導運動員如何在從事多種動作時控制自己體重的運動,教練以體重作為阻力,並嘗試運用對學員來說合理的姿勢」。   他在續作《 Advances in Functional Training 》接著提到:「 ⋯⋯ 『功能』 本質上就是 『目的』 ,因此,功能性訓練也可稱為目的性訓練。」 所以也就型塑了我們現在看到多數功能性訓練動作的特性 : 「 跨關節、多肌群、單側、對角、深下半身整合、自身體重、與生活 ...

<知性學習—更好的學,是「教」>

子曰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說的是一個人如果只會學習,一味的進行知識輸入, 而沒有進行思考、歸納、統整, 則久了會變得迷惘,不知道所學為何,如何應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樣的,一個人整天一直思考, 僅就既有的知識進行組合、拆解、應用, 久了也會無法衍生更多的智慧結晶, 亦或是說知識節點的觸擊率會下降, 無法站在別人的思維結果上,再往上墊高一個層級。   畢竟人的一生是極其有限的, 所能窮盡的知識也是有其邊界的, 所以我們透過學習,將他人畢生, 甚至是好幾代人的觀察、歸納後的結果, 理解起來去應用在生活與工作上。   這就是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然而,學習這件事,最好的階段, 並不是發生在我們將知識「 輸入 Input 」大腦的時刻, 而是我們嘗試將知識「 輸出 Output 」的時候, 例如 : 應用於解決實際性問題,或是「教導別人」的時候。   我們對金庸武俠小說 << 天龍八部 >> 的逍遙子, 將他畢生的功力傳給虛竹的橋段印象深刻, 甚至羨慕不已, 但是很可惜的是小說中的設定是你將功力傳給對方, 會導致自己的功力消失,也就是說功力是一種有限的能量, 透過傳遞,兩造雙方僅能保留一份。   但是教學這件事卻是相反的。   你在指導別人之前,你肯定對所學的知識內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在教學給對方之時, 你又會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大腦知識的組建, 甚至因為使對方易於理解, 你會調閱更多過往的相關知識進行舉例, 甚至在面對不同對象時,你所要舉例的內容也會不同, 而這除了使你對所教的內容更加熟...

失衡總出現在左邊?

《多元高量使用反而創造平衡?》 問題 1: 失衡常見非慣用邊 ? 在之前的《整人專家 - 訓練邏輯應用實務》課程裡,曾經有學員問我,為什麼很多人的問題肩膀問題都在左邊?而不是右邊? 而左邊與右邊的差異問題,就好似扔擲硬幣銅板的概念一樣。如果你只有扔擲 10 次,你得到的正反面機率有可能有很大的誤區,有時候是 2:8 ,有時候是 3:7 ,有時候是 0:10 ,但是如果你不厭其煩的扔擲 1 萬次,那麼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得到一個接近 1:1 的機率。 這就是為何,我們的慣用手~ 往往會成為一個相較平衡的一邊。 數字造就機率發生率 因為在大量使用下,除非單一方向反覆性高的動作過多(職業傷害),不然人體最終是會走向一個均衡的狀態。 而非慣用手,則往往因為使用次數過少,而無法得到良好的平衡機會。 「很難啊!一旦失衡要更大量的次數去挽回落差的比例」。 「 100 次的扔擲,如果先得出 2:8 的比例,你知道需要再多少次扔擲才能得回 5:5 的相近比例?」 這也是為何年長者的傷害最難處理,因為也許你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偏差的壞習慣,但你身上就是有傷痛,原因在於你雖然偶然的做出「壞習慣動作」,頻率不高,但因為你活動久,所以累進稅率的概念,使得身體的誤區變得更大。 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做正確的事,也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去平衡回來。更何況,我們難以活得 100% 正確。   「活動度」解方在於活動總量,而非僅僅筋膜放鬆 現代人類身體的「緊繃」,有時候不該如此執著的去解決與處理,在身體因為「活動總量」( Physical fitness volume) 不足而導致身體嚴重缺乏肌肉伸縮與肌膜彈性,一直看著這樣的「失衡 - 緊繃」,其實很難做到真正的問題處理。 大家都知道柔軟度好壞,會影響關節的活動度,但建立足夠的「活動度」 (Mobility) 基礎不僅僅只有「活動範圍」 (Motion range) 才是,「活動量」( Motion volume) 更會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如果一個人因為動的多,而去做大量的放鬆處置,那麼這樣的放鬆在一個人身上會彰顯出力量! 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