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運動123> 如何正確的瘦下來 ?



<運動123> 如何正確的瘦下來 ? 


每一個走進健身房的人理由都各有不同,

有些人想要健康」;
有些人體力差了想改善;
有些人覺得年紀到了;

有些人因為醫生說需要運動所以開始上健身房;
有些人因為罹患特殊疾病,死馬當活馬醫~~





不論任何一種理由而踏進健身房,我想你問對方有什麼目標?

說完主要目的,談到次要時,都一定會提一件跟身材有管的目標: 10斤、有翹臀、手臂想練粗、想有川字線、想有冰塊肌、想變壯、想練線條諸如此類的。




身材都是努力運動生活管理之後伴隨而來的東西,只是我們常常將它設為主要目的,誠如上一篇<運動123>為什麼我們長成這樣子?所說: 身材是我們生活的寫照,也許我們真的很努力運動,但是如果除了運動以外,你的心態行為並沒有跟過去產生多少差異,其實你很難得到你要的結果,如果得到了也是短暫的

許多人在歷經多次減重失敗與舊態復萌之後,選擇了放棄,不再去在乎這個選項,也有人選擇了堅持,直到成功


但不管你選擇哪一個,重要的是你選擇了「認分」,「認分」什麼?


「認分」某些東西不是值得你花這麼多心力去追求,不是得不到,而是開始覺得不想要~~因為得到本身就伴隨著代價,人的一生,想追尋的東西太多,我們做了不一定可以得到,更何況即使確定努力與堅持都能得到,也只能選擇其中幾樣來奉獻與努力。

所以有人選擇接受了自然生活下的自己,找到了一種平衡與泰然而這相反的也是一種健康的心境,健康的心境帶來的見識健康的思維,也影響了我們的行為,與生活。

所以很多人說: 其實胖胖的也很健康,不見得一定要瘦說的我想就是這樣的道理與展現。


而另一種人的認分?

認了什麼?

就是歷經千奇百怪奼紫千紅偏方無數的減重與身材追尋之路後,遭遇不斷的失敗與挫折,終於認分的追尋正道

何謂正道?

願意用更坦然的態度,去接受自己的身材與外貌是內在世界與生活的展現,並且愛自己也願意自省,這種認分的去運動、去訓練、拿起重量扛、拿起啞鈴舉、跑起步、流起汗、願意早點睡、睡飽點、飲食減糖減碳減鈉;

拒絕加工品、拒絕吸菸、酗酒等陋習。

從那一刻起,這樣的「認分」帶來了真正的改變~~



我們一生都在找一種方法: 快速成功的方法~~

可惜好笑的是這種想法跟當年秦始皇堅信世界上有長生不老藥的思維有何詫異?


在追求之前是否該先問問自己:它真的存在嗎?

若真的存在~你又會是哪萬中選一的幸運兒?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帝王,他要追尋這種可能存在,可萬中選一的幸運,自然無可厚非~

….我們呢?


有一句很有名的愛情故事,可以詮釋這樣的神韻之處:尋尋覓覓,驀然回首然,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說得是對於真正的感情視而不見,而後才知道在身邊。




追尋快速成功的致富之道、快速的成名之法,還有快速的瘦身之道….

這一切的快速的追求心態,讓我們成為最繞遠路的人~~

我們花費的大把金錢與時間,甚至健康、感情、生活,就為了相信可以得到一種神奇的方法可以讓我們不再花費大把時間、金錢、生活,而可以超英趕美的贏過那些傻傻在努力的人?

而在經過多年尋覓與等待之後,才終於放棄追求最快的道路,轉而追求穩健的方法,而這穩健的方法,卻在事隔多年,產生真正的力量與影響,帶來自己一直夢寐以求的夢想。

對於身材管理,其實也是如此,平均減重與運動挫敗3~5年以上的人,才會在後面開始認真的正是自己的生活方方面面



剛開始減重瘦身的人,其實很少、也沒有幾個認分的做起傻瓜才會做的努力,直到這些無數的聰明人,找尋不到快速成功的方法後,才開始轉頭看向那些傻瓜努力者,看見他們取得的成就,再一次向他們詢問:你是怎麼瘦下來的?」、「你身材怎麼變這麼好?」、「你怎麼做到的?

然後下一句緊接著就問:你花了多長時間ㄚ?

「時間」成為了人類最大的考量與追求,當聽到對方說:我花了3~」、「我花了5~
總是引起人們的怨懟: ㄏㄚˊ~~要這麼久喔?!

