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運動123>肌肉生長機轉


<<肌肉生長>>

談到有效增加肌肉的方式,其實可以有許多方法,但是天下之道,殊途同歸。許多談到肌力訓練的方式也許可以區分為10幾種常見的訓練法:多組數、正反金字塔、完全金字塔、超級組、間歇訓練、優先疲勞等等。



但是不論使用哪一種訓練法,最終還是得視目的、週期、個體差異等而去選擇正確的方式,甚至可以這麼說…..沒有一種訓練是「」最好的訓練法,或是哪一個訓練法可以練到老,一個套路一本通書看到老的方式,是不可能會帶來長久穩定身體的進步效益,所以可見「變化」才是身體進步之母。
而為了使身體產生長遠的進步,好讓它產生最好的肌肉生長效果,那麼就不得不提到這兩種機制的效益了。


首先人體肌肉能生長端賴兩種主要效益,第一: 局部訓練法,局部訓練法的概念基礎建立在人體雖然無法局部瘦身,因為脂肪是身體能源,為共同使用。但肌肉不是,肌肉是扎扎實實、實實在在的長在兩端的骨頭上,所以局部的鍛鍊所造成的肌纖維撕裂,也是確實存在的,而為了讓肌肉生長發生,我們必須不斷的撕扯與斷裂肌纖維,並且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使之生長修復,如果過程中修復的原物料不足:蛋白質,或是身體睡眠不夠、能量補充不足,都會影響它的生長效應。因此能多有效的去造成肌纖維撕裂,便成了大家各種訓練方法的目的。

"練哪裡,大哪裡"這句話是可以成立的。

但是這種局部鍛鍊法仍然不可忽略另一個重要的因子,便是我們現在要說的第二個效益: 賀爾蒙效益,因為身體除了靠神經系統這個因子去對外界做出最直接的反應(屬於快速的),還依靠另一個系統: 內分泌系統去印應外界變化(屬於慢速的),一個是主要透過肌肉(受器)收縮產生對環境的反應,另一個則透過腺體製作賀爾蒙、激素去對外界產生回應。
所以我們不可忽略賀爾蒙對我們身體的成長效益。



而對於肌肉生長最為相關的激素我們必須先提到以下3:
睪固酮(Testosterone)、生長激素(GH)、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3個賀爾蒙。

首先:他們3個都對肌肉生長、蛋白質合成有直接的影響效益。第二:他們對彼此也具有正向回饋機制的作用,也就是彼此分泌量多寡也會影響彼此的製作生成。


第一睪固酮,由ICSH(間質細胞刺激素)刺激分泌,並受到FSH(濾泡促素)影響。而睪固酮可以影響男性第二性徵,地位等同於女性的泌乳素,其主作用可使肌肉合成生長效應提高,並且可藉由生長激素的分泌,引發肝臟製造與釋放IGF。而運動時期的強度大大影響睪固酮的分泌量,在中時間高強度訓練情況之下,運動後恢復期的睪固酮分泌最高,而若高強度但時間過長,約超過90分鐘甚至更久,則可能引發過度婆勞,反而不利於睪固酮的生成。會引發負回饋機制,導致低下而使身體恢復緩慢。



第二為生長激素(GH),一個影響身體悠遠的激素,有許多代謝的好處,如:促使蛋白質合成、增加結締組織增生、刺激脂肪分解轉為游離脂肪酸、使肝醣分解、進行糖質新生等等。而也因為它本身參與身體多項因子,因此也受多項因子擾動: 低血糖、低濃度游離脂肪酸、正腎上腺素、睡眠等。因此若擁有高血糖、高血脂或肥胖患者,則較容易有低下的生長激素。

一般來說要刺激生長激素分泌常見3因素: 非最大運動、低血糖狀態、體溫過熱,所以進行有氧運動者,其實還是會有生長激素分泌的好處。同時,它也受心理因素、壓力影響,短期的瞬間壓力,會讓壓力賀爾蒙上升,讓身體專注於處理與解決問題,生長激素因而被刺激,但時間過久,變成心理負擔,則反饋為負面機制而降低分泌量。


第三: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由肝臟合成,主要受生長激素影響,可分為兩型,其中IGF-1可刺激細胞分裂,增進軟骨細胞增殖、與提高身體蛋白質合成效率。而一般狀態下IGF-1的分泌量受生長激素影響,生長激素增加,IGF-1也會同步增加,但是當身體發生飢餓與分解效應時,他們倆個便不再同步。

