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2022年的台灣私人教練產業分析>

 < 2022年的台灣私人教練產業分析>

 
如果你在2018年問我,台灣的體適能產業未來怎麼走?
我會告訴你,會持續火熱上升,而且健身房家數會越來越多,只是已經開始進入有人開,自然會有人關店。

就像咖啡店一樣,即使人人都說飽和,還是人人有開咖啡店的夢想。💹


不過再怎麼樣已經不復2016年、2017年般的光景,對於開店都是一面倒的支持聲浪,

確實…當需求迅速上升,健身房家數未跟上時,不管你是什麼,都會被龐大的「市場需求」塞滿你的產能。



但一旦供給補上,那麼除非需求端又再次擴大,反則就會成為一個溫和的緩步上升階段,慢到難以察覺的地步。

但是中間會遭遇一個「大重整」,直至2022才會再好起來。
 
至於你問我 : 哪個
「大重整」是什麼

老實說,當時我沒猜出來。我原本以為是多數健身房倒閉,或是連鎖健身房倒台。

但沒想到最後是疫情導致了這一切。

 


而時間來到了2021年的尾聲,有人說,過去兩年是台灣體適能產業,甚至是所有產業愁雲慘霧的黑暗時期,但是事實上,如果我們調閱這兩年的健身房家數,卻仍然是正成長的。


那麼為何大家在叫苦 ?

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健身房這種實體產業在疫情期間,只要疫情嚴峻起來,就難免多少受到波及。
 
而這幾年由於消防法規定型化契約法條日益嚴格後,健身房的建置成本被大大上揚,從最早年2010年一間100坪內的健身工作室約自備300萬即可啟動(含周轉金),到2021年已來到500~800萬元,是2~3倍的上升。

而健身房的收費型態已從會籍改制為「年約月繳型」邁入「單次入場、訂閱制、以分鐘計費」的新紀元,象徵了消費族群選擇權意識的抬頭,因為店家數上升了,選擇變多了。

因此自然消費者就可以選擇離自身家近價格親民,重點是 : 不用綁約的彈性,這是人性的必然,是可以預期的。
 

那麼再來呢
?
 
教練課程的收款制度,則會是下一波的整合重點。(事實上也已經在發生)
 
「教練課程
在過去成為「亞歷山大」倒台後,健身房會籍後,剩下唯一一個可以預收款項的收費項目。

但如今,私人教練課也要成為下一波「分期」或是「訂閱制」「小堂數周期化」的收費模式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據體育署最新的公告說 : 

2022年起將不得單月販售20堂課以上的方案給消費者(除非有信託制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對於已有信託制度的大型俱樂部來說,自然並非一開始被開刀的對象,

而是要大不大、要小不小的中型、小型健身房與工作室們,將面對的是自身金流的強烈挑戰,課堂數的消耗將成為下一波的營運重點。

重視「銷售能力、拿到大訂單」的技能不再是顯學,相反的是 : 「重視客戶服務、能產生實質成果」的教練,將成為市場新主導,

那麼意味著,教練們的真才實學:「個人生活、行為、知識、技術」能否成為民眾/學員們心目中的典範榜樣,才是重點。
 
靠嘴拿單、靠嘴教學,未來會越來越難。
 


而擁有信託護身符的俱樂部可以獨善其身、自身事外嗎?
 
事實上,並無法。
 
因為當外界的健身房/工作室都走向小型化、彈性合約後,消費者的比較CP(性價比)的技能就會跑出來,也會使得大堂數的合約更加難以存在。

當然碎片化分次購買去累積課程,也是因應的做法。畢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嘛~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什麼是私人教練工作者要趕緊加強的 ?
 
