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開健身房準備多少錢才是對的 ?

開健身房準備多少錢才是對的 ?


曾經有人問我 : Eric,你什麼時候開健身房 ?

我回 : 「我沒有要開健身房阿 ~

對方繼續說 : 「蛤~~為什麼 ?! 你為什麼不開健身房 ?!

心裡OS : 「是怎樣?! 又要逼我講『刷牙太用力』的事了嗎?!

(不知道這個梗的朋友,請看其他篇 >< " )

當然...我沒這麼說 ,只淡淡地回 :「我沒錢 ~」草草結束這話題。

- - - - - - - - - - - - - 

其實,是因為我明白,健身房獲利的艱難之處,以及自己想通往的未來,並不是綁在一間店上。 

但如果要我要籌備,我會這樣做

我會精算我的可能獲利,才會決定我要拿出多少錢 ?


#你我身邊的故事

不過 ...

許多人,開店的方式是這樣的 :

我工作了10年,積攢下了300萬,外加我老婆那邊的150(還有150萬是安家費不能動)以及我爸媽願意投資我的200萬,還有青年貸款100,我總共有750萬。

 那為了安全起見,我先丟400萬,剩下當準備金,總算安全了吧 ?


#錯誤邏輯

很抱歉,一旦你是這樣思考問題的。

你很難賺到錢 ~~ 

因為是先算自己有多少錢,然後決定花多少錢,所以最後往往都是會超支的。

這是「消費思維」

你不是看這個據點,或是這個商業模式到底能為你帶來多少利益而進行考量的。

而是看自己兜裡有多少銀兩,而決定「買」多少東西回家讓自己快樂。

 這,並不是創業。


#可怕的消費思維

這是扮家家酒,是小朋友在爸爸媽媽給了10塊後,到雜貨店決定買多少糖果的概念。

 你如果有了400萬的預算,你有可能只花300萬嗎 ?

有多少人買房子、買車子是買在預算內的 ?

多數都沒有。

因為每一個人在提出預算的時候,就沒打算遵守它。

「追加」的想法,早就有了。

重點是買車子、買房子,

買得再危險,依舊是一個保值的物件,或是起碼不用再持續丟錢下去的。

創業開店不是,你要持續投入的時間與金錢,遠遠比你想得巨大。

它不是買斷就好,它會像一個黑洞,持續將你身邊所有的東西吸進去,直到能量消失。


 #開店原則

所以,開店的第一步就是評估你的商模、據點、財務結構,可以開多少坪數、請多少人、買多少器材、花多少錢裝潢。

守住你的獲利空間,確定「有利可圖」時,才正式投入。


我會這麼估算我的建置成本 :

用我可以把握的人脈、上課人數、員工表現等,去預估這家店在「第一年」的總營收,做為我的建置成本

例如我的季營收是 : 第一季300萬、第二季200萬、第三季300萬、第四季200萬,那麼我一年的總營收是1000萬,那這就是我會拿出來的「絕對上限」。

(甚至為了安全起見,我會再打8折去評估。)


#那為何是第一年 ?

因為一家店的好壞,其實在第一年就已經決定了大半

除非你後面急起直追、遇上千載難逢的機會,或是你胡搞瞎搞搞砸,否則第一年其實就可以看得出,你有沒有機會賺錢。

而一家會賺錢的店舖,第一年的收入也會是相較較低的。最後會緩升,每年以10~20%方式複利成長。

所以用第一年來估算,是你確保自己在低點起步都能保持獲利或不虧損,

才有機會在未來賺錢,並拚「資本回收」

況且你連第一年都抓不準了,你怎麼抓第二年 ?


#算出利差才投入

所以重點整理 : 先看自己能撬動多少業績進帳,才決定要花多少錢開這家店。

(第一年)平均月營收x 12個月 = 建置成本


那如何得知我可以賺多少錢每個月呢 ?

如果你問我這個問題,那這問題很有趣了!

如果你都不知道,你又怎麼會去開店,並確定自己肯定能賺錢 ?