所以簡單綜合上面所述,睪固酮分泌與代謝壓力極其相關,生長激素則與血糖值低、高體溫有關,IGF則需要在足夠蛋白質與能量供應不餘匱乏之下,受生長激素調控。因此3者共通點便建立在次最大高強度、中長時間、能量充沛與良好精神狀態下進行訓練,而運動後短時間內(2~4小時)則應給足夠能量補充與恢復。

在低血糖時不要訓練,但好好休息睡覺,不要擔心肌肉長不大,因為你的生長激素會因此被啟動協助合成。<由此來看,睡前飢餓好像有道理~但不能在白天沒有補足足夠蛋白質>


3個有互相牴觸之處,但是這也實屬正常,畢竟人就是要有調控機制,當一個因子可以刺激某物時,持續刺激與過量之下,本來就會引發負回饋機制,所以反而變成抑制作用,這個也無可厚非,只要知道正確的週期與機轉,每個人都可以練的健康,無須累得像隻狗,也能聰明增肌。



但聰明歸聰明,該有的強度從來都不可少~~

留言

延伸閱讀

一定要請教練嗎 ? 有很多人自己練好像也練得很好~

  一定要請教練嗎 ?  有很多人自己練好像也練得很好~ 你是否曾想開始運動,但是苦不知道如何開始, 因此想過請教練 ~ 但是又聽過一些關於教練的負面評價 :  教練,不過只是 「 叫練 」, 一個只會「叫人家練」的角色。 以上這個說法,相信是大家或多或少 都有聽過的小調侃, 也是對私人教練、體能教練、技術教練 多數的誤解, 主要原因是教練身分的工作, 在「被訓練者」眼裡, 永遠是「說」多過「做」, 站在旁便看著被訓練者被操練, 嘴巴上說著 : 「加油 ~ 再一下 ~ 」。 但被訓練者心裡可能在想的是 : 「為什麼我要花錢找罪受啊 ? 」   沒錯 ~ 這是我們在各大健身房 / 操場 / 體育場裡, 看到別人在被教練操練時,心裡會產生的 OS 。 從「旁觀者」來看,確實是這樣沒錯。 但是 … 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的, 那為何對方會願意這麼做 ?   勢必有這位 教練可以帶給他價值 。   而「被指導者」之所以會 心甘情願配合教練所有的指示, 也是因為教練讓他看到自己明確的進步成效。 再來,教練的指導並 不僅在訓練當下 , 在日常裡 ,教練也花了很多時間關心 與 管理他的生活 , 包含 飲食 跟 睡眠 ,甚至 心理 狀態。 所以在訓練時,即使自己再累, 再不想聽從教練的指示, 也會願意多做那麼一下。   而 健身房 私人教練的效益 並不僅在於 「 教動作 」 本身, 更在於 :  「知道動作缺損的背後意義, 進而提出有效的改正策略 以及運動傷害預防措施」, 以及「科學化的進步方法」 。   私人教練課 一個 周期 下來, 多會包含到以下的內容 :  「 器材指導、體態矯正、身體量測、飲食建議、體能訓練、動作分析、週期課表、放鬆恢復、心肺鍛鍊、知識教育 」等範疇。   正因為這些完整的配套與思維, 才能確保不同的個案、人體狀況, 生理條件差異極大的情況下, 也能讓每個人追求一定量的進步。   教練幫我們引進了訓練知識的殿堂, 但要讓身體持續進步, 仍然端賴自身生活的管理, 以及對於教練教學以及生活指令的「貫徹」 。 否則,僅靠一周 1~3 次的訓練課程, 3~4 小時的訓...

爆發力是什麼 ?! 人人都需要爆發力嗎?