為大家整理如下 : 

1. 熟悉線上課程與新媒體的使用 :
著教練網紅化、網紅也教練化後,如果界線與鴻溝不再清楚,那麼兩者之間的差異,僅僅在於商業模式與收入來源的差異,傳統教練如果不學習使用自媒體擴大自身影響力,那麼真的會是(會員)、(上課費)兩失

2. 團體課程/ 群體演說的技能
因為自媒體上知識獲取方便,當知識開始普及後,私人教練的技術才是唯一的差異,許多學員未必會接受一對一指導,可能更多的是選擇「團體」的訓練/研習方式進行學習,有更低的學習成本,與自主性。


3. 跨界整合能力
當民眾會看網路文章與影片後,你與影片的差距,則來自你的「技術、影響力、還有整合性資源」


「技術」: 就是你能指導學員釐清他動作做不好的原因是什麼,把動作拆解後讓他易於學習;

「影響力」: 則是學員購買的是"與你的關係",透過每周跟你固定的接觸,提醒他永遠在運動的道路上持續前進;

「資源整合」: 則是因為在你這個良師益友身上,他可以持續接觸到最新的訓練知識、產業資訊,乃至於醫療、養生、休閒、賽事等訊息,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協助。

例如 : 當他受傷時,你可以幫他轉介可靠的物理治療師,甚至與物治師共同討論合作。

你是一個很大的窗口跟資訊接收站!!✌️😎


 


以上分析,提供給大家思考與備戰未來,祝大家2022年浴火重生、逆風翱翔~!

#每天都要運動訓練跟讀書

 

留言

延伸閱讀

<訓練交流>不要再做無謂的膝伸(犧牲)上篇Blog1

⭐️ 膝關節功能 :         膝關節身為下半身最大的支撐關節之一,上下鄰居分別是髖關節、踝關節,而本身周圍鄰近附著很多大肌肉,包含最著名的 : 股四頭肌,以及附近的腿後腱肌群、內收肌群、闊筋膜張肌 ... 等,而也 常常聽說大腿是全身最大的肌肉,那麼位處於它附近的關節,肯定很強壯 ! 可是這麼強壯的關節,有這麼多強壯的保鑣 - 肌肉,在保護它 … 為何現在最常聽到受傷的卻是它呢 ? 為什麼我不做運動,我也有膝蓋傷害 ? 為何我在運動,但一樣被醫生說我大腿肌肉弱 ? 為什麼有人說膝蓋痛是因為使用過度,磨損造成,膝蓋就像定存一樣,越用的話會越少 ? 但也有人說膝蓋痛是因為退化,你應該去鍛鍊它,不然會更糟,但我去練了,卻更痛 ? 到底怎麼回事 ? 膝蓋到底該用還是不該用 ? 其實這些問題與疑慮都是對的,只是問錯了問題,其實身體很特別,你覺得不舒服的,怪怪的、有毛病出現的,真的都不是主要造成得原因,它都是表相 … 與發作點,好比如 : 我們手機在出現 '' 閃爍、有來電答鈴 '' 時,不是因為手機要找你;不是手機內部的反應,是因為有人透過 '' 手機 '' 這個媒介傳達訊息給你,有人要找你,背後要找你是打電話的這個人,它才是真正的原因。 而身體今天之所以會產生傷害,其實最大的原因來自於鄰近與遠方的關節使用率先出現了問題。而身體只是透過疼痛與這個部位告訴你它的狀況,但是如果你選擇去處理問題,而忽略了造成問題的真正原因,那麼無疑是 '' 緣木求魚 '' ,永遠解決不了它,狀況會消失一下子,但是過一陣子就會再次出現,而且往往來的越來越急,而原本有效的方法也會越來越不顯著,迫使你必須改變方式,這就是一般人在處理肌肉、骨骼、軟骨、關節的問題最常發生的邏輯思路錯誤。 ⭐️ 病人的治療路程 : 當關節出現了問題,便嘗試去看骨科醫生,醫生看了認為僅是一般的發炎,便開立 '' 消炎藥、 止痛藥、鎮靜劑 '' 等成分的藥劑。最後因為持續出現,便改掛 " 復健科 '' ,安排物理治療療程,每周去 2~3 次, 6 次...

