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訓練觀點 :「功能性」訓練的意義:有意識地學習,設定小任務給自己>



在功能性訓練大師Michael Boyle麥可.波羅依的著作中,

曾提到他對於功能性訓練的定義

「功能性訓練裡的功能Function”

在本質上,就等同於目的Purpose的意思」
 
絕大多數的功能性訓練提倡者,

會告訴我們不論你目的是運動表現或是改善身體素質、健康,

都需要為你當下訓練的那個動作設定目的。
 
簡單說:就是「不盲目地訓練」




你想讓自己跑得更快、跳得更高,

那就應該思考跟你跑步相關的肌群是那些?

而與跑步狀態相似的訓練動作是那些?

那些與真實狀況的應用更相近,那就那樣去設計你的動作。

 


例如:Michael Boyle麥可.波羅依非常提倡「分腿訓練」

原因是因為絕大多數的運動員,

在移動狀態下,均是「分腿」的狀態(畢竟人類不是殭屍,用跳的)。
 
所以他會設計許多
單邊的動作,

像是:Spilt squat保加利亞分腿蹲、Side lunge側蹲、Lunge弓箭步、Single leg RDL單腳硬舉」等,

進行運動員的腿部強化。




而非傳統主流的「Back squat背蹲舉、Deadlift 硬舉」等雙邊動作。
 
當然並非否定雙邊動作的優點,

但他的思維最主要想倡導的是,我們應該要依循我們的「目的Purpose」,

去進行訓練動作的反思:

何者才能「最大化的提升我們身體的能力」,進而靠近我們的目標?




而根據這樣的思路,我們在訓練上,就可以進行延伸。


如果今天我們的目標就是讓身體的痠痛減少

我們就應該設計能讓身體最多關節的活動

讓它們彼此串聯的動作為主,以平衡身體的張力;
 
而如果今天我們希望改善膝蓋的健康、下背的疼痛,

我們就該思考,如何能在這兩者之間改找關聯性,





例如:髖關節是連結這兩者之間的關節,

而它一旦無法為我們膝蓋、腰椎分散身體的重量與壓力,

那麼難怪上下兩個關節會容易疼痛,

這樣讓髖關節的活動量提升就是一個關鍵指標,

給予髖關節一定的活動度訓練,

像是 : Clam蚌式、Spilt squat分腿蹲,就很重要;

 