這當然是根據你的人脈網絡資源,對該地區的市場調查,還有你掌握了多少優秀的員工、合夥人、社團人脈、自媒體行銷流量所進行,得出的業績評估。

當然這還是會有很大的錯誤與出入。

因為人難免都是過度樂觀的,所以才要用第一年的可能性去評估。

真的有機會,才去拚這個一場。

而且你必須精算到你能做到一年內就完成每月的損益平衡並在未來5年內就能回收你的投入成本

這是必須要達到的必要條件 !!!

至於怎麼做,文太長了,留待下次再談了。


#總結 

所以回歸本文重點,

記得,不是你有多少錢 ?  而選擇花多少錢去創業 ?

而是這個項目有多少機率會賺錢、潛在獲利是否可在"可控風險"內獲得。

這些都確立了之後,你才想找錢的事。



你不是買東西,記得 ! 

是創業 ~~! 

要把錢投在能獲利的東西上 ~


延伸閱讀 :


留言

延伸閱讀

<訓練交流>不要再做無謂的膝伸(犧牲)上篇Blog1

⭐️ 膝關節功能 :         膝關節身為下半身最大的支撐關節之一,上下鄰居分別是髖關節、踝關節,而本身周圍鄰近附著很多大肌肉,包含最著名的 : 股四頭肌,以及附近的腿後腱肌群、內收肌群、闊筋膜張肌 ... 等,而也 常常聽說大腿是全身最大的肌肉,那麼位處於它附近的關節,肯定很強壯 ! 可是這麼強壯的關節,有這麼多強壯的保鑣 - 肌肉,在保護它 … 為何現在最常聽到受傷的卻是它呢 ? 為什麼我不做運動,我也有膝蓋傷害 ? 為何我在運動,但一樣被醫生說我大腿肌肉弱 ? 為什麼有人說膝蓋痛是因為使用過度,磨損造成,膝蓋就像定存一樣,越用的話會越少 ? 但也有人說膝蓋痛是因為退化,你應該去鍛鍊它,不然會更糟,但我去練了,卻更痛 ? 到底怎麼回事 ? 膝蓋到底該用還是不該用 ? 其實這些問題與疑慮都是對的,只是問錯了問題,其實身體很特別,你覺得不舒服的,怪怪的、有毛病出現的,真的都不是主要造成得原因,它都是表相 … 與發作點,好比如 : 我們手機在出現 '' 閃爍、有來電答鈴 '' 時,不是因為手機要找你;不是手機內部的反應,是因為有人透過 '' 手機 '' 這個媒介傳達訊息給你,有人要找你,背後要找你是打電話的這個人,它才是真正的原因。 而身體今天之所以會產生傷害,其實最大的原因來自於鄰近與遠方的關節使用率先出現了問題。而身體只是透過疼痛與這個部位告訴你它的狀況,但是如果你選擇去處理問題,而忽略了造成問題的真正原因,那麼無疑是 '' 緣木求魚 '' ,永遠解決不了它,狀況會消失一下子,但是過一陣子就會再次出現,而且往往來的越來越急,而原本有效的方法也會越來越不顯著,迫使你必須改變方式,這就是一般人在處理肌肉、骨骼、軟骨、關節的問題最常發生的邏輯思路錯誤。 ⭐️ 病人的治療路程 : 當關節出現了問題,便嘗試去看骨科醫生,醫生看了認為僅是一般的發炎,便開立 '' 消炎藥、 止痛藥、鎮靜劑 '' 等成分的藥劑。最後因為持續出現,便改掛 " 復健科 '' ,安排物理治療療程,每周去 2~3 次, 6 次...