<運動表現篇 : 我想增加巴柔的運動表現,應該怎麼做 ? >

如果街頭健身是 「 上肢動作 」 之王, 那麼巴柔便是 「 地板動作 」 之王了。 武術的起源來自戰爭的需求, 為了搶奪珍稀的資源,或爭奪立場, 人類自古以來已發動了不少戰爭,也發展出許多戰爭上的武器、體技。 而打鬥多數時刻我們都選擇了站著戰鬥, 不論有無拿武器,我們都會選擇站立狀態, 但殊不知,其實在真實的搏鬥過程裡, 我們躺著在地板的時間其實不短於站立狀態, 而展現的戰鬥力更勝於站立時的扭打力量。   時空拉回現在,我們已不再依靠戰爭進行資源鬥爭, 但我們依舊 「崇武尚體」 , 尊敬將身體開發至很極致的運動員 / 武術家, 而在 MMA 混合綜合格鬥中,巴西柔術的應用更是相當重要。 透過地板的關節固定與防禦, 大量的消耗對手體力,再找到空隙機會攻擊,贏得比賽。 由地板練上來的 MMA 選手, 往往表現的比由站著鍛鍊的選手表現優異。   這也使得,巴西柔術的學習,變得益發重要。                                                                  那麼若我們要增加巴西柔術的運動表現,該如何做呢 ?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巴西柔術需要大量的關節活動度, 在沒有很好的關節活動度情況下, 我們很難做出完整的鎖技,也很難破除鎖技, 我們應該去發展好的活動度。 而增進活動度最好的方式, 其實不是伸展與拉筋,而是重視每一個關節的活動特性, 並且真實地設計動作去使用它 ! 因為只有你一直使用這樣的角度, 才能確保關節的活動度得以保持,甚至增進。 伸展,只是事後的補強。 若能在...

<運動訓練篇 : 功能性訓練是在練什麼? >

你會做「功能性訓練」嗎    ?   「功能性訓練」一詞, 近幾年跟著 TRX 、壺鈴、戰繩等流行器材,一起成為了新潮名詞。 但是到底什麼是 「功能性訓練」 呢 ? 「功能性訓練」一詞,可追溯出到 1995~2000 年之間, 由現今具有權威性的肌力與體能教練 麥可 . 波羅依 所使用這個名詞, 那時他配合出版社的邀稿, 公開展現他訓練一般職業運動員的樣子, 而他的訓練相當獨樹一格, 因為他大量使用槓鈴、啞鈴、藥球、彈力帶、彈力球等工具。   要知道,當時可是健美訓練當道的年代, 各家機械器材製造商無不鼓吹健美訓練器材, 為肌肉鍛鍊帶來多好的     " 孤立訓練 "    效應, 那些未採用 「 機械式器材 」 訓練的訓練師、教練, 就像是 「 貧民訓練師 」 一樣 :   「   是買不起這些設備,才被迫採用那些工具的 」....。   但麥可 . 波羅依不是,他是真實地擁抱這些器具, 在鍛鍊他的運動員, 在當時,採取相同方式的,也有不少的擁戴者, 但終究還未成為主流。   直到 2004 年 TRX 問世,使用自身重量的訓練開始盛行, 隨著各式各樣工具的推出 : RIP 彈力棍、 VIPR 、戰繩、 Slide board 滑墊、沙鈴 等等琳瑯滿目出現在健身房裡, 大家開始聽到這些器材的品牌故事, 都會不約而同的提到這些器材對身體的好處、功能的提升。 為了讓身體產生更好的功能,所以我們要進行 「功能性訓練」 。   「 功能性訓練」 一詞的名氣,因此開始不脛而走。   那究竟 「 功能性訓練 」 是什麼呢 ? 我們引用一下麥可 . 波羅依的定義 :  功能性訓練 為:「 ⋯⋯ 一連串教導運動員如何在從事多種動作時控制自己體重的運動,教練以體重作為阻力,並嘗試運用對學員來說合理的姿勢」。   他在續作《 Advances in Functional Training 》接著提到:「 ⋯⋯ 『功能』 本質上就是 『目的』 ,因此,功能性訓練也可稱為目的性訓練。」 所以也就型塑了我們現在看到多數功能性訓練動作的特性 : 「 跨關節、多肌群、單側、對角、深下半身整合、自身體重、與生活 ...

