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能量流體大才能創造真正的健康瘦!!!

你應該讓自己成為一個大的能量流體



人人總是在乎自己是否胖了或瘦了,但是沒人在乎怎麼胖的、怎麼瘦得,還有為何而胖、為何而瘦,反正目的達到就好,似乎結果才是一切。跟商業世界的零和遊戲一般:結果論

重視結果,將之視為一切判斷正確與否的依歸,這樣想法本身並💡沒錯,

只是….這樣的結果,是短期結果?還是長期結果?

在商業世界裡,要刺激「營收」,有很多種手段,有短期的"戰術策略",也有長期的"戰略方針",都可以刺激營收,

但…很多時候,長期與短期手法似乎會相互牴觸。

雖然它們同樣為了一個目的而存在。例如:當我們想刺激營收成長,可以透過降價促銷去獲得,或是提高行銷預算與銷售業績分潤的手段去增加營收,但是這樣一來除了侵蝕獲利率外,更拉低了品牌信任與忠誠度。

長久以往,其實⋯並不利於長期營收。



同樣道理,我們的身體,如果要追求胖與瘦,需要很大耐心與努力,是一連串複雜的過程,可是很少人明白,胖瘦其實講求的是能量的平衡,只要輸出(Output)大於輸入(Input)的能量,長期以往人類是會瘦的。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透過極小化(Minimize)自己的輸入(Input)來達成

邏輯上並不難理解~~

但是減少輸入的同時,身體會發現這樣的問題,為了避免危害生命本體,身體會啟動防衛系統,減少能量的散失,所以我們的代謝率就會開始下滑。(減重停滯期的開始....)



這樣最後我們得更加減少輸入(Input),才能持續創造輸出(Output)與輸入(Input)的能量赤字


但我們能永久瘋狂的減少能量攝入(Input)?

少還要更少?


人類能量攝取的過程,不僅僅僅為了"能量"(Energy),其實也伴隨著"營養素"的攝入目的。

所以大量減少能量攝入的同時,也在大量減少"營養素"的攝取、微量元素的攝取~~


而瘦下來後,要維持這樣的平衡,就得端賴自己多麼注重這樣的平衡關係式。

稍有不慎,其實身材的反噬其實會來的又快又猛。

而問題的要害,便是在這裡,許多人透過從年輕開始就注重身材的保養,深深害怕自己會不小心變胖,所以對於食物相當忌口,所以長年來都保持曼妙的身材,即使懷孕時期,也很害怕變胖,只願意讓自已增胖3~6公斤,不願意產後還得負擔身材走樣的風險。

而當我們打開手機、電視,看到無數藝人、網紅,在懷孕過後可以迅速恢復產後身材,還有長年維持相當曼妙的身材,告訴民眾他們多麼紀律的管理自己的"嘴巴",更喊出:減重,7分靠吃,3分靠練」更加向大眾傳遞一種思想與信念:只要嚴格執行能量守恆的關係式,似乎就掌握了身材的關鍵。

好像 : 動與不動,似乎並不重要....




只是這樣的守恆不應該只是注意是否"守恆",還得注意能量的進(Input)出(Output)總值是否在一定的基準線上。

如果今天一個人因為動的少,所以只需要少量的食物就可以果腹,那麼這一個人並不會胖,但是卻未必健康,原因是他消耗的少,所以需要進來的能量自然也少。

而身體處理能量的進出也是相當低下,這樣並不是一件好的現象。

因為身體的健康與強壯與否,展現在每一個細胞、組織、系統是否充分運作情況下,而身體的合成與分解自然有他的節律,但是如果我們身體進出的能量總值很低,其實意味著我們的身體生理機能並不強健,細胞內的生化反應也不活躍,體內酵素、賀爾蒙也是分泌微量。



如果在太平時期,或是年少階段,身體細胞分裂的能力尚處上升階段,並不會有太多問題,但是一旦外界環境匹變,或是年齡漸長,這樣的低能量流體的個體,變成了最容易受影響的宿主,人類減少食物的攝入終究有其極限

從我們基礎代謝率便可得知,每人每日維持基本消耗變高達1200~1800大卡左右,每一個人均差異不到1.3~1.5倍,但是個體能量消耗的幅度卻可以從700~3000大卡等,甚至更高,達2~5倍之遙。

(備註:一般人每日活動量消耗可僅700大卡,運動選手每日可達3000大卡以上)

從這關係比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

與其花時間去減少輸入(Input),為何不努力創造更大的輸出(Output)?


