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不該攜帶會員出走,一旦你這麼做,最後的下場是 ? >
私人教練的生涯發展走到極致,不外乎以下幾種 :
1. 繼續在前線服務,當一個「資深教練」;
2. 學而優則仕,成為作育英才的「講師/教官」;
3. 成為教練們的頭兒(主管Supervisor / 老闆Boss);
前面兩個我們就略過不述,來談談最後一個 : 成為教練們的「頭兒」。
2. 學而優則仕,成為作育英才的「講師/教官」;
3. 成為教練們的頭兒(主管Supervisor / 老闆Boss);
前面兩個我們就略過不述,來談談最後一個 : 成為教練們的「頭兒」。
多數優秀的教練在職場上可以發展得很好,除了可以教學、銷售以外,也非常擅長與人溝通、跟領導,自然而然容易成為團隊的領頭羊,擔任主管職務帶領教練們繼續向前行。
不過...具備優異指揮與個人才能的教練頭兒,自然不容易滿足於此,加上台灣是非常倡導創業的國家,中小企業主眾多,因此「創業」是許多人心目中最佳的選項。
開設一家健身房,最難的往往不在地點、制度,更不是金錢,而是「客戶在哪」的問題。
開設一家健身房,最難的往往不在地點、制度,更不是金錢,而是「客戶在哪」的問題。
但是這件事卻是鮮少人有正確計算與思維到的。
大多數健身房老闆與創業者,做的成本估算,是根據自己目前手上有幾個學生,一個月幾堂課,然後拉攏幾位同事/朋友,加上他們的每月課程總和,除去水份與無法帶走的比例扣除掉後,作為公司的每月營收。
不過這真得是對的嗎?
撇除道德疑慮與法律問題,先說說創業這件事吧 !
「創業維艱」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就因為創業這麼難,所以如果只是簡單做個「營收轉移」,甚至連員工培訓都省了(找前同事入盟),那麼創業應該是蠻容易的事,而不會被說難了。
近年台灣小型健身房的營運問題除了在於日益墊高的成本(消防、行銷費用、人事支出、房租、器材、法規)等,
其中最大的問題來自
「業主沒有面對真實的營運問題 : 客戶來源」
如同前面所說,大家都是把俱樂部或原東家的客戶帶走,找個地點,然後就開門做起了生意,並期盼客戶自己走進來;再經營IG/FB/Google評論,就說有在做行銷。
這樣的作法,初期都沒有問題,可謂「相當穩健」。
但是故事的發展在於後頭與第二年、第三年會發生的事~
理由是:「課程學習畢業了」;「空間變小」,以及「社交功能喪失」,另一方面是,個人教學工作室難以開放會員自主練習,或是多有侷限,
以至於會員仍須找一健身房自主練習,所以最終會回到前面提到的狀況 : 他們會在停止課程後,重啟運動時,還是回到「熟悉的地方」。
第二,在於員工帶領上。
因為多數員工屬於「帶兵投靠」(自身有會員的狀態),之所以會依附,是因為相信在這邊會得到比原東家更好的照顧,或是等待自己更為茁壯。
而一兩年的時間過去了,當初的熱情與信任感在日積月累的相處下磨耗,「人終究是不滿足的」,會期待自己有更好得發展。
因此時間一到,當初「靠行」的教練員工們,也就撒手而去,並且如法炮製當年的作法 : 「帶兵投靠」其他東家或是自立門戶了。
這印證了化學理論當中的:「原子/分子」一說 : 由什麼元素組成,就由什麼元素分裂還原。
這印證了化學理論當中的:「原子/分子」一說 : 由什麼元素組成,就由什麼元素分裂還原。
你最終還是需要具備在外面生存的條件,建構除了銷售能力以外「自主行銷」的技能,
只有持續「獲客」養得起你自己,以及跟著你工作室創業的教練們,你才是真的創業成功。
另外,兼具「培訓新血」與「帶領團隊」更是重要的基石,因為員工不會跟著你走太長遠,大家會一起肩並肩幾年,但最終還是要自己走的,
如果沒有持續自主培養新血的能力,那麼人員流失時,也將是一大隱憂。
這樣的警惕,不僅是創業者要有,想在外生存的自由教練也更要具備。
#每天都要運動訓練跟讀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