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與抗老化的關聯
現代人因為科技的便利,影響了生活模式,人們也開始減少了在勞力工作上的族群比例,甚至每個人的工作內容也越來越少勞動的內容,這是好事,因為...我們再也不需要做哪麼單調無聊的工作,不再繼續機械化的重複相同的動作,
因為「單一、重複」是人體關節與筋膜組織最勞損的方式,但是相同的,也降低了我們身體收縮肌肉的機會,
使得現代人的肌肉量、肌力、心肺能力,都大大不如往前,
與肌肉量、肌力下滑的相關疾病也越來越多:高血壓、肥胖、糖尿病、肌肉痠痛、軟骨磨損...等等慢性疾病,
其實都與活動量過度下降有直接與間接關係。
高血壓:
高血壓的病因是因為血管壁的硬化造成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過分激盪」,好似溪水在剛硬的岩壁河床流動,必比平緩石礫、砂質堆積的河床來的湍急。
因為「剛硬」的血管壁無法有效的緩衝血流的衝撞,減緩血流的力道,故對於身體血液分配於各個微細血管與細胞間的物質交換(包含氧氣與各種廢棄物),也會造成運送不順利的問題。
肥胖:
過低的肌肉量意味身體無法產生好的基礎代謝量,肌肉在身體存活本身每分每秒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肌細胞比脂肪細胞耗能約4~5倍;
第一:每一個肌纖維細胞就必須富含大量的粒線體(存取能量ATP);
第二:肌纖維負責人體動作產生,收縮過程必須作功耗能;
第三肌肉本身產生斷裂若需要重新生成,必須消耗大量能量修復,以及負責儲存肝醣(除了肝臟以外另一個儲存所),
所以肌肉量越多會讓身體的基礎代謝率(BMR)更高。
當然肌肉不是影響身體基礎代謝率的唯一條件:心跳、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呼吸系統等等都是,
但是,我們總不會無緣無故增加自己的心跳?
不睡覺讓大腦不停工作?
激發內分泌胡亂生成?
瘋狂呼吸?
所以「增加肌肉量」自然成為了影響身體代謝率的關鍵,
也是唯一不會有「不良副作用」也能「常態影響」帶來好處的關鍵。
糖尿病:
糖尿病可分為第一型(先天)與第二型(後天)糖尿病,
第一型為先天的胰島素分泌不全,或是胰臟的細胞受損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
第二型則為後天常態性的刺激胰島素分泌,導致觸發胰島素分泌的機制變得不敏感,或是根本不反應。
但不管是哪一種,透過肌力訓練去提高身體的肌肉量,將可以讓身體擁有更大的「儲存倉庫」,
因為肌肉本身是肝醣之一的儲存區,當身體血糖值過高,促使胰島素分泌出來,將多餘的能量轉化為肝醣儲存,而當身體平衡血糖的能力變弱時,
如何建造更大的倉庫,變成的一件重要的事!
而在鍛鍊的過程,身體的胰島素敏感度也隨之改變,這是身體的神奇之處。
PS.胰島素又稱「降血糖素」,當身體血糖值過高時,會促發身體分泌以平衡血糖值。
肌肉痠痛:
肌肉痠痛是一種常見的現代文明病,也許太常見,也容易發生,所以使得大家也習以為常,偶爾出現、偶爾不出現,出現了也不以為意,因為幾天後就消失了,逐年累月,身體也更加「習慣」它出現的頻率,
當一切無法解釋時,我們就會把它歸類為「老化」、「退化」,
因為解決不了也就是時間與歲月帶來的衝擊。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肌肉的痠痛我們稱之為「肌痛點」,肌痛點的產生,容易好發在「長時間等長性收縮」以及「重複性、單一方向的收縮動作」上,
包含生活、工作上「僵持」的動作姿勢,譬如:上班族長時間的坐式工作,造成的肩頸痠痛與腰椎疼痛便是一種。
那麼...重複性高的呢?
其實也會,這種重複性單一方向性的動作我們可以解讀為另一種的「長時間等長收縮」。
為何?
因為單一重複性高的動作會促成部分肌肉的肌力增進,破壞身體主動肌與拮抗肌的力量平衡,
當肌力單一方向的提高,意味相反方向的肌肉必須被拉長,但是身體又不可能放任去拉長(因為有本體感覺監控),
所以為了姿勢的維持,身體的「弱肌肉」必須持續的產生張力,也就是「長時間的等長收縮」機制,
當身體的肌力益發的不平衡,就會增加身體更多的「肌痛點」。
所以「長時間僵持不動的動作」以及「機械化的單一重複性高的動作」都是造成身體肌肉痠痛的主因。
軟骨磨損:
人體關節裏頭都具備有一定厚度的軟骨構造,以隔絕骨頭與骨頭直接碰撞的機會。
但是原本構造設計其實都一定具備足夠的距離,
而為何後來會發生持續性的摩擦,而導致軟骨磨損光呢?
其實骨頭本身不會「自動」跑掉,
之所以會改變骨頭距離,
是因為有「活體的組織」---肌肉、筋膜、肌腱等組織,拉動骨頭本體才會使之跑掉。
所以如果人體肌肉依然處在「慣性」的動作模式,導致肌力嚴重失衡,才會造成肌肉張力變大(無論力量強弱,均會變緊),
拉動骨骼,導致軟組織(軟骨、韌帶)傷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