 
但若是今天改善身體的平衡感、協調性,

則是進行例如: 敏捷、速度、Bosu球、單邊推拉等身體控制性訓練,才符合我們的目標,

而非舉起大重量上上下下了。




 
<原子習慣>一書更是告訴了我們設計微小不足道的任務給自己,

但是透過日積月累,你將成就一個驚人的成就。
 
同樣的,在訓練上,我們無需時時刻刻與人較勁,

只需要設定好你的目標Purpose

找出對應的內容Program

再來就是讓時間Time成為我們的好朋友,

這樣就可以了





#微量努力帶來巨量改變
#每天都要運動訓練跟讀書

留言

延伸閱讀

<訓練交流>為何人人都有腰痛 (下篇) Blog 2

很多人一旦擁有了腰痛問題~~便會開始找醫生、找物理治療、找民俗療法等,然而有些人會好,有些人卻沒有因此好轉,反而變得更糟,成為終生痼疾。 而這當中差異呢? 犯了什麼錯? ⭐️腰椎 常見錯誤處理 :     較錯誤的方式便是第一時間便是想 < 大量放鬆腰椎,訓練腰椎彎曲負重 > 。 很多人一旦發先腰椎開始容易痠痛,或是跑去看醫生、照 X 光,然後被醫生評估為 : 腰椎長骨刺、椎間盤突出 … ,然後便會想安排大量的整骨、按摩、牽引 … 等等,但是可能很遺憾的是,這樣只會使腰椎更加的糟糕的 … . 為何 ?     因為我們說過其實腰椎是 '' 被害的 '' ,因為髖關節長期坐著缺乏活動,導致身體一旦要負重彎腰,就會使用腰椎去負擔,但是一個人如果會長時間坐著,活動力缺乏,那麼自然核心便會不穩與薄弱,所以對於要讓它承受那麼多外來重量,自然久了當然腰椎要傷害。 所以真正該被提供活動度的是腰椎嗎 ? 它很緊,不舒服,需要放鬆 ?     不 ~ 應該先從兩件事做起 : 活動骨盆,真正的動起來 ~ 包含走路、爬樓梯、游泳、登山,其實都可以做,越活動你的髖關節,你的腰椎就會更舒服、更放鬆。     而如果短期內想趕緊舒緩你的腰椎壓力,想放鬆,請不要放錯地方,放鬆髖關節吧 ~~! 放鬆它,腰椎壓力自然解除,因為沒有人再跟腰椎互相抗衡了,髖關節長期緊蹦的結果,也間接地導致了下背的緊繃與壓力,所以只要髖關節 '' 活動度 '' 提高了,下背就會得到真正的放鬆,所以你可以透過 " 增加身體活動量,讓髖關節活動度增加 " ,也可以 " 透過放鬆伸展,先針對髖關節去放鬆,以提高活動度 " ,這樣其實都可以解決你的下背問題。     第二個要改善的是你的胸椎活動度,透過身體抗旋轉、旋轉的動作設計,去訓練與伸展身體的旋轉角度。胸椎的旋轉活動度改善了,並適當做點反向伸展,會改變脊椎整體曲度,而整體脊椎的生物力學結構也會較為有利於它的承重壓力的分散,自然可以改變腰椎壓力與肌肉張力。 ⭐️ 重點整理 :  ...

< 2022年的台灣私人教練產業分析>

  < 2022 年的台灣私人教練產業分析 >   如果你在2018年問我,台灣的體適能產業未來怎麼走? 我會告訴你,會持續火熱上升,而且健身房家數會越來越多,只是已經開始進入有人開,自然會有人關店。 就像咖啡店一樣,即使人人都說飽和,還是人人有開咖啡店的夢想。💹 不過再怎麼樣已經不復2016年、2017年般的光景,對於開店都是一面倒的支持聲浪, 確實…當需求迅速上升,健身房家數未跟上時,不管你是什麼,都會被龐大的「市場需求」塞滿你的產能。 但一旦供給補上,那麼除非需求端又再次擴大,反則就會成為一個溫和的緩步上升階段,慢到難以察覺的地步。 但是中間會遭遇一個 「大重整」 ,直至 2022 年 才會再好起來。   至於你問我 : 哪個 「大重整」 是什麼 ?  老實說,當時我沒猜出來。我原本以為是多數健身房倒閉,或是連鎖健身房倒台。 但沒想到最後是 「 疫情 」 導致了這一切。   而時間來到了 2021 年的尾聲,有人說,過去兩年是台灣體適能產業,甚至是所有產業愁雲慘霧的黑暗時期,但是事實上,如果我們調閱這兩年的健身房家數,卻仍然是正成長的。 那麼為何大家在叫苦 ? 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健身房這種 實體產業 在疫情期間,只要疫情嚴峻起來,就難免多少受到波及。   而這幾年由於 消防法規 、 定型化契約 法條日益嚴格後,健身房的建置成本被大大上揚,從最早年 2010 年一間 100 坪內的健身工作室約自備 300萬 即可啟動 ( 含周轉金 ) ,到 2021 年已來到 500~800 萬元,是 2~3 倍的上升。 而健身房的收費型態已從會籍改制為 「年約月繳型」 邁入 「單次入場、訂閱制、以分鐘計費」 的新紀元,象徵了 消費族群 「 選擇權意識 」 的抬頭,因為店家數上升了,選擇變多了。 因此自然消費者就可以選擇離 自身家近 , 價格親民 ,重點是  :   不用綁約的彈性 ,這是人性的必然,是可以預期的。   那麼再來呢 ?   教練課程的收款制度,則會是下一波的整合重點。 ( 事實上也已經在發生 ) 。   「教練課程 」 在過去成為「亞歷山大」倒台後,健身房會籍後,剩下唯一一個可以 預收 款項的收費項目。 但如今,私人教練課也要成...