所以身體越能去流動能量,其實也會促使身體發展出強壯與蓬勃生命力的細胞能力,細胞膜內應該發展劇烈與旺盛的生化反應,才能促使人體不斷產生向上的合成能力。



所以胖瘦其實不難,只要遵守能量守恆即可,重點是我們是高能量流體性的守恆,還是低能量流體的守恆。



這兩者在身體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與健康數值上的表現,卻有著天壤之別。

三分靠練,七分靠吃」,是對於短期戰術思考而看,確實如此

但「三分靠吃,七分靠練」似乎才符合長期戰略......

你怎麼看呢 ???


留言

延伸閱讀

<運動123>肌肉與抗老化的關聯

肌肉與抗老化的關聯   現代人因為科技的便利,影響了生活模式,人們也開始減少了在勞力工作上的族群比例,甚至每個人的工作內容也越來越少勞動的內容,這是好事,因為 ... 我們再也不需要做哪麼單調無聊的工作,不再繼續機械化的重複相同的動作, 因為「單一、重複」是人體關節與筋膜組織最勞損的方式,但是相同的,也降低了我們身體收縮肌肉的機會, 使得現代人的肌肉量、肌力、心肺能力,都大大不如往前, 與肌肉量、肌力下滑的相關疾病也越來越多 : 高血壓、肥胖、糖尿病、肌肉痠痛、軟骨磨損 ... 等等慢性疾病,   其實都與 活動量過度下降 有直接與間接關係。 高血壓 : 高血壓的病因是因為血管壁的硬化造成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過分激盪」,好似溪水在剛硬的岩壁河床流動,必比平緩石礫、砂質堆積的河床來的湍急。 因為「剛硬」的血管壁無法有效的緩衝血流的衝撞,減緩血流的力道, 故對於身體血液分配於各個微細血管與細胞間的物質交換 ( 包含氧氣與各種廢棄物 ) ,也會造成運送不順利的問題。   肥胖 :           過低的肌肉量意味身體無法產生好的基礎代謝量,肌肉在身體存活本身每分每秒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肌細胞比脂肪細胞耗能約 4~5 倍; 第一 : 每一個肌纖維細胞就必須富含大量的 粒線體 ( 存取能量 ATP) ; 第二 : 肌纖維 負責人體動作產生,收縮過程必須作功耗能; 第三肌肉本身產生斷裂若需要重新生成,必須消耗大量能量修復,以及負責儲存 肝醣 ( 除了肝臟以外另一個儲存所 ) , 所以肌肉量越多會讓身體的基礎代謝率 (BMR) 更高。 當然肌肉不是影響身體基礎代謝率的唯一條件 : 心跳、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呼吸系統等等都是,   但是,我們總不會無緣無故增加自己的心跳 ? 不睡覺讓大腦不停工作 ? 激發內分泌胡亂生成 ? 瘋狂呼吸 ?   所以「增加肌肉量」自然成為了影響身體代謝率的關鍵, 也是唯一不會有「不良副作用」也能「常態影響」帶來好處的關鍵。 糖尿病 :       ...

