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健身房準備多少錢才是對的 ?
曾經有人問我 : 「Eric,你什麼時候開健身房 ?」
我回 : 「我沒有要開健身房阿 ~」
對方繼續說 : 「蛤~~為什麼 ?! 你為什麼不開健身房 ?!」
心裡OS : 「是怎樣?! 又要逼我講『刷牙太用力』的事了嗎?!」
(不知道這個梗的朋友,請看其他篇 >< " )
當然...我沒這麼說 ,只淡淡地回 :「我沒錢 ~」草草結束這話題。
- - - - - - - - - - - - -其實,是因為我明白,健身房獲利的艱難之處,以及自己想通往的未來,並不是綁在一間店上。
但如果要我要籌備,我會這樣做 …
我會精算我的可能獲利,才會決定我要拿出多少錢 ?
#你我身邊的故事
不過 ...
許多人,開店的方式是這樣的 :
我工作了10年,積攢下了300萬,外加我老婆那邊的150萬(還有150萬是安家費不能動),以及我爸媽願意投資我的200萬,還有青年貸款100萬,我總共有750萬。
那為了安全起見,我先丟400萬,剩下當準備金,總算安全了吧 ?
#錯誤邏輯
很抱歉,一旦你是這樣思考問題的。
你很難賺到錢 ~~
因為是先算自己有多少錢,然後決定花多少錢,所以最後往往都是會超支的。
這是「消費思維」。
你不是看這個據點,或是這個商業模式到底能為你帶來多少利益而進行考量的。
而是看自己兜裡有多少銀兩,而決定「買」多少東西回家讓自己快樂。
這,並不是創業。
#可怕的消費思維
這是扮家家酒,是小朋友在爸爸媽媽給了10塊後,到雜貨店決定買多少糖果的概念。
你如果有了400萬的預算,你有可能只花300萬嗎 ?
有多少人買房子、買車子是買在預算內的 ?
多數都沒有。
因為每一個人在提出預算的時候,就沒打算遵守它。
「追加」的想法,早就有了。
重點是…買車子、買房子,
買得再危險,依舊是一個保值的物件,或是起碼不用再持續丟錢下去的。
但創業開店不是,你要持續投入的時間與金錢,遠遠比你想得巨大。
它不是買斷就好,它會像一個黑洞,持續將你身邊所有的東西吸進去,直到能量消失。
#開店原則
所以,開店的第一步,就是評估你的商模、據點、財務結構,可以開多少坪數、請多少人、買多少器材、花多少錢裝潢。
守住你的獲利空間,確定「有利可圖」時,才正式投入。
我會這麼估算我的建置成本 :
用我可以把握的人脈、上課人數、員工表現等,去預估這家店在「第一年」的總營收,做為我的建置成本。
例如我的季營收是 : 第一季300萬、第二季200萬、第三季300萬、第四季200萬,那麼我一年的總營收是1000萬,那這就是我會拿出來的「絕對上限」。
(甚至為了安全起見,我會再打8折去評估。)
#那為何是第一年 ?
因為一家店的好壞,其實在第一年就已經決定了大半。
除非你後面急起直追、遇上千載難逢的機會,或是你胡搞瞎搞搞砸,否則第一年其實就可以看得出,你有沒有機會賺錢。
而一家會賺錢的店舖,第一年的收入也會是相較較低的。最後會緩升,每年以10~20%方式複利成長。
所以用第一年來估算,是你確保自己在低點起步都能保持獲利或不虧損,
才有機會在未來賺錢,並拚「資本回收」。
況且你連第一年都抓不準了,你怎麼抓第二年 ?
#算出利差才投入
所以重點整理 : 先看自己能撬動多少業績進帳,才決定要花多少錢開這家店。
(第一年)平均月營收x 12個月 = 建置成本
那如何得知我可以賺多少錢每個月呢 ?
如果你問我這個問題,那這問題很有趣了!
如果你都不知道,你又怎麼會去開店,並確定自己肯定能賺錢 ?
這當然是根據你的人脈網絡資源,對該地區的市場調查,還有你掌握了多少優秀的員工、合夥人、社團人脈、自媒體行銷流量所進行,得出的業績評估。
當然這還是會有很大的錯誤與出入。
因為人難免都是過度樂觀的,所以才要用第一年的可能性去評估。
真的有機會,才去拚這個一場。
而且你必須精算到你能做到一年內就完成每月的損益平衡,並在未來5年內就能回收你的投入成本。
這是必須要達到的必要條件 !!!
至於怎麼做,文太長了,留待下次再談了。
#總結
所以回歸本文重點,
記得,不是你有多少錢 ? 而選擇花多少錢去創業 ?
而是這個項目有多少機率會賺錢、潛在獲利是否可在"可控風險"內獲得。
這些都確立了之後,你才想找錢的事。
你不是買東西,記得 !
是創業 ~~!
要把錢投在能獲利的東西上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