<運動123>肌肉與抗老化的關聯

肌肉與抗老化的關聯   現代人因為科技的便利,影響了生活模式,人們也開始減少了在勞力工作上的族群比例,甚至每個人的工作內容也越來越少勞動的內容,這是好事,因為 ... 我們再也不需要做哪麼單調無聊的工作,不再繼續機械化的重複相同的動作, 因為「單一、重複」是人體關節與筋膜組織最勞損的方式,但是相同的,也降低了我們身體收縮肌肉的機會, 使得現代人的肌肉量、肌力、心肺能力,都大大不如往前, 與肌肉量、肌力下滑的相關疾病也越來越多 : 高血壓、肥胖、糖尿病、肌肉痠痛、軟骨磨損 ... 等等慢性疾病,   其實都與 活動量過度下降 有直接與間接關係。 高血壓 : 高血壓的病因是因為血管壁的硬化造成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過分激盪」,好似溪水在剛硬的岩壁河床流動,必比平緩石礫、砂質堆積的河床來的湍急。 因為「剛硬」的血管壁無法有效的緩衝血流的衝撞,減緩血流的力道, 故對於身體血液分配於各個微細血管與細胞間的物質交換 ( 包含氧氣與各種廢棄物 ) ,也會造成運送不順利的問題。   肥胖 :           過低的肌肉量意味身體無法產生好的基礎代謝量,肌肉在身體存活本身每分每秒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肌細胞比脂肪細胞耗能約 4~5 倍; 第一 : 每一個肌纖維細胞就必須富含大量的 粒線體 ( 存取能量 ATP) ; 第二 : 肌纖維 負責人體動作產生,收縮過程必須作功耗能; 第三肌肉本身產生斷裂若需要重新生成,必須消耗大量能量修復,以及負責儲存 肝醣 ( 除了肝臟以外另一個儲存所 ) , 所以肌肉量越多會讓身體的基礎代謝率 (BMR) 更高。 當然肌肉不是影響身體基礎代謝率的唯一條件 : 心跳、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呼吸系統等等都是,   但是,我們總不會無緣無故增加自己的心跳 ? 不睡覺讓大腦不停工作 ? 激發內分泌胡亂生成 ? 瘋狂呼吸 ?   所以「增加肌肉量」自然成為了影響身體代謝率的關鍵, 也是唯一不會有「不良副作用」也能「常態影響」帶來好處的關鍵。 糖尿病 :       ...

<< 我長期穿高跟鞋,醫生說我 : 「大拇指外翻」,怎麼辦? >>

#生活中的你我她:  「 我們女孩紙就是要會搭衣服,穿漂亮的衣服就是要搭一雙高跟鞋才顯得腿長 ! 」   「你覺得我穿裙子,穿一雙布鞋能看嗎 ? 『丹然』要配一雙美美的高跟鞋,這樣才『漂釀』阿 ~~ 」   「阿 ~ 你們臭男生不懂啦 ~~ 」在茶水間的 Miranda 跟男同事講到說不出話,氣憤的跑開了。   走回座位的 Miranda 又依舊在喬著她那憋腳的鞋子,因為從上個月起,她就因為腳痛,跑去看醫生,醫生說她 「大拇指外翻」 ,不建議她再穿那麼高的高跟鞋了。   但是她總是很難過得去,因為她真得很愛穿高跟鞋,也怕不穿高跟鞋的自己會不好看 ~ # 究竟什麼是 大拇指外翻   「大拇指外翻」是一種因為長期的大拇指遭受擠壓,而導致變型的腳指疾病,容易好發在長期穿高跟鞋的女性,還有足底塌陷、低足弓的族群。   #為何 低足弓 也會這樣呢 ?   因為 足弓 在人體上扮演著一個緩衝器的角色,它透過自身的拉長後再縮短,讓落地的衝擊力達到最有效的分散,而我們足弓如果在拉長後無力回縮,使得足底呈現一個外翻狀態。 那麼大拇指也只能一直被擠壓在向第二根腳指靠近的方向。那麼凸出的指骨,就會一直摩擦到鞋子的楦頭處,進而產生疼痛的感覺。   # 改善之道 要改善這件事,首先仍得從髖關節優化開始,因為足弓的無力低落,才造成腳踝呈現外翻狀態, 那麼 訓練髖關節,使其能維持穩定的外展力量,還有正常的內外旋角度,幫助髖關節能有效地進行外旋而髖屈,而後內旋帶動髖伸 ,才能優良地完成跑步與走路動作。   那麼有哪些動作可以幫助我們呢 ?   A. 蚌式 (Clam) 三式 : 1. 外旋 2. 水平外展 3. 外展   B. 單腳訓練 1. 單腳硬舉 RDL 2. 分腿蹲   # 大拇指外翻 # 矯正訓練   #gym #fitness #fit #fitnessgirl #man #muscle #weighttraining #health #dumbbell #barbell  #reading #p...