<訓練交流>為何人人都有腰痛 (下篇) Blog 2

很多人一旦擁有了腰痛問題~~便會開始找醫生、找物理治療、找民俗療法等,然而有些人會好,有些人卻沒有因此好轉,反而變得更糟,成為終生痼疾。 而這當中差異呢? 犯了什麼錯? ⭐️腰椎 常見錯誤處理 :     較錯誤的方式便是第一時間便是想 < 大量放鬆腰椎,訓練腰椎彎曲負重 > 。 很多人一旦發先腰椎開始容易痠痛,或是跑去看醫生、照 X 光,然後被醫生評估為 : 腰椎長骨刺、椎間盤突出 … ,然後便會想安排大量的整骨、按摩、牽引 … 等等,但是可能很遺憾的是,這樣只會使腰椎更加的糟糕的 … . 為何 ?     因為我們說過其實腰椎是 '' 被害的 '' ,因為髖關節長期坐著缺乏活動,導致身體一旦要負重彎腰,就會使用腰椎去負擔,但是一個人如果會長時間坐著,活動力缺乏,那麼自然核心便會不穩與薄弱,所以對於要讓它承受那麼多外來重量,自然久了當然腰椎要傷害。 所以真正該被提供活動度的是腰椎嗎 ? 它很緊,不舒服,需要放鬆 ?     不 ~ 應該先從兩件事做起 : 活動骨盆,真正的動起來 ~ 包含走路、爬樓梯、游泳、登山,其實都可以做,越活動你的髖關節,你的腰椎就會更舒服、更放鬆。     而如果短期內想趕緊舒緩你的腰椎壓力,想放鬆,請不要放錯地方,放鬆髖關節吧 ~~! 放鬆它,腰椎壓力自然解除,因為沒有人再跟腰椎互相抗衡了,髖關節長期緊蹦的結果,也間接地導致了下背的緊繃與壓力,所以只要髖關節 '' 活動度 '' 提高了,下背就會得到真正的放鬆,所以你可以透過 " 增加身體活動量,讓髖關節活動度增加 " ,也可以 " 透過放鬆伸展,先針對髖關節去放鬆,以提高活動度 " ,這樣其實都可以解決你的下背問題。     第二個要改善的是你的胸椎活動度,透過身體抗旋轉、旋轉的動作設計,去訓練與伸展身體的旋轉角度。胸椎的旋轉活動度改善了,並適當做點反向伸展,會改變脊椎整體曲度,而整體脊椎的生物力學結構也會較為有利於它的承重壓力的分散,自然可以改變腰椎壓力與肌肉張力。 ⭐️ 重點整理 :  ...

[體態評估] :一眼看穿對方 2

  體態評估2 :一眼看穿對方 🚩前言 上次跟大家介紹了靜態評估正面與側面的觀測點後,今天要跟大家說完剩下的背面觀測部份,一樣我們有10個觀測點,可分為 「ㄇ字部」 跟 「 I 字部」 ,分別是以下部份 : 🔰ㄇ字部 : 🔸1.頭顱中線-頸椎第七節C7 🔸2.肩峰高度 🔸3.肩胛骨與脊椎間距4指內與否 🔸4.雙肩胛骨下角高度 🔸5.鷹嘴突方向 🔰I 字部 : 🔹1.後腰線PSIS高度 🔹2.雙臀體積大小 🔹3.膝窩面積 🔹4.阿基里斯肌腱-跟骨 🔹5.足弓高度測試 這10個觀測點,主要是觀測背面的骨骼排列位置狀態,與之前的正面、側面作為交叉比對,才能得出較具體與正確的結論,確定身體張力狀態。 🚩ㄇ字部 我們先從第一個開始講起,首先 「頭顱中線-頸椎第七節C7」 主要是確定頭顱是否正中位,有無形成轉動、或是偏移的問題,這與正面評估的 「鼻樑/下巴-鎖骨頭」 目的相同,主要是看是否對齊在一直線上,若無,則表示頸部肌肉(例如 : 斜角肌/胸鎖乳突肌 )有對頭顱產生 不對稱的拉扯 。 第二個 「肩峰高度」 這部份我們要檢查兩邊的肩膀高度,但需要再釐清是「身體側彎造成的上抬」,還是「肩頸過緊的短縮上提」,而這,就需要搭配其他觀測點確認了; 第三個 「肩胛骨與脊椎間距4指內與否」 這部份一樣是確認肩胛骨是否有處在較適佳的肋骨附著點上,短於3指可能肩胛骨內縮太緊,大於4指則有 肩膀前引 、 翼狀肩胛 的可能;🤔 第四個 「雙肩胛骨下角高度」 則是評測 高低肩 (或 身體側屈 )的問題,以及「 翼狀肩胛 」。「翼狀肩胛」者通常下角處被拉動上提,所以呈現懸空的狀態,所以可以透過觀察此處(下角)發現; 第五個 「鷹嘴突方向」 則是了解肱骨(上臂)與尺骨(前臂)的角度,有無 肩內旋 、 肘內旋 的症狀; 所以透過以上5個觀測點,我們已經可以用來評估常見的以下症狀 : 「頭位不正、高低肩(或脊椎側彎)、肩膀前引(駝背)、翼狀肩胛、肩內旋」 等問題。 🚩I字部 再來我們要來了解 「 I 字部」 可以看的下半身問題,首先第一個 「後腰線PSIS高度」 ,這點主要在於測量骨盆高低、脊椎正位的問題; 第二個 「雙臀體積大小型狀」 則是透過肌肉體積的大小去判斷肌肉使用的程度,這點在一般人身上還是非常適用,強勢的肌肉會呈現較發達的狀態。 例如許多人會有 膝蓋...