<運動表現篇 : 我想增加巴柔的運動表現,應該怎麼做 ? >

如果街頭健身是 「 上肢動作 」 之王, 那麼巴柔便是 「 地板動作 」 之王了。 武術的起源來自戰爭的需求, 為了搶奪珍稀的資源,或爭奪立場, 人類自古以來已發動了不少戰爭,也發展出許多戰爭上的武器、體技。 而打鬥多數時刻我們都選擇了站著戰鬥, 不論有無拿武器,我們都會選擇站立狀態, 但殊不知,其實在真實的搏鬥過程裡, 我們躺著在地板的時間其實不短於站立狀態, 而展現的戰鬥力更勝於站立時的扭打力量。   時空拉回現在,我們已不再依靠戰爭進行資源鬥爭, 但我們依舊 「崇武尚體」 , 尊敬將身體開發至很極致的運動員 / 武術家, 而在 MMA 混合綜合格鬥中,巴西柔術的應用更是相當重要。 透過地板的關節固定與防禦, 大量的消耗對手體力,再找到空隙機會攻擊,贏得比賽。 由地板練上來的 MMA 選手, 往往表現的比由站著鍛鍊的選手表現優異。   這也使得,巴西柔術的學習,變得益發重要。                                                                  那麼若我們要增加巴西柔術的運動表現,該如何做呢 ?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巴西柔術需要大量的關節活動度, 在沒有很好的關節活動度情況下, 我們很難做出完整的鎖技,也很難破除鎖技, 我們應該去發展好的活動度。 而增進活動度最好的方式, 其實不是伸展與拉筋,而是重視每一個關節的活動特性, 並且真實地設計動作去使用它 ! 因為只有你一直使用這樣的角度, 才能確保關節的活動度得以保持,甚至增進。 伸展,只是事後的補強。 若能在...

<運動訓練篇 : 功能性訓練是在練什麼? >

你會做「功能性訓練」嗎    ?   「功能性訓練」一詞, 近幾年跟著 TRX 、壺鈴、戰繩等流行器材,一起成為了新潮名詞。 但是到底什麼是 「功能性訓練」 呢 ? 「功能性訓練」一詞,可追溯出到 1995~2000 年之間, 由現今具有權威性的肌力與體能教練 麥可 . 波羅依 所使用這個名詞, 那時他配合出版社的邀稿, 公開展現他訓練一般職業運動員的樣子, 而他的訓練相當獨樹一格, 因為他大量使用槓鈴、啞鈴、藥球、彈力帶、彈力球等工具。   要知道,當時可是健美訓練當道的年代, 各家機械器材製造商無不鼓吹健美訓練器材, 為肌肉鍛鍊帶來多好的     " 孤立訓練 "    效應, 那些未採用 「 機械式器材 」 訓練的訓練師、教練, 就像是 「 貧民訓練師 」 一樣 :   「   是買不起這些設備,才被迫採用那些工具的 」....。   但麥可 . 波羅依不是,他是真實地擁抱這些器具, 在鍛鍊他的運動員, 在當時,採取相同方式的,也有不少的擁戴者, 但終究還未成為主流。   直到 2004 年 TRX 問世,使用自身重量的訓練開始盛行, 隨著各式各樣工具的推出 : RIP 彈力棍、 VIPR 、戰繩、 Slide board 滑墊、沙鈴 等等琳瑯滿目出現在健身房裡, 大家開始聽到這些器材的品牌故事, 都會不約而同的提到這些器材對身體的好處、功能的提升。 為了讓身體產生更好的功能,所以我們要進行 「功能性訓練」 。   「 功能性訓練」 一詞的名氣,因此開始不脛而走。   那究竟 「 功能性訓練 」 是什麼呢 ? 我們引用一下麥可 . 波羅依的定義 :  功能性訓練 為:「 ⋯⋯ 一連串教導運動員如何在從事多種動作時控制自己體重的運動,教練以體重作為阻力,並嘗試運用對學員來說合理的姿勢」。   他在續作《 Advances in Functional Training 》接著提到:「 ⋯⋯ 『功能』 本質上就是 『目的』 ,因此,功能性訓練也可稱為目的性訓練。」 所以也就型塑了我們現在看到多數功能性訓練動作的特性 : 「 跨關節、多肌群、單側、對角、深下半身整合、自身體重、與生活 ...