<訓練交流>不要再做無謂的膝伸(犧牲)下篇Blog2

不要再做無謂的膝伸(犧牲 ) ⭐ ️ 常見錯誤的膝關節看法 : 問題 1: 跑步、走路傷膝蓋 ? 答 : 基本上會有這種說法其實是因為我們常常被誤導將人體關節視為一個 '' 不變化 '' 的機械結構,用「轉軸、滑輪」等機械設備去比喻人體的關節,所以才會提出膝蓋會越用越差,不斷磨損的說法,但是試想 : 現代人的問題相較過去的人們,活動力是逐年上升還是逐年下降 ? 所以事實上是 : 膝關節因為活動量減少,導致關節中分泌的關節滑液不足、然後短縮髖屈肌肉群,引發膝關節主導的動作型態。膝蓋在久坐後僵化的關節,其實啟動它的時間需要更長,但是往往我們一起身就立馬投入移動、負重 ... 等事務 ( 如爬樓梯、快走、奔跑 ..) ,所以在這個快速動作的過程,其實每一步都是個「乾澀」的磨損過程。 相反的,如果你平常有在運動,膝蓋其實分泌潤滑液的速率會較不運動者快,而平常在關節囊中的滑液也足以提供關節的滑動,故有運動者反而有益於膝蓋的保健。而如果可以再加以從事肌力訓練去平衡肌肉,那麼更有益於身體動力鍊的連結,避免身體單一關節的壓力。例如 : 膝關節易受傷者,往往有不平衡的股四頭肌肉 ( 強勢 ) 、腿後腱肌群 ( 弱勢 ) 。如果改善不平衡的肌群,可以調整身體動力鍊,讓身體的髖關節、踝關節分散膝關節壓力。 問題 2: 穿氣墊鞋比較好,可以保護膝蓋 ? 這個部分,其實有點相反,因為早期大家對於膝蓋的認識,認為「減少衝擊便是對膝關節最好的事」,所以出現了大量的護膝、氣墊鞋等流行,以及少活動等推論,但是穿著氣墊鞋是否真的能達到這樣的目的性呢 ? 事實並不然,因為氣墊鞋的設計往往強調踝關節緩衝,所以做的厚度並不薄,而與此同時讓腳踝上面的指節缺乏使用,最後往往大家腳踝關節通通便得更緊繃,連帶影響小腿肌的柔軟度,結果得穿著更厚的氣墊鞋,而膝蓋也並沒有更減壓。其實,我們人的腳上,本身就穿著一雙很好的緩衝設計的鞋子,就是我們的「腳丫子」,上面有與手掌一樣的設計 : 無數的關節、肌肉,提供很好的能量遞減率設計,在還沒有鞋子的時代,我們人類用一雙光腳丫子走過無數的山川平原,它可以適應各種地形、防水、避震、穩定、止滑,其實可以集多種優點於一身的設計。當腳趾頭落地與地面接觸時我們會面臨地面的衝擊力 ( 反作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