所需時間太長的,通常引起不了人類的興趣~~

所以……
慧根較佳者,會開始認分的做起它該做的自我檢視;
慧根較差者,則會順意聽從,卻依舊再打探知道更快速方法的人~~~

但是事實上,追求最快速的方法論者,其實往往不知道的是其實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最慢速與最真實的穩扎穩打,而那些聰明知道去追求最快的人,最後卻成為了最慢的人~~



因為到最後別人的終點,才換來了自己的起點….


孰快?孰慢?

我們心中自有一把知道~~

只要認分~~不偷雞~~正道不息,自然會到你要的目標。

「認分」那一時,該是所有人覺醒並邁向正道真理的時刻吧~~


而這邊也要跟大家說如何有效增肌打造美好身材的方法~

欲追求快速的聰明人,千萬別往下看~~

因為接下來要說的……是千篇一律的無聊建議:



欲正確的增肌、減重,必須掌握3個極度極度重要的面向:


第一: 睡眠、第二:飲食、第三:運動,結束~!!

沒錯,不要複雜,就這麼簡單!



首先第一個: 睡眠!睡眠沒有一定的答案,但是有一定的法則,幾小時因人而異,但是重點在於「你能享有所需精力的睡眠時數」,而扣除少數的僅須短時睡眠與長時睡眠者,其實大多數的人睡眠長度都落在6.5~8.5小時這個區間。

也就是說誤差不超過2小時,你基本上在這兩小時內都是正常,然後如果真的想找出來也不會太難,因為就2小時區間,你怎麼試驗,都應該不難找到你最佳的睡眠時區



一般醫學上的建議都是使用90分鐘(1.5小時)睡眠計算法,也就是根據人類會有的睡眠周期去推斷的,大約是以90分鐘(1.5小時)為單位(正負10分鐘),而所以一般人都是1.5小時成以4次周期等於6小時,或是1.5小時乘上5次週期等於7.5小時。然後因為第一周期跟最末周期通常會有10~15分鐘誤差。

所以其實5.5~6.5小時都是屬於4次週期者;7~8小時者都是屬於5次睡眠周期者,再加上人類有的天性”-賴床一下下的習性,所以也就是說6~8.5小時都是可能的~~

那麼說到這….,請問我們怎麼得知我是4還是5的周期呢?


那麼我會跟你說: 我也不知道~~!!你得自己測!!

因為睡眠本來就很神秘~~雖然我知道怎麼測,但我不希望你去追求這件事~~

因為睡眠就算你精算到一個很好的時區,你也會發現不太管用,因為這個會因為: 年齡、前一天進食問題、還有運動與否而產生每日差異與長年差異。

甚至你就算生活極度規律與正常,達到得道高僧般境界,地球的自轉、公轉,還有季節的變化,也會影響你的睡眠時區(例如冬天比較長一點,調節了我們的褪黑激素;

還有地球自轉一圈不是精準的24小時,所以每一段時間會多一天)

所以說到頭,還是沒有一個追求的必要。




保持彈性,才是正道。

既然是彈性,就不能彈性疲乏,如同橡皮筋,拉太長區間是要斷的!!
保持一個級距就可以!

但是盡量在你的時區內睡眠,然後偶爾增刪減一下是需要的!!

例如:有高強度訓練日的隔天可以稍微容許自己睡長一點點,或是來個午覺打盹一下(15~30分即可)


但就寢時間與起床時間,盡量都不要個別誤差到1小時以上。

因為這樣前後晚一小時,就會超過2小時以上的誤差,這樣的誤差是很難被身體補回的!!


第二個:飲食,因為這一部分可能講得比睡眠長,所以我們就直接跳過,進入運動這個項目,未來我們會找時間來探討飲食的概念與方法的,這個可以獨立為一個章節。但簡單的說: 遵奉長久能遵行,而且為身體所接受的健康飲食法都可以!!



第三個: 運動
~來到最重要的篇章:運動~~等了這麼久終於要進入運動這個正題了
,也是<<運動訓練讀書會>>存在之使命的領域了,

怎麼運動?




請聽我娓娓道來……..
……..
……..
……..
……..
……..
……..
……..
……..
……..
……..
……..
……..
……..
……..
……..