「爆發力」,是最短時間所能產生的最大力量輸出。 所以等式是 P = W/T 。 P 是 爆發力 , W 是 功率 輸出 , T 是 時間 。   那麼只有運動員需要 「爆發力」 嗎 ?   其實上至運動員,下至老年人,生活中均需要 「爆發力」 。 試想,當一個老人家在雨天撐傘走在騎樓,因為下雨路滑,一不小心腳底打滑,在即將滑倒那一瞬間,如果他可以瞬間透過腳步的調整,身體的核心穩定,重新獲得新的重心。那麼是否他可以避免自己屁股跌落在地 ?   要知道,老人家的骨盆極其脆弱,如果不小心跌倒,其實往往都是骨折與腰椎傷害,而一旦行走能力下滑,身體機能衰敗的速度將會超越你的想像。 我們很常聽到許多身體健朗的長輩「一跌不振」的案例,因為跌倒,在幾個月內,合併身體其他疾病而走了。   所以「爆發力」在我們身上是一件重要的訓練目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天為大家介紹槓鈴不同的使用方法 : 地雷管 Landmine   爆發力的經典動作 : 抓舉 ( Snatch) 、 挺舉 (Jerk) ,其實不容易學習,除了肌力,也需要好的活動度。 學習者常常受限於肩關節與踝關節活動度範圍不足,而無法做出該動作。 這時候,「地雷管」,也許是你過渡時期的選項。   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安全又變化無窮的工具吧   : 地雷管 Landmine # 地雷管訓練 #gym #fitness #fit #fitnessgirl #man #muscle #weighttraining #health #dumbbell #barbell  #reading #personaltrainer # 健身 # 私人教練 # 一對一指導 # 重訓 # 肌力與體能 # 運動傷害防護                                      ...

[課程說明] 學員須知「給你的一封信」

【私教講堂】交流形式 嗨 ~ 我是 < 運動訓練讀書會 > 創辦人 Eric ,首先,感謝你點進來 ! 也許你會問關於【 整人專家】 、【 私教講堂】 系列,是什麼內容的工作坊 ? ! 首先,先來談談 【 整人專家】 的定位 :  給予訓練者一個完整的訓練與問題排除的 發展策略,適合參與對像 : 一般人、運動愛好者、教練。 而 【 私教講堂】 則是探討私人教練工作者的職涯所需要面對與處理的問題,包含  :  招生、銷售、個人成長、經營管理等等。 保持學習,進修不斷 我是誰 我是誤打誤撞進入這一行,但卻莫名其妙的愛上這一行的人。 畢業於 中國醫藥大學運動醫學系 ,是系友會與系學會時期的活躍人物。 帶著想知道我們系未來的出路發展的好奇心而進入這個產業,而隨著工作時間越久,我開始在不同職務中輪轉,大約每兩年我的工作就會有所變動,從 「 教練、儲備幹部、副理、顧問、講師、經理 」 ,到現在回歸一人公司狀態,以自媒體自居,平常做一對一教學、辦訓、辦活動為主。 因為過往的經歷,使得我在專業、訓練、企劃、管理、營運、培訓上均有一定的歷練,而這,也成為目前我最想分享的東西,現透過寫作、辦訓、諮詢等方式傳播出去。 培訓照片 辦課初衷 有人曾經問過我 : 「 在台灣這幾年受訓風氣與證照課程極多的現在,為什麼你還要出來開課呢 ? 」   事實上,我自 2018 年 就已經開始辦小型讀書會與工作坊了,那時候的想法是分享一些我覺得很棒的觀念與知識,給予新人教練們一個基礎的教育知識。   因為那時候大型課程是比較多的,但是講求應用與基礎知識是比較少的,不像現在像是肌動學、解剖學、生理學、飲食等等工作涵養所需具備的基礎知識課程都是很充裕的。 但那時沒人填補這一塊,我就想透過 讀書會 、 小型工作坊 的模式,提供大家去上大型課程前一些基礎知識的介紹。   那時候我辦了 < 整人專家 > 、 < 好書讀書會 > 、 < 運動科普講座 > 、 < 運動醫學講堂 > 等系列,透過不同課程名稱對焦不同需求族群,包含運動愛好者、私人教練、一般人士,但不管怎麼變,都是圍繞著 「運動、訓練、讀書」 這三件事而轉。 中間的變動 爾後來,我受邀去一家中型健身房工作,接任教練部門的建置與管...

