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1的文章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都會腰痛?我們的脊椎發生了什麼事?>

  為什麼身邊很多人都會腰痛 ? 我們的脊椎發生了什麼事 ?       小靜是一名上班族,每天忙於坐在電腦桌前面忙於公事,    一天工作下來,在電腦桌前面的時間沒有 8~9 小時也有 6~7 小時,          這幾年意外發現自己在某些動作狀況下尾椎的部位會有一點點疼痛跟酸酸的,     因此下班後找了一個推拿師傅幫忙調整,師傅說她的骨盆歪了,要她定期去找他看。   調整後,回到家坐在沙發上跟老媽聊起這件事,          老媽說老爸也是一樣腰痛,上次去照 X 光,醫生說他長了骨刺。          老媽說老爸這一把年紀就算了,小靜年紀還輕,要她好好注意身體,該復健該保養的要保養。   說完後就進廚房去忙了。   這時候開門進來的是小靜的弟弟,扶著腰一跛一跛的走了進來。   她開口說 : 「你怎麼了 ? 」 弟弟一臉難受的回答 : 「今天搬貨的時候拉到了 ~ 」   這時候,一記警鐘般敲到了小靜的大腦 : 「一家 4 口人竟然有 3 個人竟然都有腰痛的問題,到底我們家的脊椎怎麼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實不只是小靜家裡有這類問題,很多人其實都或多或少會有脊椎方面的不適,        即使是上健身房鍛鍊的猛男健女們,也都有可能有受傷的經驗,      這時候我們必須談談現在人脊椎的三大傷害 :   1. 不正常的骨盆位置 :           這是站式族群與坐式族群都有可能會有的問題 : 三七步、翹腳等,         事實上我們可以做這些動作,但不可以過多,或是僅...

<運動前想尿尿,跑到一半感覺卻消失了>

  < 運動前想尿尿,跑到一半感覺卻消失了 >   你是否有經驗,參加路跑比賽前,因為等待檢入時間過長, 還有對於待會的比賽感到緊張,站在起跑線時,身體突然感受到一點點 尿意 ?   明明賽前有注意減少過量水分跟鹽分的攝取, 可是現在卻出現了 「尿急」 狀況,環顧四周,卻也看不到流動廁所,看來只能硬拚了。   「ㄅㄧㄤˋ ~~ 」 槍聲響了,選手們魚貫般開始起跑, 自己也開始慢慢移動步伐開始出發, 跑了 2 公里,身體依舊感到膀胱內的液體不斷累積, 自己心理也開始擔心起來,再這樣下去,不知道能不能撐到終點線 ?   就這樣帶著忐忑的心情,繼續傻傻地往前跑, 跑著跑著,卻意外發現想尿尿的感覺卻慢慢減退了, 最後還平安的抵達終點線,甚至結束也不急著找廁所,還等夥伴跑完,才一起慢慢地去找廁所。   這是為何 ? 因為當我們在進行運動的時候, 會促使身體分泌 ADH( 抗利尿激素 ) , 約 20~60 分鐘左右會使大腦 下視丘 分泌微量的 ( 低於 50%) ADH( 抗利尿激素 ) 。 而隨著強度越高則會增加 ADH( 抗利尿激素 ) 的分泌, 當運動強度或是環境過熱,引發身體水分的迅速喪失, 則會使 ADH( 抗利尿激素 ) 迅速反應。 而會造成這原因是因為運動造成的血液濃縮或體液滲透壓改變, 當血液流經大腦 下視丘 後,則會被偵測到。 也有可能是因為高強度運動導致 兒茶酚胺 分泌, 最後才引發 ADH( 抗利尿激素 ) 。 以上兩者因素都是會引發相同的機制。   當我們停止運動以及喝取水分,增加了血液的含水量, 稀釋了血漿濃度,滲透壓下降,則會引發 負回饋 機制, 重新抑制 ADH( 抗利尿激素 ) 分泌,回到利尿狀態。   身體是一個奧秘的機器,裡面有許多大大小小設計精密的迴路, 使得我們在遠古時代,可以因應環境與捕獵的需要,去進行盡情的戰鬥, 在危機解除,允許大量補充水分之時,才又恢復原本的運作功能。   是不是很有趣呢 ? 你有類似的運動經驗嗎 ?   歡迎留言分享。 -     -  -  -  -  -  -  -  -  -  -...

<為什麼我的肌肌都練不大?! 肌肉成長的秘訣>

  < 為什麼我的肌肌都練不大 ?! 肌肉成長的秘訣 > 增加肌肉,不外乎在於 3 件事的達成: 1. 機械張力:         給予身體負重,使其產生身體的神經、結締組織的刺激,然後增生。 2. 肌纖維損傷:         承如第一點,身體負荷重量後,會或多或少產生肌纖維損傷,也是局部肌肉的肥大來源,甚至有些訓練動作或概念會特別著重這個效應。 3. 代謝壓力:         這就是引起身體 荷爾蒙 與 神經傳導素 的機制,那通常跟「訓練強度」有關。 而近幾年很流行, crossfit 或是循環式訓練,會發現這些運動愛好者,身材也是練得相當不錯,也有擁有令人稱羨的好身材,甚至並不亞於練健美式訓練的人,而這類全身性訓練一樣有助於增肌,是根據第三點的機制所產生。   要引發身體的賀爾蒙刺激效應,就要有一定強度  !         可以根據幾個調整方向: 1. 動作複雜度 2. 肌群參與程度 3. 組間休息 4. 足夠的訓練組量 等等去進行強度提升或下降。   而足夠一般人的訓練組,通常會以一個小時做得完的訓練組為基準,那就是大家通常會有的 4-5 個動作,每個動作含熱身大約 4-5 組,所以乘出來會是 16-25 組這個總組數。   但是不是說有這個組數就會增肌,而是至少要有一定的反覆訓練去疲勞肌肉與訓練能量系統,所以這個訓練組數起碼要達到。   同時也還要搭配: 1. 動作複雜度 2. 肌群參與程度 3. 組間休息 這些條件,才能有效引發身體的代謝壓力,使 賀爾蒙 / 神經傳導素 激增以進行強大的 合成效應 。 而事實上,要想增加肌肉,並不僅僅上述的 3 個條件,其實還有許多條件與原則要遵守,         上面的 1. 機械張力 2. 肌纖維損傷 3. 代謝壓力 ,也僅是提供給我們 3 個思考方向而已。   像是重視「 動作變化週期、飲食與恢復、有效訓練次數 」等也是增肌的重點。   說了這麼多,讓你無所適從了嗎 ?   簡單 一言以蔽之 來說,就是要想盡一切辦...