~~好像文章有點太長了~~我決定下次再說~~

先睡了,做好第一個 : 睡眠很重要喲!!!
生活型態檢討為王道ㄚ~~



我不能違背我的信念與信仰~~

下回<說書時間>再續~~~

晚安~~



留言

延伸閱讀

<想獲得巨大利益,創造屬於你自己的<魷魚遊戲>吧!>

  這陣子搜尋度最高的海洋生物,也許就是跟烏賊很像的 : 魷魚 了吧。   想必你也知道原因, 你是否已經花了一周的晚上追完了整部韓劇 < 魷魚遊戲 > ?   看完了 < 魷魚遊戲 > ,開始有人在探討這部片的好看之處以及當中蘊含的人性角度,而我們今天想來聊聊另一件事 : 動機 。   魷魚遊戲裏頭人們動機的來源,來自鉅額的獎金,所以即使機會渺茫,以及可能付出死亡的代價,但還是有很多人願意繼續參與遊戲,這就是動機。   放到 運動 這件事其實也是相同的,每一件具備長遠價值的習慣,是值得我們用心用力的去追求的。 養成運動、閱讀、學習、思考、選擇正確食物的飲食習慣等等,每一個為我們帶來的價值,都無法估量的。   而這些附含巨大價值的習慣,就好比 < 魷魚遊戲 > 當中重重難關一般,是須要歷經諸多險阻才能拿到的, 我們在養成運動習慣的過程中,會有工作上的繁忙、朋友聚會的邀請、家庭的責任、個人的心情等等「拉力」去阻止我們成為一個紀律的自己,但是請你務必要認清「何謂 短利 」?「何謂 長益 」?   會有許多的阻擋與誘惑,它們在你面對選擇的時候,總是令你難以判斷,甚至有時是顯得義正而嚴詞的,例如 : 今天的你工作上很疲累,去了運動效果也不會太好,所以不如今天好好休息,明天再去運動吧。   如果你是一個運動習慣養成的人,面對這種時刻,確實這樣的建議是有其道理; 但若你只是一個剛剛運動習慣起步的人而已,那麼這樣的建議,則對你的行為養成有巨大的破壞力效果,因為有時候,你堅持進健身房或是操場或是瑜珈墊,並不是都要求自己要有一百分的運動表現。 在你很疲勞、沒心情的時候,你堅持「一樣的時間」出現在「一樣的地點」,訓練的不是身體,而是你的心理。   你可以做些輕鬆的運動內容,做做你平常不願意正視的伸展、滾筒放鬆、小肌群訓練、輕有氧等等,這些對你的身體同樣有著助益,只是平常我們不太願意把時間投注在這裡而已,想把時間投注在訓練效益較高的內容上。   但是 人生向來不是「直線」,更多時候正確的道路,長得像是一條彎彎扭扭的「曲線」 。   所以 有時候訓練不僅僅追求「效益」,更追求「長尾價值」 ,在疲勞的時候堅持執行,意味著我們練的不是身,而是 ...

<如何長久保持肌肉量? 為何身材總是上上下下? >

  滑開手機 FB 、 IG 、微信好友圈, 總是不難看見身邊的朋友有著新的新年新計畫, 或是新的生活挑戰, 開始努力控制飲食; 開始服用好的油脂營養品 / 燃脂劑,以其控制體重; 開始進入健身房運動; 恢復跑步第 10 天等等新目標。 但是也會在幾周或是幾個月之後, 看到他 / 她似乎也不再提起這件事,好似沒有發生過一樣。 那個諾言與曾經新養成的習慣,似乎是屬於別人的故事般的遙遠。 也會在若干個月後,看到對方重新開始, 也對於先前的中斷,說上一長串不得不的理由, 就這樣,反覆這個循環。 日子過去了,變的是相似的情節反覆上演, 不變的是,原地踏步的那個人。   沒錯,也許我們自己就是 「 那個人 」 。   也許你是屬於較有紀律的那一個, 你持續與運動、飲食管理有所接觸, 甚至也是蠻規律的進健身房,長年身材保持得不錯, 但也總有一種莫名的不快、不滿足, 因為身體好似無法長期保持在自己希望的高峰,最完美的狀態, 總在一段時間後,會開始 「 走鐘 」 。   其實,身體本身就屬於動態的狀態, 它會隨著我們生活的模式,進行適應性的改變, 在 「 體適能 (Physical Fitness) 」 的定義中,就清楚告訴我們 : 「 肌力、肌耐力、心肺適能、柔軟度、身體組成 」。   「 體適能 」按中文翻譯,也就是 : 「 身體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 」, 而這裡的「 身體組成 」指得就是 「 身體體脂肪、肌肉量、水分重、細胞能力,內分泌賀爾蒙 等內在組成狀態」, 也是大家廣泛會看到的「外在身材表現」。   也就是說 「我們怎麼生活,我們就會長什麼樣子」   根據我們吃進去的 飲食 、 睡眠 與 疲勞管理 、 運動 、 生活型態 等等決定我們外在的樣貌, 所以在長期基本健康管理,與生活型態上,基本上與身材反應是密不可分的。 也因此,我們在追求外在的 「長效性」 前,也許該建立的是生活的模式。   選好你要的樣子, 然後堅持地以長期的生活紀律「活出」你要的樣子。 # 微量努力帶來巨量改變 # 每天都要運動訓練跟讀書