<知性學習—更好的學,是「教」>

子曰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說的是一個人如果只會學習,一味的進行知識輸入, 而沒有進行思考、歸納、統整, 則久了會變得迷惘,不知道所學為何,如何應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樣的,一個人整天一直思考, 僅就既有的知識進行組合、拆解、應用, 久了也會無法衍生更多的智慧結晶, 亦或是說知識節點的觸擊率會下降, 無法站在別人的思維結果上,再往上墊高一個層級。   畢竟人的一生是極其有限的, 所能窮盡的知識也是有其邊界的, 所以我們透過學習,將他人畢生, 甚至是好幾代人的觀察、歸納後的結果, 理解起來去應用在生活與工作上。   這就是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然而,學習這件事,最好的階段, 並不是發生在我們將知識「 輸入 Input 」大腦的時刻, 而是我們嘗試將知識「 輸出 Output 」的時候, 例如 : 應用於解決實際性問題,或是「教導別人」的時候。   我們對金庸武俠小說 << 天龍八部 >> 的逍遙子, 將他畢生的功力傳給虛竹的橋段印象深刻, 甚至羨慕不已, 但是很可惜的是小說中的設定是你將功力傳給對方, 會導致自己的功力消失,也就是說功力是一種有限的能量, 透過傳遞,兩造雙方僅能保留一份。   但是教學這件事卻是相反的。   你在指導別人之前,你肯定對所學的知識內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在教學給對方之時, 你又會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大腦知識的組建, 甚至因為使對方易於理解, 你會調閱更多過往的相關知識進行舉例, 甚至在面對不同對象時,你所要舉例的內容也會不同, 而這除了使你對所教的內容更加熟...

失衡總出現在左邊?

《多元高量使用反而創造平衡?》 問題 1: 失衡常見非慣用邊 ? 在之前的《整人專家 - 訓練邏輯應用實務》課程裡,曾經有學員問我,為什麼很多人的問題肩膀問題都在左邊?而不是右邊? 而左邊與右邊的差異問題,就好似扔擲硬幣銅板的概念一樣。如果你只有扔擲 10 次,你得到的正反面機率有可能有很大的誤區,有時候是 2:8 ,有時候是 3:7 ,有時候是 0:10 ,但是如果你不厭其煩的扔擲 1 萬次,那麼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得到一個接近 1:1 的機率。 這就是為何,我們的慣用手~ 往往會成為一個相較平衡的一邊。 數字造就機率發生率 因為在大量使用下,除非單一方向反覆性高的動作過多(職業傷害),不然人體最終是會走向一個均衡的狀態。 而非慣用手,則往往因為使用次數過少,而無法得到良好的平衡機會。 「很難啊!一旦失衡要更大量的次數去挽回落差的比例」。 「 100 次的扔擲,如果先得出 2:8 的比例,你知道需要再多少次扔擲才能得回 5:5 的相近比例?」 這也是為何年長者的傷害最難處理,因為也許你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偏差的壞習慣,但你身上就是有傷痛,原因在於你雖然偶然的做出「壞習慣動作」,頻率不高,但因為你活動久,所以累進稅率的概念,使得身體的誤區變得更大。 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做正確的事,也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去平衡回來。更何況,我們難以活得 100% 正確。   「活動度」解方在於活動總量,而非僅僅筋膜放鬆 現代人類身體的「緊繃」,有時候不該如此執著的去解決與處理,在身體因為「活動總量」( Physical fitness volume) 不足而導致身體嚴重缺乏肌肉伸縮與肌膜彈性,一直看著這樣的「失衡 - 緊繃」,其實很難做到真正的問題處理。 大家都知道柔軟度好壞,會影響關節的活動度,但建立足夠的「活動度」 (Mobility) 基礎不僅僅只有「活動範圍」 (Motion range) 才是,「活動量」( Motion volume) 更會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如果一個人因為動的多,而去做大量的放鬆處置,那麼這樣的放鬆在一個人身上會彰顯出力量! 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