<一直重訓,為何不能減輕我身體的痠痛>

  < 一直重訓,為何不能減輕我身體的痠痛 >          先前我們曾經倡導過運動或是肌力訓練,     可以有效解決現代人因為活動力不足,     以及單一動作不斷重複 ( 例如 : 按滑鼠導致板機指、剁肉師傅肩膀夾擠 ) 引發身體肌力不平衡,導致發炎的問題。   但是也很多人,透過運動 / 肌力訓練所產生的身體回饋卻不是這樣子的,     有些人會說  : 我現在的腰痛,是在重訓之後才出現的;     也有些人會說 : 我聽了朋友、教練的話開始重訓後,我的膝蓋反而更痛了。   在此我們必須說 : 「 肌力訓練不是萬靈丹,而是一個很重要的輔助治療 」,是身體各項機制的催化劑,是你在掌握對的治療或是改善方案後,可以進行提高那些治療、改善方案效能的催化劑。   但是如果你沒有找出真正問題,你沒有尋求協助,諮詢其他專業人士的建議,確實 … 你有 50% 機率會成功,          但也有 50% 機率會失敗,就是看老天的旨意,          而剛剛說的因為鍛鍊後反而回饋不好的就是那失敗的 50% 族群。   而你成功了,是屬於那幸運的 50% ,那麼你還是須要「 知 其所以然 」才好,否則是很危險的,因為你沒有辦法老是「 誤打誤撞 」給你碰對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個好的訓練,來是於正確的分析與評估。   先了解自我的問題成因在哪,然後提出解決分析方案 。   再來就是根據肌肉的生長方向,進行鍛鍊,還要掌握對的關節動作,以進行正確的收縮。鍛鍊的肌肉應該要先針對較弱的部位進行優化,重建平衡的肌力。   而動作正確之後,還得搞清出身體的生物力學,了解關節跟關節之間的互動狀況,何者負責穩定 ? 何者負責活動 ?   這些都弄對了之後,也要建立動作當下...

<身體到處都是酸痛,沒有運動所帶來的痛苦到底有多巨大?>

<身體到處都是酸痛,沒有運動所帶來的痛苦到底有多巨大?> 有些人鍛鍊身體的原因,是為了獲得更好的身材, 但有些人鍛鍊 身體的出發點 , 卻是希望膝蓋不要退化、不要腰痛、不要足底筋膜炎, 而這類的族群,在近幾年卻是越來越多了,為何會有這樣的現象 ?   理由在於近年體適能產業的發達,人們紛紛走進健身房,其中包含醫療人員, 也因此促成了更多專業人士對於肌力訓練的認同,外加媒體的傳播,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 「 運動 」 去進行預防與輔助性治療,   希望能減少吃藥、減少復健的次數、減少一直按摩、減少只能少動避免疼痛加劇,而肌力訓練確實是當中的一項很好的解方。   因為身體的基本邏輯就在於 : 「用進廢退 」 。 我們不可能只是一味的減少活動,然後期盼它自己好。   休息恢復,是 「 Overuse 使用過度」 時一項很好的解決方案, 但也不適用所有的狀況。 因為更多的人,其實是「活動量過低」的狀況。   我們應該減少 「重複性高」 、 「單一方向」反覆的動作 , 因為這類動作加大的肌群之間的平衡系統, 使得肌肉之間的力量差距擴大到無法穩動關節與結構, 最後身體在一個扭曲的代償機制下運作, 也反覆磨損了特定部位的軟組織, 而不短磨損的部位也會有發炎、疼痛,甚至產生組織增生的問題。   最後即使,將關節之間的空隙重新拉回原本的位置, 變粗大的組織,也無法在原有的空間裡自然的活動著。 常見的 : 肩夾擠 ,就是一個明顯的案例。 棘上肌 發炎到最後都粗大了,最後在也無法成功的在 肩峰 空間中自然的活動與進出。   所以 肌力平衡 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透過外來的肌力訓練,讓生活中常用的肌肉、動作、身體區域,有一個可以平衡的時刻, 因為肌力訓練的動作在生活中會做的動作不會完全一模一樣,誘發的肌群參與就有機會被得到力量的重新分配。 如果你做的夠平均,也經常性的進行變化,你有機會打破身體的慣性,讓身體往好的平衡方向發展。   而這樣 長尾 的過程,也將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你不用改變你的生活與工作型態, 例如 : 不用害怕是上班族,坐式生活久了,所以考慮換一份站式與勞動的工作。   你只需要在日常生活裡,撥出一定的時間,為你的身體植入一股新的平衡力量, 肌力訓練迷人之處,在於透過短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