<運動觀點 : 如何讓運動融入生活?>

隨著疫情逐步解封,健身房、運動場、戶外河濱開始出現了人潮, 有趣的是,這些運動的族群, 都是過去在疫情前就已經奠定運動習慣的一群人, 而不習慣運動的,仍舊躲在家中故步自封,大門不邁,寸步不出。 還記得疫情爆發之時,健身房緊鎖,戶外淨空, 鮮少看到有人到外遊蕩,也有許多人因為公司沒開了, 所以也是在家裡耗著,看看電視,做做家事,或是把過去沒空做的事, 通通一起做了個遍,也算是跟著家人一起過了一個暑假。   而也有些人,即使每天關在家裡,與家人共用那麼一丁點的生活空間, 卻也是會努力撥出時間縮在客廳的角落裡, 做著瑜珈、練練徒手訓練,也是將體能維持的蠻好的, 而隨著現在疫情解封,他們也是運動恢復狀況最好的那一群人。   那究竟他們是如何做到這種境界的呢? 首先 「原子習慣」 一書想必大家都聽過, 書中倡導的找出關鍵小事物開始,並不間斷的執行, 最終我們可以在這微小的改變中收穫巨大具有價值的好處。 而運動這件事,也是一樣的。 我們都需要先有 「 意識 (consciousness) 」。 意識是一種覺察自我的開始,我們發現自己缺乏某件事, 所以開始在生活中尋求突破與改變, 但往往都是改變得太急、太快,生活變動太劇烈, 因而以失敗告終。 因為關注度都在那件事情上了。 所以當事情的進展與改變不如預期, 而停擺其他事物所帶來的任務堆疊效應, 則造成的更大的阻礙,迫使你不得不回去面對「現實」。 但那件你原已覺察的事,仍然被擺在那邊,毫無進展。 因此,並不鼓勵大家一開始就是加入健身房或是買上高級的運動服或是跑鞋。 ( 當然若這樣做仍讓你正視這件事,倒也是個好法子 ) 而是 先從生活中的小事物積累開始 , 先學習以爬樓梯代替電梯; 以三分糖飲料代替全糖飲品; 以一份餐點代替吃到飽的飲食; 以走路 / 腳踏車代替摩托車與大眾交通運輸工具, 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改變, 也確實對你在乎的身材、健康, 一開始都起不了什麼作用。 但是這卻是一個重要的「起手勢」。 是你要進入 「 意識流 」 這件事的前哨。 因為 先學習 「以爬樓梯代替電梯」 , 所以你開始介意你穿著的鞋子是否適合爬樓梯, 你的衣服是否吸汗,和便於突然來一下的「運動」時刻;   「以三分糖飲料代替全糖飲品」: 你的口味因而慢慢變淡, 也開始能接受無糖或是低糖的飲料;   「以一份餐點代替吃到飽...