<知性學習—更好的學,是「教」>

子曰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說的是一個人如果只會學習,一味的進行知識輸入, 而沒有進行思考、歸納、統整, 則久了會變得迷惘,不知道所學為何,如何應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樣的,一個人整天一直思考, 僅就既有的知識進行組合、拆解、應用, 久了也會無法衍生更多的智慧結晶, 亦或是說知識節點的觸擊率會下降, 無法站在別人的思維結果上,再往上墊高一個層級。   畢竟人的一生是極其有限的, 所能窮盡的知識也是有其邊界的, 所以我們透過學習,將他人畢生, 甚至是好幾代人的觀察、歸納後的結果, 理解起來去應用在生活與工作上。   這就是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然而,學習這件事,最好的階段, 並不是發生在我們將知識「 輸入 Input 」大腦的時刻, 而是我們嘗試將知識「 輸出 Output 」的時候, 例如 : 應用於解決實際性問題,或是「教導別人」的時候。   我們對金庸武俠小說 << 天龍八部 >> 的逍遙子, 將他畢生的功力傳給虛竹的橋段印象深刻, 甚至羨慕不已, 但是很可惜的是小說中的設定是你將功力傳給對方, 會導致自己的功力消失,也就是說功力是一種有限的能量, 透過傳遞,兩造雙方僅能保留一份。   但是教學這件事卻是相反的。   你在指導別人之前,你肯定對所學的知識內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在教學給對方之時, 你又會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大腦知識的組建, 甚至因為使對方易於理解, 你會調閱更多過往的相關知識進行舉例, 甚至在面對不同對象時,你所要舉例的內容也會不同, 而這除了使你對所教的內容更加熟...

失衡總出現在左邊?

《多元高量使用反而創造平衡?》 問題 1: 失衡常見非慣用邊 ? 在之前的《整人專家 - 訓練邏輯應用實務》課程裡,曾經有學員問我,為什麼很多人的問題肩膀問題都在左邊?而不是右邊? 而左邊與右邊的差異問題,就好似扔擲硬幣銅板的概念一樣。如果你只有扔擲 10 次,你得到的正反面機率有可能有很大的誤區,有時候是 2:8 ,有時候是 3:7 ,有時候是 0:10 ,但是如果你不厭其煩的扔擲 1 萬次,那麼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得到一個接近 1:1 的機率。 這就是為何,我們的慣用手~ 往往會成為一個相較平衡的一邊。 數字造就機率發生率 因為在大量使用下,除非單一方向反覆性高的動作過多(職業傷害),不然人體最終是會走向一個均衡的狀態。 而非慣用手,則往往因為使用次數過少,而無法得到良好的平衡機會。 「很難啊!一旦失衡要更大量的次數去挽回落差的比例」。 「 100 次的扔擲,如果先得出 2:8 的比例,你知道需要再多少次扔擲才能得回 5:5 的相近比例?」 這也是為何年長者的傷害最難處理,因為也許你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偏差的壞習慣,但你身上就是有傷痛,原因在於你雖然偶然的做出「壞習慣動作」,頻率不高,但因為你活動久,所以累進稅率的概念,使得身體的誤區變得更大。 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做正確的事,也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去平衡回來。更何況,我們難以活得 100% 正確。   「活動度」解方在於活動總量,而非僅僅筋膜放鬆 現代人類身體的「緊繃」,有時候不該如此執著的去解決與處理,在身體因為「活動總量」( Physical fitness volume) 不足而導致身體嚴重缺乏肌肉伸縮與肌膜彈性,一直看著這樣的「失衡 - 緊繃」,其實很難做到真正的問題處理。 大家都知道柔軟度好壞,會影響關節的活動度,但建立足夠的「活動度」 (Mobility) 基礎不僅僅只有「活動範圍」 (Motion range) 才是,「活動量」( Motion volume) 更會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如果一個人因為動的多,而去做大量的放鬆處置,那麼這樣的放鬆在一個人身上會彰顯出力量! 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