<< 我長期穿高跟鞋,醫生說我 : 「大拇指外翻」,怎麼辦? >>

#生活中的你我她:  「 我們女孩紙就是要會搭衣服,穿漂亮的衣服就是要搭一雙高跟鞋才顯得腿長 ! 」   「你覺得我穿裙子,穿一雙布鞋能看嗎 ? 『丹然』要配一雙美美的高跟鞋,這樣才『漂釀』阿 ~~ 」   「阿 ~ 你們臭男生不懂啦 ~~ 」在茶水間的 Miranda 跟男同事講到說不出話,氣憤的跑開了。   走回座位的 Miranda 又依舊在喬著她那憋腳的鞋子,因為從上個月起,她就因為腳痛,跑去看醫生,醫生說她 「大拇指外翻」 ,不建議她再穿那麼高的高跟鞋了。   但是她總是很難過得去,因為她真得很愛穿高跟鞋,也怕不穿高跟鞋的自己會不好看 ~ # 究竟什麼是 大拇指外翻   「大拇指外翻」是一種因為長期的大拇指遭受擠壓,而導致變型的腳指疾病,容易好發在長期穿高跟鞋的女性,還有足底塌陷、低足弓的族群。   #為何 低足弓 也會這樣呢 ?   因為 足弓 在人體上扮演著一個緩衝器的角色,它透過自身的拉長後再縮短,讓落地的衝擊力達到最有效的分散,而我們足弓如果在拉長後無力回縮,使得足底呈現一個外翻狀態。 那麼大拇指也只能一直被擠壓在向第二根腳指靠近的方向。那麼凸出的指骨,就會一直摩擦到鞋子的楦頭處,進而產生疼痛的感覺。   # 改善之道 要改善這件事,首先仍得從髖關節優化開始,因為足弓的無力低落,才造成腳踝呈現外翻狀態, 那麼 訓練髖關節,使其能維持穩定的外展力量,還有正常的內外旋角度,幫助髖關節能有效地進行外旋而髖屈,而後內旋帶動髖伸 ,才能優良地完成跑步與走路動作。   那麼有哪些動作可以幫助我們呢 ?   A. 蚌式 (Clam) 三式 : 1. 外旋 2. 水平外展 3. 外展   B. 單腳訓練 1. 單腳硬舉 RDL 2. 分腿蹲   # 大拇指外翻 # 矯正訓練   #gym #fitness #fit #fitnessgirl #man #muscle #weighttraining #health #dumbbell #barbell  #reading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