<訓練觀點 : 柔軟度最好的促進方式是「伸展」嗎?>

你是否經常感到頭痛胸悶、膝蓋不舒服,好像全身都在發炎; 你是否經常感到肌肉痠痛,需要找按摩師按摩放鬆; 你是否經常感覺腿後側緊繃,很想好好拉個筋;   以上這些都是 身體張力上升 的警訊, 也是我們需要進行 柔軟度改善計畫 的時候。   而說到柔軟度改善的方式, 大家都知道代表性的運動是 : 「 瑜珈 」。   瑜珈 是一門相當著重呼吸法、體位法、以及精神層次的運動型態 , 透過肌肉的拉伸過程,也同步做到肌肉的收縮鍛鍊, 因為在每一次拉伸的時候,將身體擺放到定位後, 便會在這個位置上進行停留, 以讓要拉伸的肌肉得到完整的延伸時間, 有效釋放全段的張力。   而  體能教練 / 體適能教練 則習慣使用像是「 馬克操 」這類的動態熱身去促進活動度、柔軟度, 當對象的肌肉真的很緊繃時,以致產生動作的障礙時, 則會使用像是「 運動按摩 」的方法,去鬆動肌肉的張力, 又或者是指示運動員 / 學員自行操作滾筒去將 肌痛點 (Triggerpoint) 鬆開來。 以上這些方法,都是正確的。   但是有一點值得我們思考, 那就是柔軟度的促進,只能透過「伸展」嗎 ?   我們都知道將肌肉的延展度延展開來, 可以提高整條肌肉與筋膜層的柔韌性, 但是真正促使肌肉放鬆與筋膜得到水份的供給原理, 是因為我們拉長了它嗎 ? 會不會是 : 延展的時候,收縮了對側的肌肉,使得水分重新凝聚到收縮的部位; 又或者是 : 延展後的肌肉、筋膜,承現水分與血液的真空狀態, 根據 擴張原理 、 血管壓力差 反應, 促使了血液往延展後的肌肉流動。 亦有可能是 : 拉長肌肉並非主因,而是為了做到拉長的動作, 我們肯定有對應的肌肉在發生「 收縮 」的機制, 畢竟 肌肉只能主動收縮,而無法主動「拉長」 , 而收縮能積累血液在縮短的這一段肌肉, 同時能延展另一側被拉長的這一端肌肉, 使之產生 壓力差 , 在放開後,血液也重新進入這一個區域。   如果我們僅看到拉長端所造成的「 神經抑制 」機轉, 確實會忽略其實在拉長的 「另一面肌肉」, 也正在發生「 縮短 」現象。   是否縮短的所造成的背後影響,才是柔軟度增長的主因呢 ? 歡迎留言討論,把你的想法說出來  。 #微量努力帶來巨量改變 #每天都要運...

[課程說明] 學員須知「給你的一封信」

【私教講堂】交流形式 嗨 ~ 我是 < 運動訓練讀書會 > 創辦人 Eric ,首先,感謝你點進來 ! 也許你會問關於【 整人專家】 、【 私教講堂】 系列,是什麼內容的工作坊 ? ! 首先,先來談談 【 整人專家】 的定位 :  給予訓練者一個完整的訓練與問題排除的 發展策略,適合參與對像 : 一般人、運動愛好者、教練。 而 【 私教講堂】 則是探討私人教練工作者的職涯所需要面對與處理的問題,包含  :  招生、銷售、個人成長、經營管理等等。 保持學習,進修不斷 我是誰 我是誤打誤撞進入這一行,但卻莫名其妙的愛上這一行的人。 畢業於 中國醫藥大學運動醫學系 ,是系友會與系學會時期的活躍人物。 帶著想知道我們系未來的出路發展的好奇心而進入這個產業,而隨著工作時間越久,我開始在不同職務中輪轉,大約每兩年我的工作就會有所變動,從 「 教練、儲備幹部、副理、顧問、講師、經理 」 ,到現在回歸一人公司狀態,以自媒體自居,平常做一對一教學、辦訓、辦活動為主。 因為過往的經歷,使得我在專業、訓練、企劃、管理、營運、培訓上均有一定的歷練,而這,也成為目前我最想分享的東西,現透過寫作、辦訓、諮詢等方式傳播出去。 培訓照片 辦課初衷 有人曾經問過我 : 「 在台灣這幾年受訓風氣與證照課程極多的現在,為什麼你還要出來開課呢 ? 」   事實上,我自 2018 年 就已經開始辦小型讀書會與工作坊了,那時候的想法是分享一些我覺得很棒的觀念與知識,給予新人教練們一個基礎的教育知識。   因為那時候大型課程是比較多的,但是講求應用與基礎知識是比較少的,不像現在像是肌動學、解剖學、生理學、飲食等等工作涵養所需具備的基礎知識課程都是很充裕的。 但那時沒人填補這一塊,我就想透過 讀書會 、 小型工作坊 的模式,提供大家去上大型課程前一些基礎知識的介紹。   那時候我辦了 < 整人專家 > 、 < 好書讀書會 > 、 < 運動科普講座 > 、 < 運動醫學講堂 > 等系列,透過不同課程名稱對焦不同需求族群,包含運動愛好者、私人教練、一般人士,但不管怎麼變,都是圍繞著 「運動、訓練、讀書」 這三件事而轉。 中間的變動 爾後來,我受邀去一家中型健身房工作,接任教練部門的建置與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