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做無謂的膝伸(犧牲 ) ⭐ ️ 常見錯誤的膝關節看法 : 問題 1: 跑步、走路傷膝蓋 ? 答 : 基本上會有這種說法其實是因為我們常常被誤導將人體關節視為一個 '' 不變化 '' 的機械結構,用「轉軸、滑輪」等機械設備去比喻人體的關節,所以才會提出膝蓋會越用越差,不斷磨損的說法,但是試想 : 現代人的問題相較過去的人們,活動力是逐年上升還是逐年下降 ? 所以事實上是 : 膝關節因為活動量減少,導致關節中分泌的關節滑液不足、然後短縮髖屈肌肉群,引發膝關節主導的動作型態。膝蓋在久坐後僵化的關節,其實啟動它的時間需要更長,但是往往我們一起身就立馬投入移動、負重 ... 等事務 ( 如爬樓梯、快走、奔跑 ..) ,所以在這個快速動作的過程,其實每一步都是個「乾澀」的磨損過程。 相反的,如果你平常有在運動,膝蓋其實分泌潤滑液的速率會較不運動者快,而平常在關節囊中的滑液也足以提供關節的滑動,故有運動者反而有益於膝蓋的保健。而如果可以再加以從事肌力訓練去平衡肌肉,那麼更有益於身體動力鍊的連結,避免身體單一關節的壓力。例如 : 膝關節易受傷者,往往有不平衡的股四頭肌肉 ( 強勢 ) 、腿後腱肌群 ( 弱勢 ) 。如果改善不平衡的肌群,可以調整身體動力鍊,讓身體的髖關節、踝關節分散膝關節壓力。 問題 2: 穿氣墊鞋比較好,可以保護膝蓋 ? 這個部分,其實有點相反,因為早期大家對於膝蓋的認識,認為「減少衝擊便是對膝關節最好的事」,所以出現了大量的護膝、氣墊鞋等流行,以及少活動等推論,但是穿著氣墊鞋是否真的能達到這樣的目的性呢 ? 事實並不然,因為氣墊鞋的設計往往強調踝關節緩衝,所以做的厚度並不薄,而與此同時讓腳踝上面的指節缺乏使用,最後往往大家腳踝關節通通便得更緊繃,連帶影響小腿肌的柔軟度,結果得穿著更厚的氣墊鞋,而膝蓋也並沒有更減壓。其實,我們人的腳上,本身就穿著一雙很好的緩衝設計的鞋子,就是我們的「腳丫子」,上面有與手掌一樣的設計 : 無數的關節、肌肉,提供很好的能量遞減率設計,在還沒有鞋子的時代,我們人類用一雙光腳丫子走過無數的山川平原,它可以適應各種地形、防水、避震、穩定、止滑,其實可以集多種優點於一身的設計。當腳趾頭落地與地面接觸時我們會面臨地面的衝擊力 ( 反作用力 ...