<動作教學主題> 闊背肌 2

當我們祖先還在草原與叢林生活的時候, 我們會需要很強的攀爬能力躲避猛獸的攻擊,以及採集食物。 因此當我們要爬上比自己大上好幾倍的石頭, 以及環抱巨大的樹幹,攀掛在陡峭的岩壁上時, 便需要很強的指力、握力、背肌能力。   這時候我們軀幹上這片廣闊的 「闊背肌」 ,便是我們穩定力量的來源 : 「將物品拉往身體,或是將身體牢牢吸附在物品上」 。   闊背肌從手臂腋下的內側地方,往臀部方向生長,控制了身體 「肩內旋」 與 「脊椎扭轉」 的力量輸出。 而在健身房就有很多動作, 可以協助我們訓練 這片來自荒原的原始肌肉 : 「闊背肌」 , 以下就讓我們來介紹 3 個背肌訓練的好動作吧!! - - - - - - - - - - - - - - - - - -   滑輪下拉 (Lat pull down) 1.滑輪下拉 (Lat pull down) : •   關節動作 : 肘關節屈曲、肩關節內收 •   動作描述 :   抓握把手約 2 倍肩寬,下拉肩關節內收時,前臂約可垂直於地面狀態,為適當抓距,過程中以肱骨靠近軀幹,縮減肩關節角度為主,勿變成肘關節屈曲為主動作,身體坐正勿過分後傾,此動作為「額狀面」運動而非為「矢狀面」。   •   注意事項 : 勿過分用力抓握把手,使用腕關節帶動肘屈動作 ( 此為二頭肌主導 ) ;肩關節活動度不佳者,易產生腰椎代償過分曲度,以及肩胛骨過度活動。 •   訓練目的 : 1. 肩胛骨穩定培養、肩關節活動度測試 2.  基本胸廓活動與穩定度訓練 ( 肩胛骨 60 度、肩關節 120 度 ) - - - - - - - - - - - - - - - - -    坐姿划船 (Seated row) 2.坐姿划船 (Seated row) •   關節動作 : 肘關節屈曲、肩關節伸展 •   動作描述 :   上身挺直保持核心穩定,肩胛骨內收下壓,以闊背肌收縮帶動肘關節向後推頂做出肩關節伸展動作。 •   注意事項 : 勿過分用力抓握把手,使用腕關節帶動肘屈動作 ( 此為二頭肌主導 )   ; 保持腰椎自然曲度;完成動作回放把手時,易過分前傾身體,使腰椎受壓力。 • ...

< 從演化學角度來看,你才明白怎麼練>

  # 人類的起源   現代人類 「 智人 」 的發源地應該是在非洲,約莫 20 萬年前 ,屬於舊石器時代,這時的人類,還得面臨冰河時期的問題,所以不斷地採集、狩獵、遷徙,是生活中的常態。 大約一萬二千年前,人類才移民至地球上所有非冰封的土地上。約 1 萬年前,因農業的雛型開始了,才進入 新石器時代 。 最率先有農業文化的是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在到 7000 年左右,印度恆河也發展出來,在到 5000 年左右中國黃河流域也開始出現,約莫 2700 年中南美洲才發展出 農業文化 。   # 每個階段的變化   而人類從最早的 「全職獵人」 ( 狩獵 ) ,慢慢發現可以把抓到的動物眷養起來,並且讓牠們持續生產,確保食物來源,這時候人類就過渡到 「兼職 獵人 」 ( 游牧 ) 的狀態。 再到後面,從日常的採集 ( 果實、野菜 ) 行為裡,也發現把家裡搬到靠近食物的地方,不如把果實內的種子留下來,種在自家附近,也可以生長出足夠的日常食物。 而為了方便灌溉,位於主幹河流附近,匯集最多生物棲息,也吸引了大量人類居住與群居,所以農業就出現了。   透過群聚,人類社會開始了分工與階級的文化,但也大大增加了社會生產力與文明的進步。   但是,也可以看到人類的活動量,得到 「第一階段」 的抑制。   從冰河時期需要不斷大遷徙,動輒一兩千公里的移動,到慢慢有 定居 的行為; 從 全職獵人 ,每天 30~100 公里的移動距離,到 兼職獵人 ,食物匱乏時才外出打獵,減至三、五天才有一次遠距離狩獵行為, 再到農業時代 ( 七千到一萬年前 ) 來臨,已經在自家附近生活為主了。   # 近代工業革命、電腦革命 我們都知道十八世紀英國科學家瓦特發明了蒸氣機,正式釋放了人類的體力,讓大家從傳統的 「人力」 、 「獸力」 進化到 「機械動力」 。人類不再需要花大量時間種植作物、編織衣服,就可以生產大量產品,享受物質生活。   至此,人類的活動量,得到 「第二階段」 的抑制。 # 勞動力的變革   又再如近代 50 年的改變, IBM 等科技公司成功發明了電腦雛形,但那時候一台電腦約莫占掉我們一層辦公大樓,而且也僅能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