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性心理
健身熱潮蔓延在眾多傳播平台:IG、FB、抖音、Line 、推特,各大平台均可見~
每一位網紅盡情的展現自身的健身觀點、訓練成果的身材,看得人熱血澎湃、感動沸騰,
因為這些網路素人真實的攤開自身的生活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所以相較於藝人歌星更貼近我們的生活與值得努力效仿的對象。
對於資訊的接收
而他們給予的運動建議,似乎跟著照做,好像會得到跟他們相似的身材結果,
這種「投射性心理」在傳統媒體上已屢見不鮮,
當一位身材豐腴的影視藝人瘦下來後,來自各方廠商的瘦身產品邀約就會開始蜂擁而至。
然後最終放映在電視螢幕上的時候,就會被移花接木說自己是因為使用了這個產品才會得到這樣的成果,
而忽略了其實在這個產品問世之前,其實已經擁有這樣的身材,而造成身材的根本原因也不完全在產品,甚至根本與產品無關。
直覺反應在產品上
但是看到一位過去臃腫豐腴的現今身材苗條曼妙的出現在我們眼前,手裡拿著一個商品為我們介紹,很自然的我們就會如此歸類這樣的功勞是在產品本身。
這種「心理性投射作用」歸因於我們大腦對事件的歸檔能力,方便我們讀取資料與產生聯想,是資料儲存方式的便利,
利用這樣的知識與記憶力節點,我們得以回想事件與記住大量的資訊而不耗費過度的心智能量。
可怕的知識誤區
只是⋯這樣並不代表沒有「知識誤區」,因為「歸檔」錯誤,從此將導向錯誤的推斷、錯誤的行動、最終也會獲得錯誤的結果。
好像我們走進健身房,我們如何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挑選正確的教練?
也許是去看教練牆,那個證照多?
也許是看現場,那個教練身材好?
也許是問專員,那個課量多?
這樣的推理好似有道理,但其實都不是一位適合你與否的教練判斷~
什麼才是我們該重視的
實務教學能力、能帶給你啟發、引導你面對過程中每一個障礙,才是真正的適合你的教練。
看身材好壞、看證照多寡、看名聲響亮否,這些的根據都與上述無法產生實際連結,所以自然最終獲得的結果,難以盡如人意。
所以當知名網紅,或是重量級人士所做的每一個舉動,也應該讓我們保持思考力,是否他給的建議不全然是對的~
他的專項長才也許無法代表與解釋這一切~
他獲得的結果,也許不是根據他給的建議而得來的。
「你應該這樣吃!」結果他自己也不吃這些食物;
「你應該這樣練!」結果他自己也不是這樣練出來的;
「你應該這麼做!」結果他自己也做不好,甚至做不到;
「你應該用這個產品!」
結果他在產品問世前,他已長這樣,然後說自己現在有在用這個產品?!(雖不屬於違心之論,但這樣有關聯嗎?)
我們該扛起責任建立意識
當然,這不完全是對方的錯,有時候是我們的心態,太急於求成,所以想要按本宣科、照單全收,把對方所做的不假思索的抄過來,而沒有去思考與調和成適合自己的。
多加思索,然後「個別」產生知識節點~
獨立思考冷靜判斷
「不要把所有東西都放在一個籃子上!」
投資如此,學習也如此,把不同的專業問題詢問不同的專業人士,這樣⋯未必最好,比較費時,但能減少偏頗。
少點失誤,就會是最快的方法了。
#完善更好的自己
#微量努力帶來巨大改變
#每天都要運動訓練跟讀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