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曾說過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全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然後在他們公司內部:「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所以只要是客戶的期待,不論有多麼困難與艱險的任務,阿里人將前仆後繼地撲上去,努力地去解決問題與達成使命!
聽起來熱血沸騰,傳入到消費者與網店經營者耳裡,我想聽了都覺得分外窩心,但是在我看來,這樣的排序,我不是很喜歡~也無法完全認同。
我認為不管在哪一種企業,客戶不該是最大的,客戶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如果沒有消費者沒有一家企業能生存下去,但是身為組織領導人,卻應該明白今天客戶是因為誰而來?絕對不是因為「您」,更不是因為這個「品牌」,如果有,那也是全體員工打拚出來的。客戶會為您帶來立即的財富收入,但是員工卻是會為你帶來「源源不絕的客戶」,也就是說:「沒有員工,就沒有客戶」。
沒有員工前仆後繼的為您賣命,並無法產生足夠的消費者響應你的產品與服務,任何一張訂單的產生,都是員工做了很多基礎的努力,才有這一張訂單,而這張訂單不論是實質商品或是虛幻服務,都依舊必須請員工去進行服務與交易完成,有了好的滿意度,才有下一次的訂單進來。
人家說: 「商人無祖國」,其實何止商人,在今日強者為王、紅海殺戮、削價競爭,每家廠商都說自己的品牌、是唯一。但是一件對的事,在每個人都這麼做的時候,它就無法成為你勝出的原因。消費者也無從中去看見你,你猶如滄海一粟,沉沒在眾多品牌與商品中,縱使偶有出頭輪替之日,也難以持久日盛,品牌的成就,並無法端靠一兩次的行銷策略的奏效,就順勢崛起,並且長存消費者心中的。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一個好的品牌,必須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易與消費行為、後續服務中,慢慢被建立起來。它仰賴的不是策略,而是扎扎實實的每一筆交易,每一個服務,每一次的體驗堆砌而成。
而成就這一切的,絕對不是你聰明的高層決策團隊,更不會是行銷智囊團的謀劃獻策,是底層員工、第一線員工、每一位職員,殷切地在本職上努力、符合工作要求、貢獻他們的人生,去成就一家公司,一個品牌。
所以如果不是「員工第一」?何為「第一」?
消費者?絕不可能,在品牌創新不斷地現在,永遠有資源多於你、創意多於你、行銷手法高於你的品牌出現,消費者的習性更是瞬息萬變,你期待每一個消費者能展現絕對的忠誠其實是不太可能的。如果有,也僅僅是一時的忠誠。如果有更好的產品、更高的性價比、更大的優惠折扣、更吸引人的賣點,消費者其實一秒就立刻拋下你離你遠去。
但是只有一群人不會丟下你,那就是從頭到尾都跟你坐在同一條船上的員工,在你即將彈盡糧絕、江郎才盡、窮圖匕現地經營境地到達前,總會有員工陪你一起掙扎、奮進,求新求變,企圖力挽狂瀾,重新拿回消費者的心,市場的排行首位。
什麼樣的企業會最先滅亡?
我想大家都會說: 「不思進取、不務正業、不重視消費者」等等。
那麼在試想深入一點,難不成這一切一切都是主管、老闆一個人做得到的?
一切還是得端賴「一群人」,為你出謀獻策、勞心勞力、共謀大業。
所以如何讓員工與我們同心同德,便是每一位主管、老闆的主要功課了。
在你只是一個人的時候,「你的專業與服務還有產出」就是你的工作主單,但是依但你是一位主管與老闆時,「員工與下屬的工作產出」就是你的工作主單!
人家說: 「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
那麼不花時間在栽培與教育員工身上,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主管與老闆。
如果只是想要「成就自己」,何必當「頭」?
當一個工作效率奇高、產能極大、專業值極強的獨立工作者即可,還落得輕鬆自在,時間與單位產出更大。
當「頭」的,就是該「成就員工、成就下屬」。
必須把下面的員工的人生好壞,看作是自己的使命,唯獨成就了下面的人,自己才真正被成就。
過去我隸屬於業務單位,常常需要問下面的同事,這周的準備與產出,
我覺得很遺憾,我在那個環境氛圍下工作太久,腦筋似乎不太清楚,
我覺得很遺憾,我在那個環境氛圍下工作太久,腦筋似乎不太清楚,
我總問: 「你這個禮拜準備幾個預約?」、
「你這個月打算做多少業績?」、
「你做不到可是其他人要扛阿,別開玩笑~」、
「你再不認真,我們留你幹嗎?」
如果那時候我懂得換個話說,我想結局會很不一樣,
如果我說: 「Eric阿~你這個月有想怎麼做嗎?你的目標設定設多少? 那你會怎麼分配呢?」
聽完後,如果我還可以問他:「最近家裡狀況還好嗎?是不是有想努力一點,讓父母輕鬆一些早點退休,」;
「年輕,總是該拚一點,你應該不喜歡現在這樣起起伏伏的業績生活吧?你有沒有想怎麼改變?」;
「你這個月要出國,那你這兩周就得把業績先完成摟,不然出國花錢然後這個月又沒賺到錢,這樣差很大喔~對你不太好」。
如果主管勢必得問員工他的產出與貢獻,那麼是否該圍繞在員工自身的利益之上,而非聽起來只是自己怕被上頭盯,所以轉嫁給下面的部屬。
但還是沒有減少偷竊的問題,最後農場老闆甚至用起了悲情牌:「家中上有老母,下有妻兒,一家7口就等這些果實成熟載到街上叫賣好換錢生活,您這麼偷,叫咱們怎麼活?」
你猜,東西有少偷嗎?
沒有~~既然是小偷了,怎麼可能還會去在乎你利益受損問題,會在意,早就不會偷了。
最後,求助於隔壁農場的老李,老李輕描淡寫地寫了一行字讓農場老闆帶回去,果真小偷不再光顧。
聯上是這麼寫的 : 「近日蟲害嚴重,故噴灑劇毒農藥,請離本園至少10公尺以外,繞道而行,以免中毒。」
這就是一個妙招,為何有效?
因為人們之所以為人,就是他有人性,而人性是有弱點的,而其中之一就是他在乎自己的利益,說難聽點就是自私。
所以你順著"他的利益"進行提醒與告知,他就會知道自己不能利益受損。
小偷們一看到需要離園10公尺才不會中毒,「那…那樹上的果實還能吃嗎?」
自然不會偷了~~
「只有我們重視員工的利益,員工才會重視你的利益」。
只有老闆/主管服務好下屬/員工之後,他們才會服務好客戶與消費者。
只有「一層包一層」、一波擴及一波,才能產生綿綿不絕的組織文化、力量,還有企業的文化。
當然,有人會說:這太過天方夜譚,太過理想化。
那麼很可惜….也許你誤會了,這樣的念頭,並非你不能去要求下屬與員工,你要讓他成長、你要讓他茁壯,你就應該「要求」他,因為你放任他墮落就是在害他,但你要求他的理由,必須起心動念是為了成就他,而非毀了他,或是成就自己而已。
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在於你的「初心」,是否把員工的進步與成長、利益放在自己之上。唯獨如此,你才能真正內化與內斂為你的形式與作為,為員工與下屬真正的感受與折服。
而你對他們的建議、要求、乃至責備,才是真正能激發他們向上以及為你付出的心願。
如果能多花多一點時間在「領導」,我想我們可以花少一點時間在「管理」。
管理管的是「事」,領導領的是「人」,事很多,管不完,而做事的是人,所以帶好了人,自然可以管好「事」。
否則樣樣需要提醒、事事需要監督,主管與老闆事情怎麼會做得完?
即使你設下重重規定與罰則,也是得需要去追蹤與紀錄,甚至進行處罰,才能起到恫嚇之效,這些難道就不花你時間?
企業最大的成本是「重做」,反覆地做錯與做無謂的事,組織亦同,如果能花點時間溝通與建立信念、價值觀,讓員工與屬下能清清楚楚知道你的做人原則、行事標準,那麼他們就不用事事問你、也無須猜測你的心意去做出錯誤的判斷。因為他們會知道,不管問不問你,你最後也會這麼做、這麼告訴他們。這樣的組織,能不有活力?能沒有效率~能不強大?
19世紀普魯士(當年的德國)總理俾思麥被稱作「鐵血首相」,表示行事作風果決明斷,雖不近人情,但合乎「理與法」。
「領導力」也是如此,團隊的「執行力」,來自於你的「領導力」是否明確與鮮明;
而你的領導力,來自團隊的「向心力」,而團隊的向心力,不是始於員工對組織、對老闆,而是你(主管、老闆);
你心必須向著他們,在乎他們的利益、成長,他們才會「有機會」向著你!所以團隊的向心力,是來自「你有沒有”心”~向著他們」而決定。
而所謂的「鐵血教育」,應該是來自於你對他們的期盼與成長的在乎所彰顯出來的。你的「鐵」與「血」,是為了成就他們,而非自己的利益與成就~。
獻給天下所有的主管、老闆,我們都有過不成熟的時期,但是從今日起變好,我們未來還可以走很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